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弘毅+徐清
莫斯科当地时间2014年5月9日上午10时许,俄罗斯每年一度的胜利日阅兵在红场举行。2008年,国力恢复的俄罗斯重新开始在红场举行重装武器阅兵。今年的红场阅兵尤为特殊,俄罗斯兵不血刃地“收复”克里米亚之后,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持续紧张,乌克兰局势如何发展尚不明朗。谋求维护自身利益的俄罗斯自然需要一个秀场展示力量,红场阅兵无疑是绝佳的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俄罗斯还费了不少心思,把胜利日的阅兵活动拓展到了令西方“眼红”的克里米亚,其象征意义重大。此外,本次阅兵还首次展示了一些新型武器装备,这对于我们了解俄军未来装备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规模非冷战后最大
今年的红场阅兵相比前些年显然更受关注。根据俄官方发布的信息,阅兵队伍将包括1.1万名官兵、151辆陆上装备战车以及69架各型飞机。规模相比2013年提高了不少,一些媒体在报道时甚至将今年的红场阅兵称为“冷战后俄罗斯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这种说法显然是有误的,俄罗斯有重型武器参与的阅兵始于2008年,其后每年都在胜利日这一天举行有武器装备参加的阅兵式,但是规模却不一样。俄罗斯和我国都有“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传统。
2010年是胜利日65周年,作为2008年后唯一一次符合“大小庆”原则的阅兵,这一年的阅兵才是名副其实的“冷战后规模最大”。这一年,俄军出动了超过1.1万名官兵、160辆战车以及127架各型飞机,包括我国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内的多国领导人出席,来自法国、英国的独立方队也参与了检阅。今年红场阅兵会被称为“规模最大”,更多的是部分媒体在当前乌克兰局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渲染出来的,以达到夺人眼球的目的。
2015年的胜利日符合“十年一大庆”的原则,据称俄军已经制定计划,明年参与阅兵的飞机数量将达到空前的150架。值得注意是,年初参加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普京会见中指出,中俄已经决定,2015年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届时,习近平主席很可能出席2015年的红场阅兵式。有观点认为,这是中俄对日本开历史倒车、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一种回应。
紧急空中动员
在今年的红场阅兵筹备中,最值得注意的要数空中方阵。一般来说,红场阅兵空中方阵的彩排和地面武器方阵一样,都是在莫斯科近郊的阿拉比诺进行合练/彩排,阿拉比诺是“塔曼”师(即第2近卫摩步师)的训练场地所在。但和地面武器方阵不同的是,参演的军用飞机不可能合兵一处,而是根据机型分布在莫斯科周围有所侧重的军用机场,例如米-8MTV-5、米-26、米-28N、卡-52以及苏-25部署在库宾卡空军基地,该基地也是“勇士”和“雨燕”飞行表演队的驻地;而雅克-130、米格-29SMT等则部署在契卡洛夫空军基地。除了阅兵战机之外,俄空军还为各参阅飞机准备了备用机,以防任何技术故障可能导致的问题。其中不仅是战斗机,还包括数量并不是很“充裕”的大型运输机和战略轰炸机等。阅兵时,备用机会和阅兵飞机一起飞到莫斯科市中心附近,然后才折返,在历年的彩排中这些都会同时进行。
然而,正当空中阅兵彩排和往年一样如火如荼进行时,4月15日,俄空军突然接到命令,在克里米亚同样要举行空中阅兵式。俄空军迅速紧急动员,4月28日,原本作为红场阅兵备用机的运输机和机组人员开赴克里米亚,同一基地的改进型A-50U预警机也一同前往。此外,来自恩格斯空军基地的图-95MS和图-160也随伊尔-78M加油机一起以两个双机编队加入到了克里米亚的阅兵队伍,利佩茨克飞行训练中心的苏-34等一些战机也直飞克里米亚。更令人意外的是,每年都在红场阅兵压轴出场的“勇士”和“雨燕”飞行表演队也被派往克里米亚。今年红场阅兵69架飞机参阅取意胜利日69周年,为了弥补“勇士”和“雨燕”离去后9架飞机的空缺,俄空军让苏-25和米-35M递补,这也是米-35M首次亮相红场。如此规模的紧急动员,可见俄罗斯对克里米亚阅兵的重视程度。
据统计,在俄罗斯筹备克里米亚空中阅兵时,该地区附近军用飞机数量(包括教练机及战斗轰炸机在内)一度达到150架,这给乌克兰和北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为此,欧洲国家领导人一再呼吁普京不要前往克里米亚阅兵,认为这“不合时宜”。然而,在结束红场阅兵之后,普京仍马不停蹄地飞往克里米亚检阅了在那里举行的海空阅兵式。这是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后,俄总统首次来访。俄罗斯如此兴师动众的在红场之外另开“秀场”,显然意在昭示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并向外界展示“能拿的来也就能守得住”。
“菊花”-S首度亮相红场
“菊花”-S反坦克导弹系统,代号9P157,其首次亮相是今年红场阅兵的最大亮点之一。本次阅兵展示了“菊花”-S系统中的自行式9P157-2反坦克发射车,它是9M123型重型反坦克导弹和BMP-3型步兵战车的合体。对于“菊花”-S其实人们并不陌生,9M123导弹早在1997年便已经在国际展会中露面,该系统本身也从2006年开始在俄军试服役。但直到2012年“菊花”-S才得以量产后服役,可谓15年磨一剑。
“菊花”-S 的设计单位为“科洛姆纳”机器制造设计局(KBM),该设计局主要从事便携式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以及战术弹道导弹(如“伊斯坎德尔”)的研制工作。在本次红场阅兵前不到一个月,被誉为“俄罗斯武器之父”的KBM传奇设计师涅波别季梅逝世,该设计局因此一度备受关注。
“菊花”-S系统的核心是9M123导弹,该弹还被用于米-28武装直升机,未来卡-52武装直升机很可能也将使用该导弹。9M123弹重46千克、弹长2.057米、弹径0.15米、翼展0.31米,导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飞行速度快,可以400米/秒的超音速飞行;射程远,可实现6千米的大射程;导弹的威力也比较大,9M123可以使用两种弹头,分别是重8千克的串联高爆战斗部和重6千克的温压战斗部。前者适合反坦克任务,许多反坦克导弹都使用类似技术,串联的两级战斗部第一级首先破坏主动保护装甲、第二级用于击穿坦克。官方消息称,9M123可以在破坏主动防护装甲后,穿透轧制均质装甲厚度达1100~1200毫米的坦克。温压战斗部则适于反掩体、工事、直升机以及有生目标等任务,两种战斗部均采用触发引信。endprint
“科洛姆纳”机器制造设计局总设计师瓦列里·卡申表示,“菊花”-S可全天候作战,雨雪、大雾甚至敌方施放的干扰烟幕也不再话下。这主要得益于其所采用的新型制导方式,“菊花”-S可根据情况选用激光驾束制导系统和毫米波雷达制导系统。其中,前者主要用于攻击近程目标,以及掩体、工事一类目标,其激光照射器(未来改进的9P157-2将采用更先进的光电/红外监视系统)位于发射车的右前方。但是,光学制导很容易受到前述气象和干扰环境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毫米波雷达制导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相对而言,雷达制导抗干扰能力和战场观察能力强,适合攻击各类远程目标。据称,每部“菊花”-S发射车在大功率毫米波多功能雷达的帮助下可以同时攻击两个目标,该雷达除为导弹提供指示信息,还能大大提高发射车的战场感知和独立作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菊花”-S攻击目标过程高度自动化,发射车上的雷达系统获得目标信息后传到控制面板,操作员只需在液晶屏上对其进行特殊标记,然后按下“发射”按钮即可,之后目标的命运就由导弹来决定了。高度自动化是“菊花”-S的一大特点,每部9P157-2可以携带15枚9M123(另有两枚在双联发射架上待发),整个装填-发射-再装填过程可以全自动进行。得益于出色的自动化设计,每部发射车仅需两名乘员。
“菊花”-S的编制以连为基本单位,标准配置中每个连还会有1部9P157-4连级指挥车及相应的维护和导弹补给车辆。其中,9P157-4可进行早期发现和目标识别,确定目标坐标后,将信息分发给发射车。9P157-4安装有1部探测雷达、1个光电/红外监视系统、1个360°取景器、1个地形识别系统、1挺机枪、1个通信与干扰系统和其他未知系统。
目前,俄罗斯陆军标准的“旅”级作战单位中,反坦克炮兵营仍是最基本的编制。按照俄军的规划,每个反坦克炮兵营会装备24部自行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加6门125毫米2S25自行反坦克炮或100毫米MT-12牵引式反坦克火炮,或者装备12部自行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加12门牵引式反坦克火炮。俄军中的“旅”级作战单位中大都可以保持这个规模,但装备老化非常严重,其装备的反坦克导弹系统都是上世纪70年代左右服役的9P148和9P149反坦克导弹系统。
那么,“菊花”-S会大规模量产以填补这个缺口吗?目前,“菊花”-S仍然采用BMP-3底盘,而前些年俄军虽然还在以每年80部左右的数量采购该底盘,但它和T-90A主坦克一样,显然已经不是俄军未来的选择。按照俄军的规划,现役的装甲车辆在未来将得到统一,大致为以“阿玛塔”为代表的重型平台、以“库尔干人”-25(履带式)和“飞镖”(轮式)为代表的中型平台,以及以“台风”为代表的轻型平台。在这些平台基础上将发展出各类支援性火力车辆,自行式反坦克发射车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最终的“菊花”-S是什么面貌或许还没最终确定。
在今年的红场阅兵上,“台风”-K装甲汽车已经代表新一代装甲平台进行亮相。在去年的下塔吉尔防务展上,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曾表示其他装甲平台的研制工作也非常顺利,他希望这些装甲平台能够出现在2015年的红场阅兵式上。如果梅德韦杰夫的愿望能够实现,那么明年的红场阅兵或许是我们观察包括“菊花”-S在内的俄军各类装甲武器的一个窗口。
S-400遇重大挫折
在本次红场阅兵式上,一些老面孔或许已经令人厌倦,但台前幕后的一些变化或者动态却值得人们关注。S-400防空系统和“铠甲”-S1弹炮合一近程防空系统在今年依然前后脚出场接受检阅。S-400参加了恢复重装阅兵后的历次红场阅兵,而“铠甲”-S1则是在2010年进入俄军服役并首次亮相。以前的节奏是S-400在哪服役,“铠甲”-S1就跟着去哪,后者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保护S-400的防空阵地。通常情况下,每个S-400所在的部队都会标配有6部“铠甲”-S1。可以说,现阶段S-400与“铠甲”-S1几乎是如影随形的。
然而,“铠甲”-S1作为“跟班”的情况在今年开始出现变化。“铠甲”-S1属于俄军工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典型代表,产能得到保证,这几年已经填满S-400服役单位的空白。但截至目前,S-400的产能依然无法得到保证,加之大型系统服役前的试验繁琐,服役速度缓慢。今年年初,6部“铠甲”-S1交付莫斯科近郊的空天防御兵第4防空旅,该部队被认为是下个S-400防空团接收部队。这样的话,似乎变成“铠甲”-S1在哪服役,S-400“跟着去哪”的局面。
应该说,“铠甲”-S1的服役节奏在未来会快过S-400无可非议,但今年“铠甲”-S1先于S-400抵达第4防空旅还是有点蹊跷的。因为早在去年底这支部队就已经准备接收S-400,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局面呢?据消息人士对本刊透露,此次准备交付第4防空旅的这批S-400于去年冬天便已经开始在卡普斯京亚尔靶场试验,但试验遇到“空前的失败”。今年3月确实有S-400在该部队投入战备值班,但是仅四五天便返厂处理。经过长时间的试验,S-400已经达到比较可靠的状态,此次遭到如此重大的挫折或许只是偶发事故,但未来进一步会如何发展值得关注。
此外,据第4防空旅主官透露的消息,该旅已经开始装备采用MZKT-7930型自行式底盘的导弹发射车,而俄军现役S-400的发射车都采用BAZ-6042型半拖挂式底盘,就像本次红场阅兵上展示的发射车。采用MZKT-7930的发射车主要用于发射最新的40N6超远程防空导弹和9M96系列中远程导弹,但这似乎并不意味着S-400已经开始使用40N6和9M96。据悉,外界最关注的40N6虽然已经完成国家试验,但近期加入俄军的可能并不大。
在S-400服役遭受挫折的同时,“铠甲”-S1却在高歌猛进,除现有型号服役进展顺利,改进型号的进展也非常顺利。其最新改进型号“铠甲”-SM已经进行试射,它可击落飞行速度高达“每秒数千米”的空中目标,而目前这一性能最高速是每秒1千米。与其他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相比,“铠甲”-SM最重要的优势是能够击落弹道导弹,俄罗斯的设计人员还正在为“铠甲”研制射速5~7马赫的拦截弹。另外,以“铠甲”-S1为基础研制的舰载型号也在有序进行。endprint
防空新锐与阅兵专业户
“道尔”-M2U近程防空系统在本次红场阅兵上也属首次亮相,它是“道尔”M1的深度改进型,从外形上看两者差别并不是很大。如果要从外形辨识二者的话,可以从发射车顶部的探测雷达天线入手。“道尔”-M2U采用平板阵列天线替代了老式的抛物面天线,雷达探测距离虽然提升不大,但探测性能却大大提高,可同时跟踪48个目标。另一个较为明显的区别是两者正方形的相控阵火控雷达,“道尔”-M2U的雷达两侧都有半球状的指向天线,而“道尔”M1只有左侧一个,这个指向天线主要用于在导弹发射后、火控雷达获取前传输指令。火控雷达的外形虽然相差不大,但“道尔”-M2U的扫描角范围已大大优化,可对付高仰角运动目标。和火控雷达一样,“道尔”-M2U上如光电设备、显控设备都已经脱胎换骨,只是很难从外形看出。
“道尔”-M2U的新定位强调对精确制导炸弹、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拦截能力,而老式的“道尔”主要用于对飞机目标进行拦截。“道尔”-M2U要实现新定位目标还需要新的拦截弹,现有“道尔”采用的导弹都是在9M330系列基础上缝缝补补而来的,已经无法满足要求。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三角旗”设计局为“道尔”-M2U研制的全新9M338K已经通过试验(详见链接),将很快投入使用。届时,“道尔”-M2U将成为一款全新的防空导弹。
如果说“道尔”-M2U是新锐,那么另一款野战防空系统——“山毛榉”-M2,则算得上阅兵场上的老油条了,它和S-400一样参与了历次阅兵。“山毛榉”系列是上世纪80年代初俄陆军集团军属防空旅的制式中程防空武器,早期型号已经老化需要更换。“山毛榉”-M2出现之后,外界一度认为它将是老式“山毛榉”的替代者。不过,从现有的信息来看,“山毛榉”-M2很可能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阅兵专业户”,主要用于外销。
红场阅兵中的“山毛榉”-M2来自俄中央军区的一个防空旅,这个旅很可能将会是唯一个装备“山毛榉”-M2的部队。因为俄陆军真正的新一代野战中程防空武器“山毛榉”-M3已经“在路上”。红场阅兵前不久,“山毛榉”系统的研制单位——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所,其总设计师尤里·贝里首度向外界披露了“山毛榉”-M3的一些信息。贝里透露,俄罗斯国防部已经和金刚石·安泰下属的乌里扬诺夫斯克机械制造厂签署了“山毛榉”-M3预量产的协议,预计2015年底它将进入俄军服役。虽然贝里不愿透露具体采购数字,但这是官方首次证实“山毛榉”-M3即将服役的信息。
“道尔”-M2U和“山毛榉”-M3虽然都是老式防空系统的改进型号,但大量新技术的采用使其足以满足当前俄军的需求。从这两款防空系统和上文所述“菊花”-S的发展思路以及使用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俄军的发展无论是装备技术还是作战思路依然在坚守业已形成的路线。从技术上看,俄罗斯不断挖掘“道尔”、“山毛榉”系列的潜力,似乎并不全是在资金有限和技术风险下的选择,更是对技术路线的自信;从作战方式上看,“道尔”-M2U、“山毛榉”-M3、“菊花”-S这些最新的武器加入俄军之后,其编组方式和它们的前辈差别并不大,尽管这些部队已经经过大规模的军事改革,这或许能够在某些方面反映俄军的建军思路。
(编辑/栀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