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娇,张宇辰,李勤昌
(东北财经大学a.研究生院;b.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本文以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附件一中的农产品目录为依据,统计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包括肉类及可食用的动物内脏(HS02)、乳制品(HS0401-0406)、可食用的蔬菜和地下茎及薯类(HS07)、可食用的水果及坚果(HS08)、鱼类(HS03)。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12年,世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4249亿美元,其中,美国以422亿美元位居第一,欧盟27国以289亿美元位居第二,中国以231亿美元位列第三,位居第四和第五位的是加拿大和巴西。[1]
从市场占有率变化上看,从1990年开始,加拿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世界份额不断下降,由最初的 8.0%下降到 2012年的 2.9%,降幅达5.1%;而巴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世界份额则总体上升了1.6%。在2000—2012年间,美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世界份额由10.5%下降到9.9%,欧盟27国也下降了 0.7%,中国则由 3.3%上升到5.4%(见表1)。
表1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家情况
从出口额变化趋势看,上述5个经济体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额在1990—2012年间有一些波动,但总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见图1,根据UN Comtrade Database整理绘制)。①由于欧盟27成员的资料完整度与其他国家不同,故其出口总额以2000年为基期进行分析。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除中国外,其他4个经济体的出口额均有一定幅度的下跌,但从2009年开始又回到了上升轨道。
图1 1990—2012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额变化
总体来看,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额及世界占比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考量这一差距的大小,特别是具体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类的国际竞争力差距的大小,对于发挥中国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禀赋、调整政策支持目标十分必要。
对于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外学者提出了多项评价指标,但由于这些指标基本上都是单项的,衡量结果难免存在片面的问题。鲁桐在研究企业国际化程度问题时于2000年提出了蛛网模型。[2]该模型包括跨国经营方式、跨国化指数、人事管理、市场结构、市场营销战略、财务管理6个方面的指标,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他将这6个指标按照影响程度分别赋予1~5的分值绘于一个六维的坐标之中。最终,参与比较的每个企业都会按照以上方式形成一个形状不同的蛛网。各个指标的得分越靠近坐标原点,表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低,相反则越高。此外,蛛网形状也可体现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是否均衡,如果蛛网形状较为规则,则说明其国际化程度较为均衡。借鉴蛛网模型的思想,王菲对该模型作出了进一步改进,并将其应用于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当中。她认为,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其指标形成的蛛网面积就越大;反之,蛛网面积就越小。[3]此后,曹旭平在运用该模型时提出了指标正向化处理方法,避免了在指标负值的情况下蛛网边缘出现交叉的情况,同时补充了对国际竞争力均衡分析,并将其运用到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当中。[4]本文借鉴蛛网模型的构建思想,选用适当的指标,用以进行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1.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以下6个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指标作为蛛网模型的6个坐标,它们分别是:贸易竞争力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出口价格比(PRT)、质量升级指数(QU)和贸易条件指数(N)。其中,贸易竞争力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5]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的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6]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一国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在该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与该种商品的全球出口额在全球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之比,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的比较优势状况。[7]以上三种指数在国际竞争力研究当中被广泛使用。
进出口价格比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类商品的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从价格上反映了该产品的竞争力状况。质量升级指数反映了出口产品质量变化,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Ui为i产品质量升级指数,Eit和Ei0分别为报告期和基期该产品的出口额,Xit和Xi0分别为报告期和基期产品的出口量。
贸易条件,又称作价格贸易条件,它指的是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贸易条件指数,PX为出口价格指数,PY为进口价格指数。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上涨,出口同量商品能换回比原来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该年度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即得到改善;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说明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相对下跌,则该国贸易条件恶化。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无论在竞争业绩上还是质量上都会有良好的表现。本文借鉴曹旭平的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采用以上6个指标,对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
2.蛛网模型构建及计算方法
第一步,将上述6个指标均匀分布在坐标平面,每个指标间夹角为60°,构建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蛛网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蛛网模型
第二步,指标体系的归一化。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常常存在数据量纲不同或者不在标准范围内的问题,必须经过归一化处理后才能使用。本文中由于蛛网模型内的数据均为已经去量纲化的指数,因此只需要将这些指数统一变为[0,1]之间的小数,就可以使构建出来的蛛网无交叉重叠的现象。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第三步,绘制蛛网图。将第二步中已经标准化的指标数量标注在蛛网的坐标轴当中,然后连接各指标坐标点即完成了蛛网图的绘制。
第四步,计算蛛网的面积。蛛网模型的维度由指标个数决定,本文确立了6个考核指标,因此形成了一个六维的蛛网模型,蛛网面积S表示如下:
本文选取2000—2012年能够描述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类的业绩和质量指标的年均计算值,基于蛛网模型展开综合考察并作出评价。①质量升级指数和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除2000年的基期数据和即期数据均为当年数据之外,其他年份指数的计算均选取上年的数据作为基期数据。先计算2000—2012年中国及主要国家的主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类出口的指标数据,再将指标数据归一化,然后代入公式(4)中计算出对应的国际竞争力蛛网面积,并选取蛛网面积排名前三的国家进行深入分析。
1.肉类
经过计算,巴西肉类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最强,其蛛网面积达到0.93个单位,世界排名第一。位居第二的是丹麦,其蛛网面积为0.62个单位。其后依次是爱尔兰、荷兰和美国,中国则以0.28个单位位列第八,见表2(表2~表6、图3~图7均是根据FAO 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和公式(3)、(4)计算所得)。由此可见,中国在肉类出口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并不是很明显。
表2 肉类出口国际竞争力蛛网面积排名前十国家
为观察竞争优势的均衡性,选取表2中排名前三国家及中国的经过归一化的指标数据绘制蛛网模型(见图3),从蛛网模型的规则性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如图3所示,巴西的蛛网最规则,表明其肉类出口竞争优势是最均衡的。其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0.88,说明肉类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质量升级指数达到1.2,说明统计期间巴西在肉类出口质量方面有非常大的提高。丹麦和爱尔兰在蛛网面积上相差不大,二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达到0.88和0.96,可见其肉类出口的竞争能力也很高。其中,丹麦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市场占有率指数较高,说明其肉类的出口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其质量升级指数只有1.02,是因为丹麦作为发达国家,其肉类出口的质量检验标准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水平,其质量一直相对稳定。[8]中国肉类出口竞争力的蛛网形状很不规则,贸易条件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较低是中国肉类出口综合竞争力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计算结果表明,中国肉类出口的贸易条件指数为-0.15,说明中国肉类出口的贸易条件一直在恶化,虽然进出口价格较高,但是仍然赶不上贸易条件恶化的速度,拖累了肉类出口竞争能力。
图3 中国及世界排名前三国家肉类出口竞争力蛛网图
2.鱼类
表3的计算结果显示,智利的鱼类出口综合竞争力位列世界第一,其蛛网面积为1.44个单位,比第二名瑞典要高出近1倍。位列第三的是加拿大,其蛛网面积为0.69个单位,中国以0.38个单位排在第五位。
表3 鱼类出口国际竞争力蛛网面积排名前十国家
中国及鱼类出口综合国际竞争力排名前三的蛛网形状如图4所示。从竞争力均衡性来看,智利鱼类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是最均衡的,但相对于瑞典和加拿大而言,其贸易条件并不好,但是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的颁布使得欧盟国家的捕捞量大大减少,很多国家由于配额限制而无法满足国内对鱼类产品的需求,因此其鱼类出口量也随之减少,进口量相对上升,这为瑞典鱼类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瑞典而言,虽然其鱼类出口质量和出口价格相对较高,其质量升级指数和贸易条件指数也分别达到了1.53和1.46,但是在贸易绩效方面的表现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鱼类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与图4中的其他3个国家相比,中国的鱼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很不均衡。虽然市场占有率是这4个国家当中最高的,市场份额达到8%,但中国鱼类产品的贸易条件指数只有0.35,质量升级指数为1.01,表明其贸易环境的不断恶化,出口质量较低。
图4 中国及世界排名前三国家鱼类出口竞争力蛛网图
3.乳制品
从表4中可以看出,乳制品综合国际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有9个是欧盟成员,其中综合国际竞争力最强的是德国,其蛛网面积达到1.06个单位,比排在第二位的荷兰高出了1倍多。紧随其后的是法国、爱尔兰、比利时,其蛛网面积分别为0.41个单位、0.32个单位和0.30个单位,而中国乳制品综合国际竞争力很弱,蛛网面积不到0.002个单位,排在第十九位。①数据来源:根据FAO 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和公式(3)、(4)计算排序。
表4 乳制品出口国际竞争力蛛网面积排名前十国家
从绘制的蛛网图(图5)中可以看出,中国和其他3个国家的质量升级指标都很小,但其背后的原因却不同。德国、荷兰和法国由于其乳制品出口国家标准十分严格,乳制品出口质量长期稳定,因而表现为质量升级指数较小;但是中国的乳制品质量明显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2008年9月的“婴儿毒奶粉事件”之后,国际市场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乳制品,同时由于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怀疑态度,中国对进口乳制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导致了中国乳制品质量升级指数不高,与中国乳制品实际质量不高相对应。因此,无论是从贸易绩效还是产品质量看,中国乳制品基本不具任何国际竞争力,从蛛网图中几乎看不到中国的蛛网形状。
图5 中国及世界排名前三国家乳制品出口竞争力蛛网图
4.水果
计算结果显示(参见表5),水果出口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是西班牙,其蛛网面积达到了0.86个单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智利,蛛网面积为0.84个单位。美国的水果出口竞争力蛛网面积为0.42个单位,排在第三位。中国的水果出口竞争力排名第七,但蛛网面积仅有0.21个单位,表明中国的水果出口竞争力并不明显。
表5 水果出口国际竞争力蛛网面积排名前十国家
从绘制的蛛网模型看(参见图6),中国和蛛网面积排名前三位的国家相比,出口质量相对较低,直接影响了竞争力的均衡性,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对水果实施严格的进口质量标准,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水果难以满足进口条件。而发达国家的水果质量较为稳定,因而体现在质量升级指数便没有明显的提高。从图6可以看出,西班牙、智利的水果出口国际竞争力蛛网模型相对其他两个国家较为规则,较高的竞争指数、市场占有率和比较优势指数对其水果综合竞争力贡献很大。美国的水果虽然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其他指数不占优势,导致其水果出口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平衡。就中国而言,水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呈不均衡状态。主要问题是市场占有率指数不高,质量升级指数也很弱。
图6 中国及世界排名前三国家水果出口竞争力蛛网图
5.蔬菜
观察蔬菜的蛛网面积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参见表6),西班牙是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家,其蛛网面积为1.03个单位。荷兰的蔬菜出口竞争力也很强,蛛网面积达到0.98个单位。蔬菜也一直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优势产品,因此中国的蔬菜出口也具有很强的综合国际竞争力,蛛网面积为0.92,在世界上排在第三位。
表6 蔬菜出口国际竞争力蛛网面积排名前十国家
从绘制的蛛网模型可以看出(参见图7),图中国家的蔬菜出口综合国际竞争力并不均衡。荷兰和西班牙的蔬菜出口质量升级指数值和贸易条件指数值都很低,但进出口价格比和3个贸易绩效指数值都相当高,对于两国的蔬菜出口综合竞争力贡献很大。虽然中国蔬菜出口竞争力的蛛网面积不及西班牙和荷兰,但是蛛网形状相对均衡一些,具有一定的综合竞争力。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蔬菜的质量,并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2000—2012年间,中国的蔬菜出口质量升级指数达到1.35,并且蔬菜出口贸易条件的相对好转和较为有利的蔬菜出口价格也是中国的蔬菜国际出口竞争力较强的原因。
图7 中国及世界排名前三国家蔬菜出口竞争力蛛网图
本文利用蛛网模型对主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类综合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对比分析表明,中国的蔬菜类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鱼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水果类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肉类国际竞争力一般,乳制品类不具国际竞争力。按照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理论,根据资源禀赋现状,中国应当大力发展蔬菜、鱼类和水果的出口,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应当向这3个产品大类倾斜。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也要注意采取措施保护和支持肉类和乳制品类生产的发展壮大,以应对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防止这两类产品生产退出市场。
[1]FAO.Statistical yearbook 2013:World food and agriculture[M].Rome:FAO:192-195.
[2]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J].世界经济,2000(3):9-17.
[3]王菲.蛛网模型在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20):149-151.
[4]曹旭平.蛛网模型在林化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8):41 -46.
[5]FROHBERG K,HARTMANN M.Comparing measures of competitiveness[EB/OL].[2013 - 12 - 05].http://www.iamo.de/dok/dp02.pdf.
[6]UN ESCAP.Trade statistics in policy making[R].Bangko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9.
[7]BALASSA B.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evisited:An analysis of relative export shares of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1953-1971[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77,45(4):327 -344.
[8]赵瑞莹,周衍平.欧盟主要农产品市场政策经验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0(5):26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