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贵贤
翻开《文化文山·西畴》,第一次从读者的视觉系统的感受西畴的文化魅力,作为地道的西畴人却不知家乡有如此美丽,印证了一句话“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云一样的身姿,谜一样的美”是我对西畴美景的感受,你也可以从书中体会到:“流淌云海的革岔密林间,当你身披绿衣,手攀云雾,脚踏云海的时候,透过雾的道道隙缝,你就会感受到林中村落的恬静;山径、奇水、云海的迷蒙。在朝阳里,那一片片密林从滚滚的雾中浮出,绿叶间仿佛镶嵌着颗颗珍珠,冠盖相接,随风摇曳,像硕大的翡翠宝玉上雕刻着无数的文字,封冻在久远的记忆里。”跟着作者一起走进鸡冠山省级森林公园,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那久远的记忆被唤起,曾经的山间小道变得宽阔,种过粮食的山坡披上了绿装,郁郁葱葱,唯一没变的是那连绵起伏的山峰,茂密的层林,时刻蕴绕在山间的薄雾。伴着露珠,踏着晨雾,走过留下儿时悲喜交加的黄泥巴梁子,就到了中国最大的珍稀木兰园,几十种木兰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让你驻足观看。踏上鸡冠山的路,古林蔽日的原始森林就在你的脚下,一种回归自然之情油然而生。远离城市的喧嚣,置身在大山深处,我的心也变得宁静,快乐的童年时光浮现在眼前,心灵的浮尘得以洗涤。登上位于鸡冠山山巅的瞭望塔,15135亩的森林尽收眼底,突然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遥望芹菜塘水库,她就像一颗镶嵌在绿色海洋里的碧玉,库水如镜,两岸的绿树倒映在水中,因为没有受到破坏,完好的生态得以保护,走近她,幽深的库水带有几丝神秘,让你有无数的遐想,感受她谜一样的美。
畅游在《文化文山·西畴》的圣殿里,你就会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和创造人类奇迹的地方。大山精神在时代的东风吹拂下在畴阳大地得以诠释,西畴人民铸造的闻名省内外的“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云岭大地瑰丽绽放。这是西畴人民群众所具有的愚公移山精神,这种精神,是各级组织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组织群众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形成的。1990年12月,在一个叫摸石谷的石旮旯地里,村民用自己制作的土炸药,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这声炮响,震醒了西畴大地,各地群众建造了能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从此鏖战喀斯特的序幕在畴阳大地拉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西畴人民与时俱进,不断继承、发展和赋予了“西畴精神”新的内涵,体现了西畴人民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有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加上始终得到各级组织的关注和激励,使西畴各族群众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用水滴石穿的韧劲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坚定信念。实现了生存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赢得了持续稳步发展。在蚌谷乡海子坝村,曾获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十大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的谢成芬,带领群众在石山中修路,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坚守一线,表示“倒也要倒在修路现场”,她用抗争病魔、搏击贫困的超凡毅力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基层妇女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执著信念。
探寻“西畴精神”的文化价值所在,《文化文山·西畴》中的“倮恋情园”给了我答案。西畴,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光耀夺目。曾被中国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原主席戴爱莲赞誉为“东方迪斯科”的鸡街曼竜花倮族的葫芦笙舞,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鸡街下坝壮族曲艺“渔鼓说唱”、上果壮族“女子太阳节”、么所壮族传统文化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戏剧活化石——西畴梓潼戏及其音乐,在传入西畴后延续了近200年,被完整地记录保存下来。西畴《水母鸡》童谣被改编后,唱遍大江南北,飘扬海外。这里还有别于“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太阳转身的地方”等其他地方不同的“太阳文化”特征,使西畴成为一个“找回太阳的地方”。
捧着《文化文山·西畴》,在图文并茂的墨香中,聆听“智人泽地”的铿锵声响;感受“华盖木故里”的神奇;赏阅“喀斯特绿洲”的美丽;陶醉在多彩的“倮恋情园”里,让人流连忘返。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