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校女校还是男女同校?

2014-09-23 00:23克佐
博客天下 2014年27期
关键词:女校分校男女

专 栏

男校女校还是男女同校?

“男孩危机”和“女性歧视”成因复杂,单性别教育效果存疑

那些学生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拥有社会资源。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去世之后,她的中学母校—英国著名女校凯斯蒂文和格兰特姆女子中学(Kesteven and Grantham Girls School)曾在官网上发布吊唁。低调的吊唁掩饰不住作为母校的自豪。正好我在关注男女分校的话题,忍不住想:这位意志坚定、成就斐然而又充满争议的女性领袖,单性别学校给了她什么样的教育?

根据2007年英国政府机构的一份大型调查,接受单性别教育(Single-sex Education)的女生表现明显优秀,毕业后工作薪酬较高。接受单性别教育的男生也有类似表现,但是不如女生明显,而问题好像更大,比如结婚后离婚率较高。

20世纪之前,男女分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漫长的重男轻女的人类教育史中,单性别教育对男性成长的影响如何,因为缺乏比较,其实很难评判。建立女校的初衷与其说是为了区别教育,不如说是为女孩提供教育的机会。最初能上学的女生家境优异,资源丰富,她们的成就也很难成为单性别成败的证明。

20世纪以后,男女合校成为主流。在各类学校中,男生在各方面继续遥遥领先,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直到最近十来年,女生在世界各地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多地超越男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男女分校重新成为一个话题,这一次,是为了帮助男生。

“男孩危机”是中国舆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体现为男孩女性化,缺乏责任感,不能担当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未来。

中国多家媒体都对“男孩危机”做了忧心忡忡的报道。有些专家甚至认为,社会脊梁必须由男孩担当,男孩危机降低了国家竞争力。由此,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地都出现重视男孩教育的趋势,“父亲班”、“男生班”应运而生。

上海市八中前年9月开设了两个男生班,表示还要继续扩大。一个15岁的李姓男生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到了男生班以后,他不再害羞。“这个项目让我们认识到,男生并不比女生差。”

德国也有同样的情况。我就此做了一些询问,得知德国中小学普遍男不如女,关于分校的讨论也很多。一些专家认为,由于基层大多是女教师,可能存在对男生的歧视。同等情况下,女教师会给男生更低的分数。中国一位女权主义朋友听了这个情况哈哈大笑,惊喜于底层女性意识的觉醒。即便是在德国,女生长大了在就业和社会评价方面,也饱受歧视。她说,这些女教师果真如此,也不失为一种矫正。

中国的情况不一样,无论基层多少女教师,或者家里多少女性,男孩始终是宝贝儿,女性歧视现象比较严重。尽管女生入学率上升较快,但仍然显现出教育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的现象。2009年女生在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4%、48.9%、49.3和34.9%。女性无论是在招聘、录用、下岗、解雇,还是在培训、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

上海市八中卢起升校长对这种舆论早有准备,他一再强调开设男生班与性别平等没有太大的关系,目的是为了探索男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经验。很多中国家长大概也不在乎什么性别歧视,只要男生成绩好就行。你看人家英国贵族中学伊顿公校,不就是专门生产社会精英的男校吗?法新社的一篇报道中就语带讽刺地说,中国家长以为单性别学校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进入上流社会。

《科学》杂志201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单性别学校鼓吹者的观点缺乏有效的、科学的研究,“充满了曲解、不科学和对公众的严重误导”,并没有证据表明单一性别教育对学生的成绩有正面影响。那些学生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拥有社会资源。伊顿公校不仅学费昂贵(富裕家庭通常占用更多的教育优势),而且笔试面试千里挑一,这样的学生放到哪里都不会太差。

《科学》杂志还强调说,倒是有证据表明,单性别教育“会造成性别歧视合法化、体制化”。至少凯斯蒂文和格兰特姆女子中学没有帮助玛格丽特·撒切尔建立更平等的种族观念。澳大利亚外长卡尔在哀悼之余揭露撒切尔曾发表“不加掩饰的种族主义言论”,她陈旧的观念使其与社会脱节,这可能是导致她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保守党逼宫下台的原因。

猜你喜欢
女校分校男女
关于博文女校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男女有别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勾搭留学君!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