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匡传英++耿琰
摘要:通过对肖邦《c小调夜曲》的中部和贝多芬第四奏鸣曲第二乐章的中部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呈示型中部和展开型中部的异同,为分析复三部曲式理清思路。
关键词:复三部曲式 呈示型中部 展开型中部 辨析
复三部曲式起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按照有再现三部性结构原则组成的较大型曲式,双主题呈示是其主要的特征。复三部曲式通常是由呈示部、中部和再现部组成,两端与中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两端结构内部的对比则相对较弱,第一部分与再现部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体现了主题贯穿与对比的完美统一,并肯定了第一主题音乐形象的主导地位。复三部曲式三个基本部分具有独立性,彼此界限分明,外在对比明显,中部较剧烈变化,动力感较强。复三部曲式常有外部扩张,当以内在对比方式发展曲式受到限制的时候,将新的部分连接到原有部分上。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复三部曲式主要作为大型套曲的一个乐章,在浪漫主义时期,复三部曲式常用于独立的器乐曲。
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为乐思最初呈示部分,主要起到主题陈述作用。其结构一般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构成,常用单一主题的写法,音乐往往具有流动性。在和声与调性布局上使用呈示性和声语汇,即使转调也是限于近关系调上,以减少和声冲突的对比性。
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根据中间部分的性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呈示型中部,习惯上称为“三声中部”,中间部分为单三部曲式、单二部曲式或乐段,乐句划分清晰,形成完整、独立的曲式结构;一类是展开型中部,习惯上称为“插部”,无法划分内部曲式结构的音乐片段,音乐采用自由展开的写法。
复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可以分为原样再现、简单再现和动力化再现。原样再现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应用非常广泛。简单再现通常为变奏再现,通过华彩性变奏、和声变奏、织体变奏、复调变奏等等给音乐赋予新的表现力。动力化再现是指再现第一部分时音乐要素作了变化,通过主题变奏、复调变奏、和声变奏、调性变奏、调式变奏、结构变奏、节奏变奏等等引入了新的乐思。
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和插部的复三部曲式中的区别,我们将在肖邦《c小调夜曲》中部和贝多芬第四奏鸣曲中部中寻找其特点。
一、肖邦《c小调夜曲》中部特点
肖邦写有21首钢琴“夜曲”,这是其中的第13首,作于1841年。这是一首不同于其他夜曲风格的作品。他所表现的是肖邦成熟的个性,忧虑和思索之中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音乐紧凑而激烈,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它似乎远离了其它乐曲的抒情风格,而融刚劲于柔情之中,深沉而宽广。
这是一首三声中部构成的复三部曲式。呈示部由再现单三部曲式构成。整个呈示部是一段悲壮而抒情的告白,主题曲调流露出悲哀情绪和语言化的音调停顿特色,和声式织体平稳、徐缓,仿佛是展现出一个进行中的葬礼队伍。
中部是呈示型中部——三声中部,由再现单二部曲式及其第二乐段重复一次而构成。它具有四个特点:其一,它有与呈示部不同,而且也是呈示型的结构:呈示部是再现单三部曲式,中部是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清晰完整,而且方整。其二,它的主题、速度、织体以及体裁等方面都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三,有着鲜明的调式对比,呈示部是c小调,中部是C大调,而且自身调性稳定。其四,收拢结构,最后和声在C大调上完满终止。
主部的第一乐段为4+4方整性结构,两个乐句都在C大调上以八度模进形式展开。展开时,和弦式织体与旋律融为一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乐段是一个延绵展开的乐段,主要是一系列的模进,而材料的模进也导致调性的相应变化,音乐由此逐渐进入乐曲的高潮,紧张度不断增加,模进主题来自第一乐段,上行二度模进,引出半音化、三连音的新材料,反复模进后完满终止于C大调。第二乐段的变奏是以三连音代替了第一次呈示时的和弦式织体的平稳进行,音乐紧张而有张力,连续的级进中第二段音乐的特征主要通过级进发展中和弦的停顿,将音乐进一步推向高潮。
二、贝多芬第四奏鸣曲第二乐章中部特点
这首奏鸣曲的创作手法具有管弦乐性质,由于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新颖的音乐构思,能够唤起人们心中渴望幸福和追求理想的欲望。这首奏鸣曲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明快、欢乐的时期。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的快板,并充满活力。第二乐章是个徐缓的乐章,具有充实的音响和深厚的情绪。第三乐章是具有小步舞曲节奏的乐章,紧张的气氛好像变得轻松了好多,感觉像处在明媚的春天里。第四乐章是充满欢快情绪的回旋曲乐章,暗示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这首奏鸣曲至始至终充满了幸福与希望,这是流露出朝气与洋溢着年轻人快乐心境的作品。
第二乐章广板乐章的曲式结构属于复三部曲式,两端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而中间部分以连贯、不可分割的方式展开,用中间插部代替了常见的三声中部,并于中部与再现部之间插入了短小的假再现。本乐章是贝多芬又一次在钢琴上成功表现了管弦乐一样的音响和色彩效果,有着严峻的、有深度的和高尚的性格,有着庄严的民众形象,此乐章是这首奏鸣曲的精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实为贝多芬的杰作。
中部是展开型中部——插部,先是在降A大调用呈示性陈述展示了一句对比性的新乐思,它不像一般主题那样独具规模,但明显地带有振作起来开始行动的意思和进行曲风格特点,全新的材料使音乐和第一部分形成了截然的反差,具有鲜明的对比。之后是对该乐思的加工,并形成下三度的一系列转调。开始为三个乐句的群体结构,第一句4小节终止于降A大调,接下去是延伸关系的第二句,也是4小节终止于f小调,这里构成了一个方正型的转调乐段,但进行并未停顿,接着又以第一句开始的主题在降D大调上出现,但未构成乐句终止,而是级进上行,经过降e和f小调,最后运用增六和弦引出主调的属和弦,并不断出现具有半音倾向的属音围绕,似乎是在为再现部的再现准备,到41小节还原的f音出现,进入假再现的属准备。
插部是一种典型的展开性陈述,它没有形成明确的曲式,也没有稳定的调式,它的任何部分也都不可能自行反复。不属于那种可以抽出来独立演奏的小曲类型。这种展开性陈述用在慢速度的复三部曲式中部,既有对比性,又有推动乐思积极流动等结构功能。
三、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的异同
通过这两首作品的中部我们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类型中部的共同点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中部都采用新材料写成,都与呈示部对比鲜明而强烈,它表现在旋律线、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区、音域、织体等各个方面。
两种不同类型的中部在调性、结构、材料方面的不同点有:呈示型中部构成的复三部曲式中它的调性是十分明确而稳定的,而展开型中部构成的复三部曲式中和声与调性的不稳定是它的特点,新调往往不加准备的出现,调性有时转换频繁;呈示型中部构成的复三部曲式有着固定的曲式结构,大多是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和复乐段。而展开型中部构成的复三部曲式的内部结构不是方整性和规矩性的单二部、单三部,而是一些各种形式的结构自由联合,没有明显的曲式结构,类似于非方整性结构的写法;在材料上,呈示型中部的段落极为明显,常以反复来加强其划分。展开型中部的新主题材料常常不只一个,这些新材料的结构常常是散化的,它本身不能反复。
作为复合曲式的复三部曲式是比单级曲式更高一个层次的大型曲式,只有抓住复三部曲式的核心问题进行更认真仔细的辨析,才能做出更明确、更肯定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葛畅.肖邦《c小调夜曲》主题分析[J].音乐时空,2013,(07).
[2]李虻,张文婷.肖邦《c小调夜曲》音乐分析[J].音乐生活,2013,(06).
[3]李虻.音乐作品曲式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刁蓓华,陈复君.贝多芬32首奏鸣曲注释[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