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然
印江自治县坚持“三措并举”,加快“四化进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进位发展成绩,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2013年,印江自治县完成生产总值48.1亿元,同比增长17.5%;财政总收入4.4亿元,增长29.0%;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增长3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35.4%;工业增加值6.38亿元,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3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5115元,增长16.4%。
印江获得“全国农村金融教育先进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省级优秀县、“贵州十佳最美风景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县”等称号;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项目;群众体育工作获国家体育总局表彰;计生依法行政工作被评为省级“文明执法示范县”;印江政府门户网站荣获“2013年度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全国第二十名)。
全面深化改革
“三措并举”发展
2014年是印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之年,还是项目大争取、产业大发展、城镇大建设的攻坚之年。全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市委、市政府“稳中求快、快中保好”总基调和“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坚持“三措并举”,加快“四化进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进位发展成绩,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生产总值57.2亿元,增长17.0%;财政总收入5.7亿元,增长29.5%;工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3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3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2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增长3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8.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7亿元,增长20.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5亿元,增长3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0元,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0元,增长17.5%。
围绕上述目标,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三措并举”,着力扩大投资规模、提升发展速度。始终把扩大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坚持“大争项目、金融支持、全员招商”三措并举不动摇,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加速发展。
重点围绕国家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础设施、节能设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铁路等领域的投向,策划生成一批管当前、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编制项目200个以上。完成交通投资12亿元以上,完成水利投资4亿元以上,完成电力投资3亿元以上。以金融支持为杠杆,着力撬动社会投资,力争全年融资8亿元以上。以全员招商为抓手,着力增强经济活力。围绕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精心策划编制100个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投资前景好的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引进有实力、重环保、真发展的企业。
加快“四化进程”,着力调优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以推进“5个100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经济总量。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总量扩张。围绕创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目标,努力提升经济开发区承接能力,着力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电子电商产业园”和“民贸民品产业园”。继续完善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推进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完成工业总投资4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户,实现工业增加值8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统筹城乡加快发展。按照建设“精致、特色、宜居”城镇的总体要求,围绕“四城同创”目标,大力抓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努力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成城市农业公园、观音沟生态湿地公园、大圣墩山地体育公园和武陵公园,加快城周森林屏障建设步伐,让县城融入大自然,让市民享受大自然。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机制,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实现新增城镇人口1.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三个万元”工程和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巩固好、发展好、经营好茶叶、果蔬(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绿壳蛋鸡)等主导产业,建设“万元田”1.4万亩、“万元山”1.2万亩,加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培育富民战略产业。围绕打造“全国休闲避暑养老基地”目标,坚持“保护为重、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按照“依托梵净山,推进城景一体化,构建旅游大格局”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抓好民生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新社区管理,营造诚信守法、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加强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自身建设
开创工作新局面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新的期待和要求,印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咬定发展不放松、坚定信心不动摇、扎实工作不懈怠,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加快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市委36项先行改革的举措,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大力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拓宽网络问政平台,掌握民情、了解民意、汇聚民智。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和开放意识,树立民本思想,更加关注基层,更加重视民生,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转变工作作风,建设高效型政府。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开高效短会、讲真实短话、发管用短文,把心思凝聚到谋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实上。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谋发展、破难题的能力。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专项整治活动,大力整治疲沓、懒散、飘浮等不良习气,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改进督查方式,减少常规检查,加大暗访和跟踪督办力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办法,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始终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等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自觉接受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推进“六五”普法,提高干部法治水平,增强群众守法意识。
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型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大力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大额资金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从严控制开支,把公共财政更多地用于保重点、保运转、保民生。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自觉做到清正廉洁。(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印江自治县坚持“三措并举”,加快“四化进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进位发展成绩,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2013年,印江自治县完成生产总值48.1亿元,同比增长17.5%;财政总收入4.4亿元,增长29.0%;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增长3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35.4%;工业增加值6.38亿元,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3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5115元,增长16.4%。
印江获得“全国农村金融教育先进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省级优秀县、“贵州十佳最美风景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县”等称号;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项目;群众体育工作获国家体育总局表彰;计生依法行政工作被评为省级“文明执法示范县”;印江政府门户网站荣获“2013年度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全国第二十名)。
全面深化改革
“三措并举”发展
2014年是印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之年,还是项目大争取、产业大发展、城镇大建设的攻坚之年。全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市委、市政府“稳中求快、快中保好”总基调和“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坚持“三措并举”,加快“四化进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进位发展成绩,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生产总值57.2亿元,增长17.0%;财政总收入5.7亿元,增长29.5%;工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3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3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2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增长3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8.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7亿元,增长20.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5亿元,增长3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0元,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0元,增长17.5%。
围绕上述目标,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三措并举”,着力扩大投资规模、提升发展速度。始终把扩大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坚持“大争项目、金融支持、全员招商”三措并举不动摇,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加速发展。
重点围绕国家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础设施、节能设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铁路等领域的投向,策划生成一批管当前、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编制项目200个以上。完成交通投资12亿元以上,完成水利投资4亿元以上,完成电力投资3亿元以上。以金融支持为杠杆,着力撬动社会投资,力争全年融资8亿元以上。以全员招商为抓手,着力增强经济活力。围绕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精心策划编制100个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投资前景好的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引进有实力、重环保、真发展的企业。
加快“四化进程”,着力调优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以推进“5个100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经济总量。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总量扩张。围绕创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目标,努力提升经济开发区承接能力,着力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电子电商产业园”和“民贸民品产业园”。继续完善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推进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完成工业总投资4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户,实现工业增加值8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统筹城乡加快发展。按照建设“精致、特色、宜居”城镇的总体要求,围绕“四城同创”目标,大力抓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努力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成城市农业公园、观音沟生态湿地公园、大圣墩山地体育公园和武陵公园,加快城周森林屏障建设步伐,让县城融入大自然,让市民享受大自然。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机制,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实现新增城镇人口1.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三个万元”工程和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巩固好、发展好、经营好茶叶、果蔬(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绿壳蛋鸡)等主导产业,建设“万元田”1.4万亩、“万元山”1.2万亩,加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培育富民战略产业。围绕打造“全国休闲避暑养老基地”目标,坚持“保护为重、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按照“依托梵净山,推进城景一体化,构建旅游大格局”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抓好民生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新社区管理,营造诚信守法、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加强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自身建设
开创工作新局面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新的期待和要求,印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咬定发展不放松、坚定信心不动摇、扎实工作不懈怠,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加快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市委36项先行改革的举措,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大力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拓宽网络问政平台,掌握民情、了解民意、汇聚民智。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和开放意识,树立民本思想,更加关注基层,更加重视民生,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转变工作作风,建设高效型政府。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开高效短会、讲真实短话、发管用短文,把心思凝聚到谋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实上。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谋发展、破难题的能力。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专项整治活动,大力整治疲沓、懒散、飘浮等不良习气,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改进督查方式,减少常规检查,加大暗访和跟踪督办力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办法,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始终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等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自觉接受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推进“六五”普法,提高干部法治水平,增强群众守法意识。
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型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大力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大额资金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从严控制开支,把公共财政更多地用于保重点、保运转、保民生。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自觉做到清正廉洁。(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印江自治县坚持“三措并举”,加快“四化进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进位发展成绩,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2013年,印江自治县完成生产总值48.1亿元,同比增长17.5%;财政总收入4.4亿元,增长29.0%;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增长3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增长35.4%;工业增加值6.38亿元,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3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5115元,增长16.4%。
印江获得“全国农村金融教育先进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省级优秀县、“贵州十佳最美风景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县”等称号;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项目;群众体育工作获国家体育总局表彰;计生依法行政工作被评为省级“文明执法示范县”;印江政府门户网站荣获“2013年度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全国第二十名)。
全面深化改革
“三措并举”发展
2014年是印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之年,还是项目大争取、产业大发展、城镇大建设的攻坚之年。全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市委、市政府“稳中求快、快中保好”总基调和“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坚持“三措并举”,加快“四化进程”,改善“十大民生”,提升增比进位发展成绩,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生产总值57.2亿元,增长17.0%;财政总收入5.7亿元,增长29.5%;工业总产值42亿元,增长3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3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亿元,增长2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增长3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8.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7亿元,增长20.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5亿元,增长3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00元,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0元,增长17.5%。
围绕上述目标,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三措并举”,着力扩大投资规模、提升发展速度。始终把扩大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坚持“大争项目、金融支持、全员招商”三措并举不动摇,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加速发展。
重点围绕国家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基础设施、节能设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铁路等领域的投向,策划生成一批管当前、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年编制项目200个以上。完成交通投资12亿元以上,完成水利投资4亿元以上,完成电力投资3亿元以上。以金融支持为杠杆,着力撬动社会投资,力争全年融资8亿元以上。以全员招商为抓手,着力增强经济活力。围绕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精心策划编制100个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投资前景好的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引进有实力、重环保、真发展的企业。
加快“四化进程”,着力调优产业结构、做大经济总量。以推进“5个100工程”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经济总量。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总量扩张。围绕创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目标,努力提升经济开发区承接能力,着力将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电子电商产业园”和“民贸民品产业园”。继续完善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推进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完成工业总投资4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户,实现工业增加值8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统筹城乡加快发展。按照建设“精致、特色、宜居”城镇的总体要求,围绕“四城同创”目标,大力抓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努力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成城市农业公园、观音沟生态湿地公园、大圣墩山地体育公园和武陵公园,加快城周森林屏障建设步伐,让县城融入大自然,让市民享受大自然。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机制,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实现新增城镇人口1.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三个万元”工程和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巩固好、发展好、经营好茶叶、果蔬(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绿壳蛋鸡)等主导产业,建设“万元田”1.4万亩、“万元山”1.2万亩,加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培育富民战略产业。围绕打造“全国休闲避暑养老基地”目标,坚持“保护为重、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按照“依托梵净山,推进城景一体化,构建旅游大格局”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抓好民生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新社区管理,营造诚信守法、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加强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自身建设
开创工作新局面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新的期待和要求,印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咬定发展不放松、坚定信心不动摇、扎实工作不懈怠,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加快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市委36项先行改革的举措,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大力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拓宽网络问政平台,掌握民情、了解民意、汇聚民智。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和开放意识,树立民本思想,更加关注基层,更加重视民生,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转变工作作风,建设高效型政府。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开高效短会、讲真实短话、发管用短文,把心思凝聚到谋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到抓落实上。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谋发展、破难题的能力。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专项整治活动,大力整治疲沓、懒散、飘浮等不良习气,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改进督查方式,减少常规检查,加大暗访和跟踪督办力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办法,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着力提高行政效能。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始终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等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自觉接受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推进“六五”普法,提高干部法治水平,增强群众守法意识。
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型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大力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大额资金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从严控制开支,把公共财政更多地用于保重点、保运转、保民生。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自觉做到清正廉洁。(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