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盛莲 吴政卿 雷振生等
摘要:郑麦101为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高产稳产、抗病、广适、早熟小麦新品种,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关键词:小麦;郑麦101;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01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7-0134-02
郑麦10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利用太谷核不育系轮回选择创造的中间材料Ta1648为母本、郑麦9023为父本有性杂交并用系谱法育成的高产稳产、抗病、广适、早熟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3014)。
1特征特性
1.1植物学特征特性
郑麦101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种,生育期216.3 d。冬季抗寒性较好。冬前分蘖力强,春季起身拔节迟,分蘖两极分化较快,抽穗早,分蘖成穗率中等,2012、2013年区试测定每公顷平均穗数631.5万、615.0 万。株高79.6 cm,茎秆弹性好,较抗倒伏。株型略松散,旗叶窄、外卷、上冲,穗层厚。根系活力较强。灌浆较充分,成熟落黄快,熟相较好。穗近长方形、较大码稀、长芒白壳,2012、2013年区试测定穗粒数分别为30.8、36.1粒。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较低,2012、2013年区试测定千粒重分别为40.0、42.7 g。
1.2品质较优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2012、2013年测定结果分别为:容重787.0、781.0 g/L,蛋白质(干基)15.33%、15.82%,湿面筋35.1%、34.0%,沉降值40.6、41.0 mL,吸水率56.6%、55.2%,稳定时间8.0、6.1 min,最大抗延阻力334.0、276.0 E.U.,拉伸面积80、72 cm2,延伸性172、187 mm,籽粒硬度指数63、62。2012年区试混合样品质指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2013年接近优质强筋标准。
1.3综合抗病性较好
两年区试田间自然发病表现:中抗白粉病、叶锈病,中抗/中感条锈病,纹枯病轻,中感叶枯病,赤霉病发病严重度中等(在赤霉病大发生的2012年各点赤霉病发病相对较轻,普遍率低,有一定耐病性)。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2012、2013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中抗条锈病,中感/高感叶锈病,高感/中感白粉病,高感/中感赤霉病,高感/高感纹枯病。
1.4适应性广
郑麦101在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及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偃展4110增产显著或增产,丰产性优,适应性强,可在黄淮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2产量表现
郑麦101于2008年参加所内优质品系鉴定试验,折产8 727.0 kg/hm2,比优质对照郑麦366增产22.6%,居参试品系第2位。2009年参加多点产比试验,原阳点折产9 474.2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6%,居参试品系第3位。
2011-2012年度国家黄淮麦区南片区试,平均单产6 993.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8%;2012-2013年度续试同时进入生产试验,区试平均单产6 922.5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3.46%。两年区试平均单产6 958.5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3.82%。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6 984.0 kg/hm2,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5.17%,居春水组第3位。
3栽培技术要点
3.1播期播量
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每公顷播量(基本苗)为270.0万~360.0万。
3.2施肥
施足基肥,一般施农家肥45.0~60.0 m3/hm2,春季可追施尿素120.0~150.0 kg/hm2。氮磷钾化肥施用以1∶1∶0.8为宜,即尿素180.0~225.0 kg/hm2,磷酸二铵300.0 kg/hm2,氯化钾150.0 kg/hm2,磷钾肥基施。
3.3浇水
浇好底墒水,足墒下种,一播全苗。越冬水在不旱情况下可以不浇,春季结合追肥浇起身拔节水,调控有效分蘖的形成,根据土壤墒情浇孕穗水及灌浆水。
3.4 病虫害防治
郑麦101综合抗病性较好,抽穗至灌浆期实施“一喷三防”正常防治即可;注意防治蚜虫,特别是穗蚜。
参考文献:
[1]吴政卿,何盛莲,雷振生,等. 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12(2):146-147.
[2]王霖,周爱莲,魏文明,等. 小麦品种济宁12号的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 山东农业科学,2006(1):82.
[3]陈学彩,杨玉亭,张虎. 皖麦38-96新品系的栽培技术与推广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