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
要珍惜,别胡来,别写的那些字我们自己都不懂,人家更不能懂了
我们的书法为什么会受欢迎呢?先来看看“书”的本体——汉字。人与人交流最方便的工具是语言,但是语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要把它记录下来。
怎么记录呢?大有讲究。如果记录的是声音,声音和客观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系,直接交流思想就比较难。如果记录的是画,不管哪国人、从哪儿来的,看而能懂的可能性就大多了,这是了不得的。我想,汉字正可以被理解为是对画的记录。我们用笔把这些画画下来,就容易被人读懂,也可以展示汉字的结构和美。
汉字是画,又绝不是简单的画。有形的,就画出形状来;无形的,就画出意思来。就像“男”这个字,古人就画了块“田”在上边,下边出“力”气,就是“男”的,这太妙了。看到太阳,画个圆圈就行了;看到月亮,就画个月牙形。但是“光明”画不出来,就把这两样放在一块儿,一个是发光的,一个是反光的,放在一起就“明”亮了。
像“厚德载物”,这几个字多好啊。《易经》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什么“地势坤”呢?“坤”当什么讲,当顺。天没完没了地向前运行,我们就更要自强不息;地势的自然规律是顺势,我们就要有顺势而行的能力,托载万物。
讲汉字的意思,就是想向世界表达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我总是说,书法是中国人奉献给全世界的礼物,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文化,是活的、有生命的,是能够感染人的。
现在,世界各地很多朋友对我们的书法感兴趣。因此,我们的任务很重,要珍惜,别胡来,别写的那些字我们自己都不懂,人家更不能懂了,那样下去可就坏了。
很多新事物、新思想因为不精,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历史淘汰
小时候,我是在家乡向武岩法师学习书法。当时,武岩法师让我在他提供的宣纸上写书法,收费五块钱一张。在那个时代,一袋面粉两块钱,五块钱够全家人吃两个月。武岩法师还规定不能回家练,只能在现场非常专注地看老师写字,然后小心翼翼地提笔,每次下笔都觉得心疼。所幸的是,我很快就写得有模有样,学到了精髓。最后,武岩法师把收取的费用,全部归还给了母亲。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报道,当中国人拥有的工具——手机、电脑越多,他们就越没有机会一笔一画地书写,而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写字的人越来越少,有人问我,您担心吗?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现在写字的人确实比以前少了,有的人都干脆不写了。因为电脑出现了,往往打字就够了。一方面,电脑打字速度快,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人还是需要美感的,而打印出来的字似乎就差了些。
其实,字要打出来,还是以写为本。没有这个本,光靠技术也不行。所以我说新事物的发展虽好;但我们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好能把记录的速度和美感都囊括进去。
启功先生曾说过,“盘子不是永远向上盛东西的,立起来也可以当小车轮子用”,意思就是书法即使不做电脑里的字库,也不会死。我们的书法艺术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它的实用性,进入了艺术的实用性阶段。篆书、隶书,不早就不实用了吗?可是我们还是有很多书法家在写篆书、写隶书,也还是有很多人希望看到篆书、隶书。我们的书法艺术,回头看,源远;向前看,流长,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电脑、互联网这些新事物当然好;但也不要排斥旧事物。我记得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说过,他在读中国古代典籍的时候,是在书架上翻书,一行一行看文章,很慢、很费劲,可是查着查着,他也懂了。现在,这个过程变成了一步到位,马上就达到了,比如查个“学”字,一敲电脑,突、突、突,所有的“学”字都出来了。这很好啊,可是我们究竟懂不懂啊?
我们现在更多关注的是“创新”“更新”“刷新”,追求“新鲜”的东西,而往往很少重视传统留给我们的“精”。很多新事物、新思想因为不精,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历史淘汰。历史的高度我们要尊敬、要继承,时代的新我们也都很喜欢;但是这个高和新,要想办法让它们走在一条路上:既高又新。要是不高,再新也没用啊。最近我提了一个词,叫“新益求精”。就是说你求新,不断开拓,根本还是为了精。
文化传承也是一样,要把内涵、品性和精神传下去。就像书法,写得好不好,根本还在于修养和修为,光有写字的手性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搞书法的人都有个聪明的脑子,练得少而成就高,这才最了不起。繁体字“学”,上面是两个孩子要伸出手把这个“文”抱住,就是抱住你的文化、你的传统,抱不住就等于没学。
教一个人一丝不苟地工作,这就是素质教育,写字是其中一项
我就是这么个教书匠,从小学生教到博士生,教了六十多年了。很多人来问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老师,我就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要学射箭,拜了师。老师却没有拿弓箭,而是拿来一根香,点着了,插在距离那人五米之外的位置,说,你看吧!大白天的,太阳正亮,看不清。那人一直看,看到晚上看清楚了,当天算学习结束了。第二天,还接着看,直到那人说:“老师,我看着那光啊,像篮球那么大了。”老师把香拔起来,又走出去三步再插上,让接着看。又看了些日子,他对老师说:“我瞧着像磨盘那么大了。”老师拿了弓箭给他,试试打靶吧!箭过去,“噗”的一声,香灭了。老师说行了,回家吧。那人说我还没学射箭呢。老师说不需要了,你已经会了。把“那一点”盯到“看大了”,那就是会了,很多问题都是这样。这就是“教书匠”的秘诀。
书法教学我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介入的。当时国内有学习书法的需要,我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也很有眼光,有意开设书法课,这样我就开始了书法教育。学习书法,我是向古人学习,向前辈学习,得到了很多好处,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书法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我一再强调谈书法就要谈汉字,谈汉字就要谈中华文化,多谈谈中华文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去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毛笔书法课。这个纲要一出来,就引发了热议和争论。有人问我对此持什么态度?
我非常支持,我有四句话,也是我们学校书法教育的大纲——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我们为什么要写啊,是要用书法焕发神采。大家都觉得这个提法太好了,太可爱了。当然,还要切合时代的要求。这四句话,也是我在搞书法时一直遵循的。
学书法不只是个写字的事,而是一种教育。书法进课堂的同时,我希望更加注重“书”的是什么,书法不光是写字,最主要的还是要认字、解字。写一个字要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吧,还要知道怎么起笔、怎么布局,要一丝不苟。我认为书法的重点不在于把这个字写得什么样,而在于这个规范的过程。
小时候受一些规范性的教育很重要。我们现在提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我认为,教一个人一丝不苟地工作,这就是素质教育,写字是其中一项。至于写字写到什么程度,还在其次,关键是人整体素质的提升。
用另外一个标准来看真假的话,我认为好的都是真的,坏的都是假的
这些年,拍卖会、书画市场、地摊甚至网络上,常会看到落款为“中石”的书法。我自己也辨认过,很多是别人模仿的,也有些是从报纸和书上截了去的。孟子老家山东邹城有一个墓志,都说是欧阳询写的,落款也是欧阳询。可是,有人提出来是假的。当地人邀请我去鉴定,担心要是假的可怎么办。我笑了,说:假的反而比真的好。为什么呢?如果是真的,只有一个欧阳询写成这样;如果是假的,就有两个人写得这样好,那不是更好吗?
我不生气,我还有个想法,想对这些同志表示“感谢”。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喜欢我的字的人,他们找不着我,这时候有人替我写了,满足了大家的需要,只要别让大家破费,也很好啊。造我个人的假,我无所谓。
我曾经把用我名字写成的字都放在一块,分成两大类:一部分很好看,另一部分稍微差一点,这是客观的。咱们再把好的这部分仔细看看,有我写的,也有别人写的。差的这部分呢,有别人写的也有我写的,不高兴的时候我就乱画,就有没写好的。如果,用另外一个标准来看真假的话,我认为好的都是真的,坏的都是假的。
可回过头来看,造假这个事本身很不好,对收藏者不好。有人买了个假的作品,别管那字写得多好,如果他(她)知道是假的,总会很别扭。所以凡是拿字来让我看的,我都学习一遍,不做任何表态。
不管书法还是京剧,都是学问,更是事业,那种甘于坐冷板凳的人才能做出成绩来
人们现在常用一个词来称呼我——“大家”。听到这种说法,我为自己总结了十六个字作为回应: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我哪个家都不是,无家可归。
京剧是我从小就喜欢的,唱了好多年。现在嗓子不行了,就很难唱了。当然,我想不单是京剧、不单是美术、不单是体育,什么东西都需要表现人,让人理解。我写个字,要有它的精神,一个人站在这儿也得有精神。因此我的戏必须端正,写字也是一样,都要有点精气神。
艺术,深思起来都是哲学。我说戏曲是“内心体现”,这是哲学语言。反过来说,哲学上说的自由、自然,也是艺术遵循的法度。王羲之《圣教序》的“盖”字,就让人感觉挺胸、抬头、精神抖擞,京剧表演也是一样。
我的京剧老师是奚啸伯先生,他有很深的文化根基,字写得非常好。他的小楷,到目前我看到的,很少有人能超过他。有这些根基,他对京剧的理解,研究出来的东西就不大一样,一招一式都有自己的特点,里边都是有内容的,一般人想不到。
我学得很浅,够不上什么家。我看见什么就喜欢什么,到了上大学可有个专业了,毕业了因为时代需要不能从事这个专业,又搞了别的。我总是不务正业。但这个业啊,都是好业,不是恶业、不是坏业,只不过不是我的专业。
有人说我太谦虚了。我不是太谦虚,而是谦得还不够;不是谦虚,是心虚。不管书法还是京剧,都是学问,更是事业,那种甘于坐冷板凳的人才能做出成绩来。所以,我不希望张扬,也不喜欢张扬。
请放一角茶叶钱在这里吧
这是我调粟裕副总理处当科技秘书时发生的事。粟老在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期间,几乎隔几天就要到总理处去汇报,每次出发前他总是交代身边秘书一定要为他准备一角零钱。
一次我按捺不住好奇心问他:首长,你到总理那里带这一角钱干啥呀?原来,一次专委会上,总理当着副总理和部长的面说:我告诉大家,我喝的茶叶是自己家里带来的,而各位则喝的是公家的招待茶,也就是公费,如果大家也不想占公家的便宜的话,那就放一角钱在这里吧!(朱松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