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成就杨荫浏的双重学术身份

2014-09-21 09:13王群英
艺术评鉴 2014年16期

王群英

摘要:杨荫浏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史学家,同时他也被认为是一位中国民族音乐学领域的先驱,开创性的运用田野考察的方法研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杨荫浏的音乐史学研究的重大成就与其扎根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是分不开的,研究杨荫浏的双重学术身份能够带给中国音乐史学界与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很多启示。

关键词:杨荫浏 中国音乐史 中国民族音乐学

杨荫浏是中国音乐史学史上值得被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位音乐史学家,他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至今是中国音乐史学界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即便是成书至今这四十多年来音乐考古的发现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资料,信息时代也为多方合作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多年来学界也一直在讨论“重写音乐史”,但是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这样具有开创性的新思路新体例的音乐通史,它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史上的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至今未有一部中国古代音乐史著述能够真正与之比肩,它的开创性、全面性、科学性、注重音乐实践等特点仍然是学界的典范。杨荫浏的学术成就之所以难以逾越,归根结底在于杨荫浏具有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开阔的国际视野,并且在跨越新旧两个社会的背景下,在传统音乐社会消失的最后关头进行扎实的田野考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拥有现代学者难以获得的经历感悟。杨荫浏在中国音乐史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又因为其田野考察的成就而成为一位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领域的先驱,研究杨荫浏生活的社会背景与其学术道路,能够加深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发展轨迹及其在民族音乐学领域所做之贡献的了解,能够对中国音乐史学界和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有一些启示作用。

一、新旧交替,西风东渐、动荡不安的时代——杨荫浏奠定学术基础的时期

杨荫浏生于1899年11月10日,卒于1984年2月25日。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世纪交替的时期,更是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都折射着社会文化事项的方方面面,解读杨先生的成绩不可以不追溯其生活的时代,把历史人物放在他那个时代去解读。

杨先生的童年时代,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有很多传教士进入中国。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杨荫浏结识传教士郝路易据学者考证应为杨14岁时,即1913年。郝氏教杨先生英语和外国音乐,上视唱课,后学作曲,目的是想把杨荫浏培养成为一个宗教音乐家。郝氏是一位极有见地的学者,从郝氏自1899年前后曾随家人旅欧、其家人与艺术界的渊源来看,她应该对当时盛行于欧洲的人类学思想和学界的前沿研究是有深入接触的,为杨荫浏具有开阔的眼界,以至后来做出超时代的学术贡献,郝氏是功不可没的。

1911年,中国出现了20世纪第一次历史剧变。也是在这一年,杨荫浏拜师吴畹卿①学习昆曲、琵琶和三弦,至1926年吴畹卿去世,整整学习了15年。后杨荫浏进入天韵社,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音乐天地。似乎这也一方面印证了,音乐家多对政治不敏感,或者艺术的自律性,一方面政治领域炮声隆隆,一方面音乐艺术百花齐放。不得不说的是,据记载杨荫浏早在1925年就为了参加校内的英文论文比赛写就了《中国音乐史概要》的文章,就当时杨先生所受教育及音乐环境来看,着重律调研究是必然的,这个学术传统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音乐史研究中也是重点,杨荫浏40年代所著《中国音乐史纲》同样如此。也为他后来胜任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青少年时期,杨荫浏在传统文化、传统音乐领域都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同时学习西乐和西文,接受西方音乐和西方思想文化,也涉足西方学术领域。②这些为造就一代音乐学宗师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二、抗战时期,思想的转型,教学的实践——杨荫浏的学术生涯的准备期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很多机构遭到了破坏,全国更是进入了全民抗战。1939年战事稍缓,杨先生至教育部音教委员会工作,1940年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成立于1940年,1946年暑假又随国民政府迁回南京,院长先后为杨仲子、吴伯超等,注重民族音乐,设立国乐组,杨荫浏于1941始被聘教授中国音乐史。1945年国立音乐院组建了“山歌社”,秉承“五四”运动以来的知识分子眼光向下的学术传统,但又与延安时期的民歌研究颇有不同,这时期的西洋音乐理论和实践传入已久,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的背景,使之必然走向探索中西结合的路子,山歌社对一批优秀民歌的钢琴编配,民族化和声等问题做了广泛探讨。这时期一些年轻的学子就深入民间采风,并收集整理改编出了像《康定情歌》《牧羊姑娘》等被后世广泛传唱的经典歌曲。在此时期,杨荫浏与当时“国立编译馆”的杨宪益先生来往甚密。③在青木关时期,杨荫浏的音乐思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说,是逐渐脱离了封建文人的圈子,而更进一步的靠近了劳苦大众,这为他以后攀上艺术的高峰,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不朽贡献奠定了思想的基础。这个时期,杨荫浏许多奠定其学术界崇高声誉的学术成就开始着手进行的或成就于此,1942-1944连载于《乐风》上的《国乐的前途与研究》;1925-1944写作的《中国音乐史纲》,写于1937年的《平均律算解》,1942年所作《弦乐定音计述略》,《白石道人歌曲》17首旁谱的考释研究,1943年编《国乐概论》(油印本), 1945年著《中国音乐史新旧音阶的相互影响》,1944年开始着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的写作。

从新中国成立以前杨荫浏的学术轨迹来看,他的研究内容还囿于文人音乐或古代音律的研究范畴。这与他生活的政治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

三、新中国成立,政治、生活上的安定,良好的学术环境,研究团队的形成——杨荫浏学术生涯的收获期

杨荫浏之所以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还在于新中国成立后他真正的融入民间,在田间地头吸收到的营养,从而也形成了他特有的以今证古,逆向考察,灵活生动的研究特色。endprint

杨荫浏作为民族音乐学家,对民间音乐的研究方法主要记录于两本文献中,一为1943年编印的《国乐概论》,”④二为1953年主持编写的《音乐业务参考资料——有关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笔者认为杨荫浏的学术成就不能把眼光仅仅盯着他的一些著作,更应该关注他的研究的方法论的东西,如果这是一架学术的天平,这两方面的比重是相同的。

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在这种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杨荫浏走入民间,发掘大量的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从而奠定了杨荫浏作为一位民族音乐学家的地位。1952年于曹安和合作编著《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杨荫浏与曹安和于1950年在无锡采访民间艺人华彦钧,为其录音,从而抢救性的留下了这六首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宝,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1952年~1953年,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的发现,研究部古乐组安排杨荫浏等采访队进行古乐发掘,写成三册《智化寺京音乐》采访报告,1953年,杨荫浏赴西安考察,回京后编撰《有关西安鼓乐社、铜器社之文件汇定》,并从中得到启迪,为破译姜夔的自度曲找到了“密码”,从而于1957年与音乐文学家阴法鲁一起完成了《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这次的研究成功得益于对现存民间音乐的考察,从现存活态音乐中寻找古曲流传下来的“生命密码”,这种破解古谱的方法证明是切实可行的。1956年,杨荫浏作为采访队的队长展开了湖南音乐普查,这次普查中充分重视了风俗音乐和宗教音乐,这表现了这次普查的科学性和学术性的本质,还有对民间音乐的尊重和真实客观的学术素养。

1966年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知识界经历了一场浩劫,杨先生也不可避免的卷进这场灾难。他被下放河北农村,被迫放弃了音乐研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点,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在此社会政治背景下,1981年《中国音乐史纲》、1982年《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出版发行,在杨老先生的有生之年终于看到自己毕生的心血得以付梓。

杨荫浏的一生浸润于中国音乐的传统中,学贯中西,既具有史学家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史学眼光,同时又不断进行音乐实践,注重田野考察。他的学术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使其具有了音乐史学家与民族音乐学家的双重身份,当下在中国音乐史研究遇上瓶颈期时,涉足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领域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

①吴畹卿(1847—1926)无锡人。近代著名昆曲曲师。名曾祺。幼年从师惠杏村学习词曲。自光绪元年(1875年)起,在无锡昆曲社任曲师达50年之久,他精通音韵学,善奏琵琶、三弦、笙、笛等乐器。唱曲技艺精湛,梅兰芳、韩世昌、杨荫浏等均曾受教其门下。

②杨荫浏:《西方民族音乐观》,初发表于南京:《文化先锋》,1947,再发于,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4期。

③孟文涛:《关于杨荫浏先生专及“西方音乐”的佚文》,《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4期。

④萧梅:《中国大陆199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第100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