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紫薇
摘 要:在李安近年大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作为当仁不让的二号主角老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分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意义。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老虎”;意义
在李安近年大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作为当仁不让的二号主角老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导演李安认为的,反复解读无甚意义,创作应该保持神秘,而非是讲道理,更不是給出权威的解释或定义。虽说如此,但个人看来,只有真正丰富的,具有内涵的作品,才能让众多人品位细节,引发思考,最终得出个人版本的独家诠释。而真正的大片应该也必定是这样“耐人咀嚼”的。海纳百川当如是。由于解读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境界不同,能够提供许多新的思路,赋予影评新的意义。而本篇,我仅从我个人的角度去探讨和理解“老虎”的意义,或许贻笑大方,娱人娱己足矣。
提到李安,不得不提到他早年的武侠巨作《卧虎藏龙》。看《卧虎藏龙》的时候,我年纪尚小。对于“龙”和“虎”,理解不深。 时隔12年,李安带着他的新“老虎”触发了我思考的开关。李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真的不希望把(这里指老虎)讲清楚。”事实上,也难以说清楚。关于老虎的意义,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有一点不容置疑,这只特效做出来的老虎的确是《少年派》中的关键元素。
一、“老虎”和“本我”
影片中,派从儿童成长成大人,思想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年少时期,满怀对于宗教、上帝的向往,天真活泼,背下圆周率的多位尾数,只为改名。他还一度想把老虎当成朋友。在父亲提醒下,才明白老虎不是朋友,是野兽,再像人,也无法摆脱兽性。了解这一点后,派发现世界变得无聊,正如圆周率“π”一样无聊乏味。后来,海上旅行突遭大难,派不得不与虎作伴,从恐惧到直面,从敌对到为友,与老虎度过了漂流之旅。派回归正常生活,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两个版本的故事,一个与虎作伴遍历艰辛,最终创造奇迹;另一个是迫于世俗压力,捏造故事。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可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的是本能,与生俱来的冲动;自我是世俗环境通过道德伦理等加之于人的群体意识;而超我是介于二者之间起到缓冲调和作用的部分。豆瓣有影评者认为,《少年派》讲诉的是三者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老虎”是派 “本我”的代表。人的本性是野性的,无从把握,难以琢磨。睿智的“父亲”提醒派认清老虎的本质,警惕并与其保持距离。 而看似美好实则凶险、毗湿奴形的“食人岛”,强酸性的“池水”等等是超我的象征,激励着少年派继续艰苦的旅程。
看过三次《少年派》后,我比较同意这种看法。影片中有一句话,“你在老虎的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派从老虎身上看到的是另外一个自己。派的心里有着猛虎的身影,知道自己无法控制它,因而心存畏惧。无独有偶,重看电影,我发现了另一伏笔,也体现了“本我”和老虎的关系。少年派初次接触基督教时,宽厚的神父对他说:“you must be thirsty.”。 派回答是。其实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内涵丰富。既可译为你肯定渴了,如果把thirsty看成人名,又能译成“你一定是thirsty”。而巧妙的是,最初老虎的发现者帕克为它取的名也是thirsty。李安的电影一向注意细节的铺垫,此处绝非巧合,而是导演的神来之笔。如果派讲述的残酷版故事是真的,那么在巨大的恐惧下,派心中的老虎被唤醒了。本能让派在面对暴风雨,饥饿,孤独的多重挑战下不至于精神崩溃。
在船上毫无人性的杀戮中,生存受到威胁情况下,派心中的“老虎”逐渐被唤醒。日常生活中,教育、人伦、道德将“老虎”约束在心底。活下来的欲望唤醒了老虎,理性让派在猎狗咬死斑马时,只是声援了“不要”,而无实际行动。此时,理性处于自保,保护了他,但这也是一种冷漠与自私。当猎狗攻击猩猩,或说是派的母亲时,派的本能呼之欲出。猎狗进一步的攻击,激起了派的愤怒,最终唤醒老虎。一路上,从恐惧到与之共存,一方面老虎让派保持了较为积极的心态,一方面激励派注意保存实力积累水粮,防止自己成为老虎“盘中餐”。
回归人类社会,老虎不辞而别。因为在群体环境中,人需要的更多是服从伦理道德的理性,而不是难以掌控的本能。所以老虎头也不回地离开,只余派自己留在沙滩。
二、“老虎”和信仰
影片的背景是在印度,印度是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而《少年派》这部电影也处处体现了宗教文化,把老虎理解为信仰也并非无据可依。
影片开头部分就浓墨重彩介绍了派和宗教的接触。母亲信仰传统宗教,对派进行了宗教的启蒙教育。而父亲则决绝维护新式理性,相信科学能够解释一切。双亲在饭桌上关于宗教的争论,在派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怀疑的种子。12 岁时,派通过宽厚的神父,接触了基督教,了解了圣子救世的故事。后来又开始了解伊斯兰教,这种情况下,派成为了一个泛神论者。他信神,但又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宗教的教义。多年之后,派和作家的谈话中说道, “怀疑使信仰成为一个活物”。
影片中派曾试图喂食老虎,天真的派相信即使是老虎,作为上帝的造物,也是有灵的,不会伤害他。幸运的是,父亲及时地阻止,防止了惨案的发生。 “羊入虎口”的现场画面震惊了派,他开始对宗教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海上,派不得不与虎同行,从星空、海浪中思考宗教,老虎的力量让派保持积极的心态,一路披荆斩棘。
影片最后,派问作家,相信哪个版本的故事。作家的回答是有动物的版本,派回答到“这与上帝一致。”在派心里,老虎就是神的使者,如同耶稣救世一样,同派一起经历苦难,最后救赎了派。在这整个过程中,派对宗教的信仰,由困惑到怀疑,最后回归信仰。电影开篇和最后,两次提到了派的饭前祈祷,前后呼应,反映的是信仰在否定后重新建立的精神升华。
也有人认为,“老虎”是人性中的邪恶部分。杀母之仇激起了派的复仇本能,老虎苏醒。劫难过去了,老虎,或者说这种本能冲动离去,而派也回归到宗教信仰的怀抱中,有妻有子,有了圆满的结局。影片中,饭前派用伊斯兰教的方式祈祷,而非印度教或基督教。因为伊斯兰教教义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真主阿拉选择了原谅和宽恕。派在罪孽之后,也放下了负罪感,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更符合伊斯兰教的教义,而不是基督教和印度教的教义。
大浪淘沙,影视作品应该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双重检验。各种解读版本只会让影视作品更加富有魅力。红学研究至今热门。对于电影少年派中的老虎,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也自然不同。你心目中的老虎代表的又是什么呢?理性与本能,信仰与无信仰,善与恶,何去何从, 你愿意相信那个版本呢?
参考文献:
[1] 朱其.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三重叙事[J]. 艺术评论. 2013(03)
[2] 徐彤彤.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后殖民解读[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