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
摘要:《晓雾》是一首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现代筝曲,由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创作于2006年,其音乐风格清新淡雅,音乐结构、素材别具一格,深受古筝演奏者的喜爱。乐曲运用巧妙的音乐结构弹性,强调"散"结构的运用,推动音乐内在张力,在结构的写作上独具风格。本文意在研究《晓雾》的演奏技巧及作品结构,分析其音乐弹性及张力的变化,诠释作品的内在结构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晓雾作品 结构音乐 弹性
古筝作为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民族乐器中扮演着浓墨淡彩的角色,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投身于音乐创作中来,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现代创作筝曲。作品《晓雾》正是其中的一首,由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创作于2006年,是一首极富音乐色彩的温情作品,乐曲以清新淡雅、旋律流动的笔触描写了清晨晓雾笼罩下北京城的景象,有宁静的紫荆城,有喧闹的晨练,还有那朗朗上口的京韵京腔……一幅在京剧的色调中繁忙又宁静的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气息的写照。作品在结构上一改传统音乐作品“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前面部分用大量篇幅强调“散”结构的比例,这种打破结构比重的写法在现代作品中是少有的,然而作品并不缺乏音乐的内在推动力,反而更具音乐张力和爆发性。这与作品的素材运用、节奏构思、音色把握、力度等有很大关系。
音乐的弹性结构,是指音乐作品在乐曲构成中的张力、松紧,与音乐构成的要素有关,音乐素材的运用、结构速度的安排、音高旋法的设计、力度声场的控制,以及不同音色的安排等都影响了音乐的运动框架,形成音乐作品的弹性结构。筝曲《晓雾》运用多种构思写作而成,结构由松散到紧凑的安排,以及在素材运用、音色变化等方面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后续的能量充沛、弹性十足,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素材运用
乐曲《晓雾》中的素材是非常凝练的,全曲仅用了三个音乐主题形象,通过主题音调的素材不断变化、引申、发展,形成不同的乐段,使作品具有材料的集中性。
(一) 引子及结尾段音乐材料
素材以单手的双声部旋律引入,强调十六分音符中隐伏的下旋律,随后加入左手主旋律进行对位,描绘了京城晓雾下宁静的景象,营造一种如薄纱般的朦胧飘渺的意境。引子中的素材在主旋律的推进下进入新的素材,充满了丰富的遐想和色彩的变化,而结尾中使用该素材将乐曲由喧闹回归到宁静的飘渺中,做以回顾、总结,将美好的北京城记忆定格在温婉的音乐满足感中。
(二) 主题音调音乐材料
以该音调素材为头,主题音调发生、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旋律。最初出现在第一段落“回原速”的两处模进处,之后作为第二段落的开始,进行写意性的变化发展,带给人无限的美好遐想。随后在第三段轮指、摇指以及第四段止音、快速指序中以不同的相对完整的音乐素材展现出主题音调的不同形象,使音乐的核心旋律贯穿作品始终。
(三) 插段音调音乐素材
插段素材是与主题音调交替出现的具有京剧风格的流水板,出现在第三段轮指按滑音,以及第四段止音后段、点奏段及主题音调指序段后,每次旋律出现较为完整,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作为与主题音调交替出现的音乐素材,插段音乐从膨胀到爆发,比重越来越突出,最后甚至超越了主题音调的篇幅,这种反转的风格特点也为作品增添了些许动感,形成作品凝聚力的一个因素。
二、作品结构
《晓雾》的乐曲结构为变奏展开的多段联曲体,共由四个段落和尾声组成。
第一段为引子与主题音调呈示的段落,整体意境舒缓、飘渺,调性由G调起,主题音调出现后变为D调式。第二段为主题音调变化引申的一个稍自由段落,调式经过了G、D、F、bB等转换落在F调上,整体意境自由、舒展,富有想象。第三段由引导旋律、主题音调变化及插段组成,由柔美、缓慢地逐渐深入主题,这时音乐才真正进入了对实景的描述,京城的景象逐渐清晰、富有动感,调式持续在D调上进行。第四段由主题音调变化与插段交替进行组成,速度也愈加急速,热情而开放,力度由弱增强,在总结性的刮奏与泛音中戛然而止。结束段为引子材料的变化再现,回归飘渺、温暖地和谐画面,最终在模仿戏曲中梆子声结束全曲,在D调上终止。
从中可以看出,乐曲结构划分还是比较清晰的,与其它乐曲结构“散-慢-中-快-散”即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有所不同,乐曲引子部分的第一段落节奏较为规整,而第二段出现了2/4、4/4、5/4、6/4、9/4等多种拍号,其处理上也是较为自由的,可以当做散板来看。从音乐的时空进行上分析,慢部分、散部分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种有意调整结构的设计拉宽了乐曲慢速度的篇幅,实际是为之后的渐快到急板的爆发做充分的积淀,储存能量,并增强速度对比的弹性,体现乐曲十足张力。
三、音色运用
除了在结构、素材上的巧妙构思外,《晓雾》融入了很多不同的音色效果,带来丰富的音响体验。作品运用了小指拨弦、泛音、轮指、重音、摇指、止音、岳山侧刮奏等不同技巧,丰富了作品的音色效果。
引子中用左手小指肉肚拨弦演奏旋律音,音色宁静、温暖,在与右手有重音的十六分音符对位下,形成色彩不同的三个声部,使音乐具有唯美、丰富的空间感。第二段中泛音的运用使音色空灵、寂静,与实音相呼应、对比,产生音色上的差异。第三段主题音乐材料用轮指技法展开,强调轮指的颗粒性,音色透亮、晶莹。随后引入插段音乐材料,用重音及装饰性轮指带动旋律,刚劲、有力。随后摇指的进入又将音色带入情绪饱满、旋律流畅的线性声场中。第四段开始部分在左手持续的止音效果下进行右手插入式的扫弦、敲击及刮奏,从而产生不同音色,为旋律注入新的元素,加强音乐动感及活力。尾声段过渡到岳山侧的刮奏,音色清亮干净,模仿戏曲梆子声音特色,带来无尽遐想。
四、情感推动
除了乐曲创作上的构思使乐曲具有凝聚的结构力外,少不了演奏者对作品二度创作的情感诠释。演奏者需要有足够丰富的内心音乐和情绪的渲染、推进,具备良好的技巧功底和音乐素质才能将这首作品的内在推动力表现出来。乐曲前半部分形式较为散漫,需要强大的内心音乐做支撑,在气息运用和情绪上恰当好处的控制,从而在后面快板段落中爆发凝聚的力量。
《晓雾》融和了现代作曲技法和时兴的演奏技法,其强大的音乐结构张力和音乐感染力使得这首作品的演绎越发生动、浓郁。
参考文献:
[1]李提吉.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王中山.2007年古筝新作品讲座资料,2007.9
[4]张珊.当代古筝名作教学与演奏详解[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