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贵州茶文化

2014-09-21 13:59徐嘉民雷睿勇
当代贵州 2014年14期
关键词:湄潭苗族茶树

徐嘉民 雷睿勇

贵州种茶历史悠久,千百年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饮用、食用,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参与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贵州茶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而贵州又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五千多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就了贵州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千百年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饮用、食用,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参与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贵州茶文化。

从史料记载来看:汉代,贵州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晋朝傅撰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其中的“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带所产之茶,南中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三省。说明当时贵州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了汉武帝时,巴蜀的茶叶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售。当时的巴郡包括今贵州境内的道真、务川、德江、习水等县。《贵州古代史》多处记载了濮苗民族将烹煮技术运用于茶叶加工之中,使饮茶成为了古黔人民普遍的待客之道;还记载“在夜郎市场上,除了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构酱、荼、蜜、雌黄、丹砂等商品,商业较发达,市场是相当繁荣的。”当地人自擂茶、油茶的制作中,将饮茶与吃茶结合起来,变饮茶为喝油茶、吃擂茶,既养生又治病,很快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风尚。《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平夷县,郡治,有津、安乐水。山出茶、蜜。”唐蒙在经过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枸酱和荼蜜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出售。

1000多年前,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说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即今天贵州省所属地域。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在贵州游玩品饮名茶都濡月兔(茶品种之一,原产地贵州务川,也称都濡高株茶、务川乌龙大叶茶)后,曾作一首茶词赞美其“品高”、“春味长”和“焙香”。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古代汉语中表明茶字含义的多个汉字,与贵州山地今少数民族方言有关联。荼、苦荼、檟、蔎、荈、诧、茗、皋芦、锅芦等古代代表茶的汉字,中外学者认为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的方言有关。贵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几种发音:西部高寒山区织金平桥苗族称茶为“阿沱”;黔西南州贞丰县坡柳苗族称茶为“将”;安顺苗族称茶为“及”;黔南贵定、龙里、惠水三县交界处苗岭主峰云雾山地哈爬苗称茶为“几”;遵义市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称茶为“刷”。黔南布依族叫茶为“荈”、“改”之音;黔西南州贞丰布依族称茶为“杀”。黔东南州黎平侗族称茶为“谢”,安顺仲家称茶为“者”。盘县老厂彝家称茶为“爬拖”。日本著名茶学专家桥本实在近著《茶树的起源》中写道:“居住在湖南、贵州山地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其发音为‘tujia,与中国茶的古字“荼”、“檟”的发音相近,似可以认为中国茶的发源地在这一带。”

从物质遗存来看:经现代茶学大师吴觉农依据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古人类及近代考古和茶学研究成果显示,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高原,不仅是人类最早的活动地域和古生物的安详地,而且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和茶文化发祥地。1980年7月,在晴隆县发现的一枚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现,奠定了贵州是茶树起源、茶树原产地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在晴隆县境内发现有大茶树、红茶树、红药红山茶树、红瘤果茶树、大苦茶树、白花茶树等珍稀古茶树品种。在与晴隆相邻的普安县普白大箐原始森林中,发现有被专家认定为至今还存在的茶树活化石“白茶”品种,在贵州,树龄上千年的古茶树近千株,最大的古茶树直径约170-180厘米,在国内极为罕见,是珍贵的古茶树库源。野生大茶树在黔北赤水河流域和黔西南沿南北盘江及红水河各地多有发现,但其中也有许多是栽培型的或是栽培后抛荒的大茶树。以上考证,雄辩地说明了贵州不仅是古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名符其实的“古茶之乡”。

从茶市交易看:贵州有贡茶20余只,现存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立在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关口寨的贡茶碑。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文化专家张其生从清代王褒的《童约》中发现有“夜郎茶市”的记载。四川武阳茶市曾是茶学界认可的中国最早的茶市,而张其生的这一发现证明了夜郎茶市比四川的武阳茶市还要早76年。这充分说明,贵州作为古夜郎国的中心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茶叶交易市场。

从民俗民间茶文化看: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发现、利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贵州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茶文化。因为民族的独特性,也使得这些茶文化独具特色,不可复制。黔东南月亮山一带的苗族鼎罐茶,黔西南晴隆、普安一带的苗族擂茶,印江的土家族罐罐茶,像黔北婚礼中的“放信茶”、务川、凤冈等地家有喜事时的“讨茶”、各地的“吃油茶”等等,都有着很好的旅游利用价值。

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饮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许多极富民族特色的茶礼和茶俗,诸如客来敬茶、浅茶满酒、凤凰三点头、捂碗谢茶、三茶三礼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创新特色的茶礼;而说亲茶、十五茶、退茶、订婚茶、洞房茶、合合茶、新娘茶、打油茶、祭祖茶、乔迁茶、过路茶、娘娘茶等,不仅体现了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有积极意义的茶俗,还活跃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从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看:20世纪30年代末,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启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大门,翻开了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史的新篇章。现湄潭有保存完好的中国最早的茶工业化遗址和茶叶机械化生产线,都有着很高的茶文化开发与利用价值。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木制红茶生产线、民间木制茶机具、不同时期的各类现代金属茶机具、不同时期的各种茶叶包装盒及样品、标本、图片、手稿等成千上万件茶文物,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保存完好度,十分罕见。有上世纪40年代被我国资深茶学家李联标先生采集的务川大茶树标本,还有大量50年代至80年代保存下来的茶机具,茶叶科研成果文献、茶叶产品包装、发明创造的若干奖项等达200余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使湄潭在以后数十年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业科研种植与推广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叶和贵州当代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地位。

在20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达七年之久,其间在湄潭的苏步青、刘淦芝、江问渔等成立了“湄江吟社”,常聚在一起,品茶论道,诗词唱和,留下了200余首传世佳作,其中茶诗就有60余首。

中国最大的壶型象形建筑——天下第一壶,是湄潭投资三千余万元在县城火焰山上建造的巨型茶壶茶杯,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虽属现代建筑,但造型独特,依山凭江,巍然屹立,十分壮观。(徐嘉民系西部开发报茶周刊主编、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雷睿勇系贵州省茶产办品牌推广组组长 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湄潭苗族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补妆
湄窖酒业大事记
胡锦涛三到湄江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故乡的古茶树
茶的箴言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美丽的山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