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柏,胡新杰,汪卫兵,骆 静,彭 婕
(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湖北荆州 434000)
脑血吸虫病是由于血吸虫虫卵经血行传播异位沉积于脑组织内而引起,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脑内多发大小不等强化结节(多发结节型)[1]。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相对少见,临床及影像表现均与脑肿瘤等十分相似,极易误诊误治[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2例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并探讨其特征。
1.1 一般资料 12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16~45岁,平均33.5岁。患者均来自于血吸虫疫区或曾在疫区生活过,病程1个月至2年。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9例,癫痫发作4例,呕吐5例,不同程度肢体瘫痪4例,脑膜刺激征阳性5例,共济失调1例。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影像诊断参照文献[3]的分型标准。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脑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有疫水接触史,血吸虫抗体试验阳性,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内病变,经抗血吸虫治疗后症状缓解,1~3个月复查原发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手术治疗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本组病例12例中有10例经临床证实,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设备及检查方法 应用GE 1.5T超导型MR扫描仪,头线圈,行头颅MRI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平扫包括矢状面和横断面SE T1WI(TR 500ms,TE 12ms,2NEX,FOV 24cm×24cm,层厚6mm,层间距2mm)、横断面 FSE T2WI(TR 4 000ms,TE 100ms,2NEX,FOV 24cm×24cm,层厚6mm,层间距2mm)和FLAIR(TR 7500ms,TE 110ms,反转时间2 500ms)。增强扫描时 Gd-DTPA用量为0.1mmol/kg,静注后立即行T1WI横断位、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
1.3 MRI表现分析 结合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表现,对12例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发病部位、信号改变、灶周水肿、强化形式进行分析。
2.1 发病部位 11例位于大脑半球,其中位于顶叶3例、额叶4例、颞叶4例;1例位于小脑半球;位于大脑半球的11例中,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区浅表部位者9例,部位深在者2例。
2.2 信号强度 T1WI呈等信号5例,稍低信号7例,所有结节在T1WI均不能与邻近脑组织分开。T2WI呈等信号3例,呈稍高信号9例,有3例在灶周高信号水肿衬托下可分辨结节轮廓,另9例不能与邻近脑组织分辨。
2.3 灶周水肿 2例为轻度灶周水肿(<2cm),9例为中度灶周水肿(2~4cm),1例为重度灶周水肿(>4cm)。
2.4 增强扫描 10例呈团状明显强化,均可见大结节由多个簇状聚集的小结节融合而成的,融合的每个小结节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图1)。2例呈团状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小结节状突起(图2)。
图1 左额叶顶部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MRI图像
图2 左颞叶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MRI图像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侵入人血液系统而发生的寄生虫病[4]。如果虫卵异位沉积于脑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称为脑血吸虫病[5],是血吸虫异位病变中最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但最常见的表现为增强扫描时出现多发结节状强化病灶(多发结节型)。有研究表明,多发结节型约占脑血吸虫病的94.7%[6]。多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报道较多,研究认为,部位相对表浅的多发强化结节出现“聚集融合”征象、强化结节与其周的水肿形成“佛手样”外观、中央线状强化与外周有多发明显增强的点状结节形成“树枝状”形态、多处病灶时出现“主体病灶”及“局部分布”表现等均为多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 MRI特征[1,7-8],且在CT灌注成像上常呈高灌注表现[9]。而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相对少见,只有极少的研究报道[10]。
本研究对12例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在病变部位上,病灶最多见于大脑半球脑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区等浅表区域,与多发结节型相似,这可能与虫卵沉积于脑的机制相同有关。虽然虫卵入脑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虫卵是经动脉或静脉循环进入脑,脑皮层及皮髓质交界区血管细小,虫卵易于沉积[11]。(2)病灶信号强度方面,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与脑皮层信号接近,且与邻近脑皮层相邻,貌似增厚的脑回;在T2WI上,病灶呈等或稍高信号,亦与脑皮层信号相似。在本组病例中,所有病例在T1WI均不能与邻近脑组织分辨,在T2WI也仅有3例呈稍高信号的结节在灶周高信号水肿的衬托下可分辨结节轮廓。表明MRI平扫虽能较敏感发现病变,但却不能准确显示血吸虫结节的边界和大小,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因此,在单发结节型的发现与诊断方面,MRI平扫的价值有限,必须进行增强扫描。(3)本组12例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灶周水肿,其中中度水肿者9例(75%)。灶周水肿表现为沿脑白质分布的长T1长T2信号影,呈指套状,与肿瘤性病变如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瘤的表现极为相似。因此灶周水肿的出现并不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但由于血吸虫结节在MRI平扫时难以与正常脑组织分辨,灶周水肿的出现有利于发现病变。(4)增强扫描时均出现明显强化,从而清楚显示出病灶的大小、范围,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分辨与关系。因此,对于脑血吸虫病患者必须常规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上,其表现出两种强化形式,第一种为均匀的团块状明显强化(16.7%),第二种为明显强化的小结节相互聚集形成一个大结节(83.3%)。
从脑血吸虫病的强化形式上,可以发现以下两种征象具有相对特征性。第一为聚集融合征象:对多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研究发现,多个散在或簇状聚集的小结节融合成团块状强化的征象为特征性表现之一[1],这种聚集融合征象在单发结节型病变中亦十分常见。在本组病例中,有10例表现出明显的多发小结节聚集融合形成大结节的征象,小结节边界及轮廓能清晰分辨;另2例虽表现为均匀大结节状强化,但边缘可见小结节状突起,可能为小结节融合较为完全而成为一个整体,小结节边界不能分辨所致。在病理上,血吸虫虫卵沉积形成炎性肉芽肿[12],在炎性过程的发展中,肉芽组织增生,将多个小结节相互融合起来,从而形成这种聚集融合征象。第二为均匀强化表现。均匀强化的大结节或小结节在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中十分常见。本组有2例大结节表现为均匀明显强化,另有10例大结节虽从整体上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但每例大结节均由多数小结节相互聚集形成,每个小结节均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内无液化坏死区。这种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在多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中亦十分常见,应为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共性,其形成可能与其时期和病理变化有关。在急性期,血吸虫虫卵性肉芽肿中央常有1~2个成熟的虫卵,虫卵表面有抗原抗体复合物,周围为大片无结构的颗粒状坏死物,内有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形成嗜酸性脓肿,外有大量新生肉芽组织[3]。在慢性期,坏死物基本被吸收,肉芽组织增生更加明显,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均匀强化。这种明显均匀强化的表现有助于与脑内其他明显强化的病变相鉴别。肿瘤性病变如高级别胶质瘤常表现为不规则花环样强化,感染性病变如脑脓肿表现为光滑的环形强化。虽然有文献报道脑血吸虫病亦可呈环形强化的结节,但极为少见,且多见于儿童,可能是由于血吸虫卵沉积于脑组织内,局部引起较成人更强烈的变态反应,形成的嗜酸性坏死较明显有关。
总之,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虽然少见,其MRI表现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变好发于大脑半球,部位相对表浅,轻、中度灶周水肿,特别是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的结节出现聚集融合征象及均匀强化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1]黄劲柏,胡新杰,汪卫兵.多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 MRI表现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1):1681-1684.
[2]Nascimento-Carvalho CM,Moreno-Carvalho OA.Clinical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findings in patients less than 20 years old with a presumptive diagnosis of neuroschistosomiasis[J].J Trop Pediatr,2004,50(2):98-100.
[3]董江宁,施增儒,吴寒梅,等.脑血吸虫性肉芽肿CT和MRI表现与分型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2):144-148.
[4]Roberts M,Cross J,Pohl U,et al.Cerebral schistosomiasis[J].Lancet Infect Dis,2006,6(12):820.
[5]Ross AG,McManus DP,Farrar J,et al.Neuroschistosomiasis[J].J Neurol,2012,259(1):22-32.
[6]黄劲柏,徐海波,孔祥泉,等.脑型血吸虫病的 MRI诊断[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0):1886-1888.
[7]Wan H,Masataka H,Lei T,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immuno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experience in southwest China[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9,103(10):1059-1061.
[8]Liu HQ,Feng XY,Yao ZW,et al.Characteristic magnetic resonance enhancement pattern in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J].Chin Med Sci J,2006,21(4):223-227.
[9]黄劲柏,任伯绪,雷红卫,等.脑型血吸虫病的CT灌注成像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552-3554.
[10]龚才桂,王小宜,刘慧.脑血吸虫病的 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0,25(7):737-739.
[11]Wang P,Wu MC,Chen SJ,et al.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he pathogenesis pathways for neuroschistosomiasis[J].Neurosci Bull,2010,26(2):168-174.
[12]Ferrari TC,Gazzinelli G,Corrêa-Oliveira R.Immune response and pathogenesis of neuroschistosomiasis mansoni[J].Acta Trop,2008,108(2/3):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