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二年级对看图写话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三年级则要从看图写话直接进入到篇章的写作,学生视觉上没有凭借物,写作材料需要选择,遣词造句需要斟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有的三年级学生作文通篇下来只有一段,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或是标点乱用,也有一些学生语序混乱,内容空洞,作文教学陷入步履维艰的境地。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该怎样开展作文起步教学,让学生的作文之路一帆风顺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作文起步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一、转变观念,内化语言
现在的农村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了,比较明显的表现方式就是给孩子买各种教辅材料,但买完后扔给孩子,从此便不闻不问,家长们认为剩下的就是看老师会不会教,期末再拿成绩作评判。针对这种现象,在家长会上以及家访过程中我都特意和家长强调,有效阅读在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加强语文修养、陶冶情操以及促进其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经过不懈努力,多数家长赞同了我的看法,不仅多给孩子买语文阅读书刊,还鼓励孩子多看书。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也喜欢扎进书堆里并央求父母给自己买更多的书看。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图书柜,发动学生设立班级图书角。而后通过不断的鼓励和督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我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在教学中,我还适时给孩子们推荐阅读篇目,如学习第五册第二单元时推荐《三个板凳》和《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学习第五册第四单元时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和《甲骨文的发现》等,同类型文章的迁移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阅读变得更轻松。同时我还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在学生阅读一些文章之前先给学生预热,如聊一聊与文章相关的话题、通过设置疑问等形式创设读书氛围等,以此调动学生阅读积累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和写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农村孩子由于见得少、听得少,因此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内容单一,这无疑也成了写作的障碍。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及时储备写作材料,破解习作的神秘感,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村庄的早晨和其他时间的不同之处;和爸妈去菜地,观察蔬菜、瓜果的特点,认识昆虫;了解家里鸡鸭等动物的生活习性;过家乡民间节日;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活动或班队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并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困难。
三、善用课例,促进读写
对于三年级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来说,有了丰富的词汇不一定都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仿写,仿写多了自然就会写了。例如,课文《秋天的雨》每一节的首句都是该段的总起,下面是分述,我让学生对照此文进行段落仿写,首句分别是“操场上真热闹”“六一节到了,同学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来到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别对香港的地理位置、美食、旅游、夜景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学生模仿起来较容易。于是,我布置学生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来介绍《夏道,闽北一颗璀璨明珠》,结果学生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四、先说后写,边思边文
有的教师错误地理解叶圣陶先生说的“我手写我心”,以为学生经过教师简单点拨,作文时必定没有问题,因此不重视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这是不对的。其实叶老说的只是一种希望或理想境界。现实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三年级学生在写作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识字量有限,书写速度远远赶不上思维速度;构思时学生习惯于按照从篇章到段落再到词句的顺序运思,即从整体到部分,但由于言语能力的限制,在将构思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中会出现文不达意、语不连贯等问题。所以,三年级作文指导应该坚持先说后写,先“说”能够促进学生将内部语言外化为书面语言,在“说”的过程中对内部语言进行梳理、调整、检验并顺利地过渡到书面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指名说、分组说等形式,让生生动口,互相取长补短。当然,教师还要合理安排时间,争取让学生当堂抄写,对思路跟不上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相机提供一些语言材料,帮助学生顺畅表达。通过这样的指导,相信学生就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小学阶段这样良好的开端,我相信,今后农村孩子的作文水平绝不会逊色于城市孩子!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