王大卫+刘蕴纬
摘 要 目前,随着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度越来越深入,城市建设向低碳型转变的根本思路已经确立,生态低碳型园林景观将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园林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建立和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分析和探讨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并概括我国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应用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于我国园林景观建设向低碳型转变具有十分现实的
意义。
关键词 园林景观;低碳理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056-2
低碳型园林是我国未来园林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态的平衡和稳定,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加强低碳型园林景观的建设不仅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灌输和实施,无论是对社会、对国家,甚至是对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都有重要的作用[1]。
1 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
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首先主要表现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扩大园林绿化面积,科学合理的分配园林植物,从而达到吸碳放氧的能力最大化。园林绿化景观的设计除了考虑到植物的分布和结构,同时也考虑植物的固碳能力,协调各个植物的固碳能力优势互补,使园林景观的设计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的体现出低碳理念,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有效的做到低碳要求;其次,低碳型水体景观的营造。水是生态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结合地形地貌,对水体景观的设计要符合园林要求,实行就地取材,避免铺张浪费或者是增加建设难点,造成资源浪费。对于水体植物的选择要按照一定的要求,水体植物必须具备自净能力,营造水体环境的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再次,低碳理念在硬质景观注重的体现,如园林材料的选择上遵循高效循环利用和新型材料的研制和开发,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并且可在能源也在不断的推广和应用,能源高消耗问题正在逐步的找准对策一一解决;最后,在施工、养护管理中也体现了低碳理念。园林建设从设计到施工都是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分配的原则进行,充分结合当地环境,节约资源,加强园林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2 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应用的原则
2.1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灌输低碳理念
园林景观中低碳理念的应用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是园林景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起点和发展方向。要实现园林景观向低碳型转变就需要充分的考虑碳排放量因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从而维护生态平衡稳定。在园林景观中应用低碳理念,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2 关注生态环境,提高园林景观的使用率
园林景观是可以长期使用和存在的,这就要求设计中要关注生态环境,使园林景观的建设符合生态发展规律,和谐的调节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分配,在尊重环境,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从而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园林景观的存在意义,延长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
2.3 低碳型园林材料的选择
材料是保障园林向低碳型转变的一个基础,是减少能源消耗的一个关键。低碳型园林材料的根本作用就是降低碳成本,使园林建设在低碳理念中加强对材料的控制,选择低碳型材料,从而达到低碳的目的。
3 低碳景观园林的规划思路
3.1 正确处理建设低碳型园林与建设精品园林的关系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标,所以在本质上二者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为了实现低碳、持续发展。
3.2 正确处理当前低碳园林中的一些措施与园林长远发展的关系
对当前园林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是为了园林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园林建设中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具有局限性,否则只会影响园林后期的发展,从实际出发,在解决当前园林问题时为园林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3.3 低碳型园林的建设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消耗大、资源有限、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等成为了时代性的话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建设低碳型园林时要尽可能的避免这些问题,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清洁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
发展。
3.4 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地方生态平衡,强化地方园林景观生态的多样性
每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是有区别的,所以在园林的建设上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特色的、地域性的园林景观,合理的开发和保护地方生态平衡,从局部逐步的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要强化地方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加强景观之间的协调、修复能力,维护生态的稳定,实现低碳型园林的转变。
4 总结
低碳型园林景观的建设是未来园林的一个发展趋势,有利于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稳定,实现可持续化社会的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贯彻低碳理念,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问题,提高园林的固碳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面貌,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注入新的
活力。
参考文献
[1] 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3):33-35.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