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健,马媛媛,陈学玲,胡晓远,金 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乌鲁木齐83000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于2012年在新疆伊犁州开展了100万人艾滋病筛查,据此建立了全人群队列,并上传100万人个人健康档案至“国家传染病专项信息平台”数据库。根据国家“重大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要求[1],“十二五”期间,将深入开展大众人群的健康教育,并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健康教育覆盖率进行评估。明确目前城乡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不仅有助于检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线数据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同时为今后更好地制订艾滋病宣传教育及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1 对象 新疆伊犁州6个县(市)研究现场已成功上传“国家传染病专项信息平台”个人档案数共计1 013 642人。通过随机抽样,获取调查对象样本量总计1 448人,完成调查1 411人,完成率97.44%。考虑到16岁以下在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故分析城乡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时,剔除16岁以下全部调查对象,参与结果分析的16岁以上人群共计1 101人。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控局组织和指导,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中国艾滋病流行水平分类标准(试行)》[2],将伊犁州分为一类(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达到500人及以上)、二类地区(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达到100~<500人)。为了便于针对不同县(市)艾滋病流行水平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制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保障措施,本次调查将一类地区中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达到5 000人及以上的县(市)特定为一类(A级流行)地区,报告现存活HIV/AIDS数达到500~<5 000人的县(市)特定为一类(B级流行)地区;报告现存活 HIV/AIDS数小于500人的县(市)定为二类地区。此次参与结果分析的1 101人中,一类(A级流行)地区392人,一类(B级流行)地区493人,二类地区216人。
表1 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不同传播途径正确应答知晓状况[n(%)]
1.2 方法
1.2.1 样本含量 决定现况调查样本大小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首先为预期现患率(P),现患率越高,所需样本含量越小;其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即允许误差(d)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小。样本含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艾滋病防治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全区开展的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知晓率为77.0%,农村居民知晓率为62.0%,此次调查取70%的作为估算依据;Q=1-P,计算得30%;d为允许误差,即样本率与总体均数率之差,此次采用允许误差为0.05×P=0.035;t为显著性检验的统计量,此次采用α=0.05,t=1.96。据此计算获得所需最小样本含量为1 316人,考虑到现场调查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按照10%的比例添加132人作为补充,即随机抽取1 448人参与此次调查。
1.2.2 现场调查 将伊犁州已成功上传国家传染病专项数据库中所有数据导出,根据样本含量进行单纯随机抽样,获得所需样本的具体名单,分发给各研究现场开展问卷调查。
1.3 质量控制 严格培训现场调查员,对于未进行调查者注明未调查原因。当日调查结束后,认真核对每份问卷,对有漏项及错项者,及时给予补充和更正,剔除不合格调查表。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使用EpiData 3.1数据库进行双人双录,数据库资料导入Excel,进行逻辑清理及文字量化整理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同人群间知晓状况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1 101人调查对象中,男519人(47.14%),女582人(52.86%);16~30岁384人(34.88%),>30~55岁530人(48.14%),>55岁187人(16.98%);维吾尔族501人(45.50%),汉族328人(29.79%),哈萨克族100人(9.08%),回族151人(13.71%),其他民族21人(1.91%);文盲70人(6.36%),小学326人(29.61%),初中398人(36.15%),高中或中专215人(19.53%),大专及以上92人(8.36%);未婚者238人(21.62%),已婚或同居809人(73.48%),离异或丧偶54人(4.90%);户籍所在地为本地者1 044人(94.82%),外地者57人(5.18%)。
2.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 1 101人调查对象中,按照《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3]的核心指标要求,对调查问卷中8道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题,以正确回答6道题及以上为知晓(正确回答6道及以上问题人数/8道问题都作了回答的人数×100%)来计算。知晓人数共870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79.02%;其中一类(A级流行)地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最好82.91%(325/392),其次为一类(B级流行)地区80.53%(397/493),二类地区知晓状况相对略差68.52%(148/216)。不同流行水平分类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艾滋病不同传播途径知晓状况 1 101人调查对象,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2.16%,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75.17%。艾滋病传播途径中,对血液传播 “输入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及“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注射器”会感染艾滋病的知晓状况最好,知晓率均在90%以上,其次为母婴传播(82.11%),对性传播途径“正确使用安全套”及“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能够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知晓率相对较低,分别为74.30%和71.66%。艾滋病非传播途径中,对于“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状况最差,知晓率仅为64.58%。不同流行水平分类地区间对艾滋病不同传播途径的知晓状况也略有差异。见表1。
2.4 不同人群知晓状况比较 将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男性知晓状况要略好于女性;16~30岁调查对象知晓状况要好于其他年龄段;维吾尔族知晓状况相对最好,其次为汉族和回族,哈萨克族及其他民族知晓状况相对较差;文化程度越高者知晓状况越好(P<0.05)。见表2。
表2 不同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比较[n(%)]
续表2 不同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比较[n(%)]
本次调查以新疆伊犁州全人群为整体而统筹进行单纯随机抽样,调查现场涉及伊犁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市),也涵盖了不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累计报告数的县(市)。各研究现场在进行调查时,遵照统一的调查方案,采用统一的抽样方法和调查问卷,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
根据国务院《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要求[4],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15~60岁城镇居民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80%以上。调查显示,伊犁州城乡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9.02%,除二类地区地处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农牧山区知晓率相对较低,一类(A级流行)地区及一类(B级流行)地区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调查对象总体的艾滋病知晓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提示由于近年来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伊犁州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不够全面,今后还需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全社会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普遍提升[5-7]。
调查发现,对于“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状况最差,很多调查对象认为蚊虫在叮咬人体皮肤时,蚊虫的嘴巴会将之前叮咬过HIV感染者的含有病原体的残留血液注入到人体内使人感染,还有很多调查对象盲目地认为蚊虫叮咬存在血液的交换,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一即是通过血液途径传播,这样势必导致一些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过度恐惧。对于艾滋病性传播途径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及“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能够减少艾滋病的传播的知晓状况相对较差,主要是因为伊犁州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居多,在开展问卷调查时,因为不同地区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语言表达及翻译理解水平有差异,不排除调查对象对“安全套”、“性伴”、“性行为”等专业术语的翻译存在理解障碍[8-10]。今后还应继续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农牧山区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尤其重视开发通俗易懂的少数民族语言宣传材料,结合当地实际,有计划地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降低调查对象因对艾滋病不正确的预防观念而增加其感染的危险性。在今后的宣传教育工作中,除了对艾滋病血液、母婴、性传播途径的宣传之外,还应重点加强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伊犁州大众人群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与防范[11-13]。
调查显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主要与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有关,同大多数知晓状况相关研究一致,调查对象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递增,受民族、语言文字、环境、可获得性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影响,高年龄组、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低文化程度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因此大力开展适宜于不同流行水平分类地区,适合不同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的各类人群的综合宣传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高年龄组、少数民族、低文化程度者、边远贫困地区及农牧山区居住群体仍然是未来艾滋病宣传教育需要长期关注的重点人群[14-15]。
综上所述,伊犁州作为新疆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应该不断总结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探索和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模式,针对不同流行水平分类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更有利于开展宣传教育的措施,更加有效地提高城乡居民艾滋病知晓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推动新疆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1]李兰娟.重大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13.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中国艾滋病流行水平分类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chinacdc.cn/tzgg/201306/t20130617_81691.htm.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使用手册(试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2/29/content_2079097.htm.
[5]倪明健,陈晶,张艺,等.新疆艾滋病流行状况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2,27(2):1-3.
[6]吕柯,胡虹,胡翼飞,等.我国12省城乡居民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3):179-182.
[7]邵爽,赵飞飞,杜娟,等.北京市外来人口传染病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3620-3622,3626.
[8]王丽艳,杜维婧,郭蕾.2008年四个直辖市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4):631-634.
[9]倪明健,陈学玲,陈晶,等.新疆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8):1101-1103.
[10]赵婷,地力夏提,孙勇,等.新疆HIV感染者配偶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4):410-413.
[11]汪洋,娄倩苹.成都市某区400例社区吸毒者艾滋病相关知识及高危行为调查[J].重庆医学,2011,40(31):3160-3161,3163.
[12]马媛媛,金涛,胡晓远,等.新疆两地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子女艾滋病感染状况及分娩、喂养状况调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9):1253-1256.
[13]文静,唐晓君,钟朝晖,等.重庆市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1):1027-1029.
[14]石玥,张滨,吴宗辉,等.重庆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及行为形成情况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5):536-538,541.
[15]胡晓远,马媛媛,金涛,等.新疆HIV感染者早期抗病毒治疗受性别、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状况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1):3452-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