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红艳
何为“环保”?通俗说:就是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环保教育”也可以理解为保护环境的教育。说起环保,在幼儿园是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大”和“空”一直是教师在实施环保主题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们曾经尝试过“变废为宝”,用各种废旧物品制作玩具、饰品等,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比作品多,以及制作的产品在课后到底去向何处我们不得而知。大多数是在班级展示几天后最终的归宿是垃圾桶,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数是粗劣的,很少有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在整个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到底渗透了多少,这是要打问号的。我们也尝试过制作环保的宣传海报,干死的鱼儿和小鸟的眼泪成为海报的主角,那悲伤的情绪在我们身边久久不能散去。但是要种树植林、要步行外出、不随便排污,等等行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点无能为力。
我们需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把环保教育作细雨般的浸润,让孩子们能力所能及的为环保出点力,并且能够立竿见影的看到一些效果。让孩子们能了解在环保这个大主题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作为老师,应该为孩子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孩子自信;让孩子感受浪费的后果;教会孩子一些环保小技巧等手段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一、良好洁净的环境,牵引幼儿一切向好
“环保”这个名词,对于幼儿来说,太抽象了,但环境始终与幼儿是共存的,幼儿生活在环境中,他们对环境熟悉,也十分依赖。试想,如果一个幼儿园果皮乱扔,到处是脏水、垃圾,家长和老师熟视无睹,幼儿耳闻目睹,长大后又怎么会成为一个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人呢?可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幼儿时期是人性格的塑造期,当他们见到了周围的事物时,就会去模仿。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孟母三迁就是经典的例子!确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幼儿在不同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环保行为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在教室里,幼儿手里拿着一张废纸,断然不会随意扔在地上,因为他身处的地面,没有一丝垃圾,随便扔下什么都会显得那么突兀。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的卫生习惯毋庸置疑,该在垃圾桶的物品绝不会在地上。在操场上,你就会发现:有些幼儿就会偷偷地把用过的餐巾纸扔地上,因为在不远处,他看见有其他同伴留下的星星点点的痕迹。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是垃圾桶太远;二是他们以为老师看不见。而在大街上,随手扔东西是那么的自然,因为大家都那么做。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
二、让幼儿感受自己力量的伟大
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时,自信往往是获得成功的一把钥匙。从小对幼儿进行自信心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在“环保”这个主题活动中,幼儿始终是不自信的,他们普遍觉得自己的力量太渺小,靠自己的力量,完全改变不了现实。
为了让幼儿体验到自己力量的伟大,我曾经设计过一个游戏,让幼儿在画画讲讲中,看到了神奇的传递效果。我请他们从自己一个人开始,把要保护环境的想法告诉自己认识的三个人,接着,那三个人再分别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三个人,这样,一层一层向外传递,最后辐射到的人数画都画不下。孩子们的惊讶程度可想而知:原来只要把自己的好想法告诉三个人,就会产生这种神奇的效果,那如果我把环保意识告诉更多的人呢?想到这里,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这时老师再一次强调:站在最中心的那个人就是你自己,看看你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形成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由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由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会,共同把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让我们更好地生存。从这张画中,孩子们得到了自信。
三、持之以恒的榜样作用
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到的,所以作为生活在孩子身边的成人要特别注重自身言行。记得曾经有一个孩子对我说:上次我奶奶接我,看见我流鼻涕,就用餐巾纸帮我擦鼻涕,然后就把纸扔地上了。可见环保意识的缺乏,在某些成人身上体现得更为严重。试想,孩子在这样的榜样下,怎么可能不模仿,不“学坏”?所以,作为自控能力很强的成人,要注意自己的一些行为细节,不要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乱扔垃圾,活动后产生的废料不会及时整理,随地吐痰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作为成人,要见一次说一次。俗话说:一个好习惯,要天长日久;一个坏习惯,却是一瞬间的事。所以,孩子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必须要在成人的关怀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四、让幼儿感受不良行为的后果
孩子,是未来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生态危机意识,才能在将来的建设中,担负起保护地球、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让孩子体验浪费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比一味说教有效很多。只要你把握好一个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天性爱玩水,但往往不分时间和场合,他们会趁着洗手的机会,喜欢把水龙头开得很大,然后用手指按住水龙头的洞口,水像喷泉一样向四周散去,溅得旁边小朋友满头满脸,然后哈哈大笑。他们的快乐就在于水花四溅的同时,能看到同伴抓狂的表情。至于是否浪费水、同伴是否会感冒等都被抛之脑后。这时,简单的说教显得那么无力。为了调动孩子节水的意识,我们在等待一个机会,决定让他们体验一下没水的滋味。一次户外活动中,玩得满头大汗的孩子们又一次故伎重演,玩得很痛快。回到班里的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和喝水,可是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也没有(老师事先关了总闸)。这引起孩子们的焦虑和思考:水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被我们浪费光了?他们互相猜测着。过了好一会儿,我们才打开总闸,让孩子们洗手喝水。我提出讨论问题:没有水会怎么样?孩子们刚刚感受到没水的不便,自然说起没有水对自己、对动物、对植物的影响。通过这次“没水事件”,孩子们对水的珍惜有了深刻的体会,以后玩水、浪费水的现象大大减少。
五、教会孩子一些简单易行、容易操作的环保小技巧
良好的环保习惯之所以要一直强调、一直重申,是因为在有时候执行起来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小麻烦。比如:不随便乱扔垃圾是最基本的一个环保习惯,这在幼儿园或家里很容易做到,因为孩子很容易能找到垃圾桶,那如果在户外呢?记得在一次全园性的春游活动中,几个班级同时坐在大草坪上,品尝着自己的零食,当大伙儿站起身的时候,各班留下的痕迹很明显地比较出孩子们的习惯良好与否。有的班级离开后身后没留下任何痕迹,有的班级五颜六色的垃圾随处可见,虽然老师后知后觉地在一遍遍强调,把垃圾捡起来,可是真正能自觉去捡的孩子少之又少,因为一时找不到垃圾桶,垃圾捡起来后放在哪里呢?很多孩子只能把它们握在手里,不卫生的习惯,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整个队伍显得狼狈不堪。相反,有的班级在离开时,显得从容不迫,周边环境干干净净。因为事先老师就关照孩子自备垃圾袋,吃下来的垃圾直接就放在自己的垃圾袋里了,离开时再把自己的那份垃圾放在老师准备的大垃圾袋中,每一步都做得有条不紊。
记得我们还为不随地吐痰进行过一番讨论:当你想吐痰,却找不到垃圾桶时应该怎么办?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只能吐在手里了!
就放在嘴里吧,不说话好了!
那就咽下去吧,肯定不能吐在地上!
可见,孩子们有这个意识,可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我就告诉他们,可以先吐在餐巾纸里,看见垃圾桶时再扔掉。这个小小的细节告诉我们:在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的同时,孩子的健康也绝不能忽视。作为老师,有义务教会孩子一些简单易行、容易操作的环保小技巧,既能达到环保的目标,又能保护孩子的健康。
每一种习惯,只有从内心浸润,才会具有常绿的生命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环保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幼儿身上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作为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环保意识,成为一代文明公民,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