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
在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地都在花费很大精力寻找市场定位,希望拿出富有地域特色与精神内涵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在贵州,比如黔东南州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构筑“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广受赞誉。黔东南州独特的人文与生态景观及其发展理念,为引领贵州旅游业大发展举起了一面旗帜。
当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心逐步东移,旅游业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放之国际视野,这是贵州旅游业大发展的重大机遇,而“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战略定位,也让贵州的旅游图景日渐清晰。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认为,旅游改革的成败在于是否突出特色,能否走出一条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改革发展之路。
推进旅游市场化进程
在今年初公布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中,用几个数据展现了“基本实现建成旅游大省目标”:到201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3亿人次以上,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
“意见”提出,到2017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3.9亿人次以上,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5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超过4580亿元,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线路互通、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格局全方位升级。
这是贵州省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的发展目标。为确保发展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意见”提出10个方面的深化旅游改革“主要任务”,包括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引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建构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等,同时提出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包括财政支持、项目用地、税收优惠以及人才支撑等。“全国旅游业已进入市场秩序的重塑期。”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说,贵州需要“做好准备,抢抓机遇,推动全省旅游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更大发展”。
根据“意见”的思路,贵州旅游升级版的内涵,除以上所提发展目标,还包括“构建适应转型发展的旅游体制机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集聚化、业态多元化、服务规范化,提高旅游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市场化是贯穿整个贵州旅游改革进程的关键思路。从“意见”所透露出的信息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把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放在更大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群体当中进行考量,比如培育市场主体以期更有效利用各种旅游资源,想方设法开拓新的旅游业态,适应各类旅游消费需求,吸引跨国旅游者,以消费者的眼光,进行软硬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按照“意见”提出的任务,贵州将选择10个旅游景区开展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等形式的改革试点,其中的原则是,“建立旅游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按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产权明晰、授权经营、保护开发”。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政府职责是明确产权分配,并制定合理有效的产权规范制度,不以政府权力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活动。
市场化导向的一个途径,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此,贵州一些旅游企业经营者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经营双乳峰景区的贵州施达集团董事长黄秋说,现在就是要利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加快贵州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在思考发展混合所有制旅游企业时,黄秋把贵州旅游企业分三类,第一是以黄果树为代表的国有经济完全控制类型,第二是属于民营经济完全投资,第三是由政府成立风景区管理处投资的旅游企业。“我算过一笔账,贵州全省100个旅游景区进行股份制改造,可能会引进上千亿的资金。”
黄秋建议,对国有完全控股的企业,进行股份化改造,引入社会资本,然后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民营企业投资的旅游资源,同样需要引入大量资金;对县一级政府控制的旅游资源,要进行新的股份制开发、改造,让管理权与开发权分离,成立旅游公司,但是要一开始就是混合所有制企业。
立足资源禀赋促改革
对政府改革与发展规划而言,立足资源禀赋,尊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精神,贵州旅游业的改革设计与转型升级图景,才可能有实质性呈现。
有学者认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一个特征是“星多月不明”,也就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散程度高,重点不突出,旅游产品整合提升的意识与力度都还非常欠缺。近几年,这样的状况稍有改观,但是离“旅游大省”或者“旅游强省”还有不小差距。
“意见”中对改变“星多月不明”现象作出了改革部署。“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等措施,正是整合推介贵州旅游的思路体现。“意见”称,积极推进旅游资源整合,激活旅游市场主体,支持旅游企业以资金、品牌、市场为纽带,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化扩张、网络化发展。鼓励各地对重点旅游景区、大型旅游综合体、度假酒店等旅游项目投资主体给予扶持。
虽然旅游管理、经营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贵州始终在不断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由“事业化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景区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及成立由政府控股的股份制公司、建立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
根据贵州省旅游局等部门的解释,通过黄果树景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内各景区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建立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全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部分景区向黄果树景区改革模式靠拢,开始组建统一的景区管理机构,实行政企分开,如龙宫风景区、百里杜鹃风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一部分新开发的景区一开始就走市场化道路,如黔西南州兴义市的万峰林景区和双乳峰景区。
经营管理模式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贵州省旅游景区的开发注入了活力,也为贵州旅游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作为重要产业支柱,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仍然需要在投资融资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按照当前国家层面对旅游业整体发展状况的判断,中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领域”。“意见”提出到2017年建成10个以上投资额超50亿元的大型旅游项目。另外,2014年,贵州省力争100个景区融资同比增长20%以上,完成旅游招商到位资金170亿元以上,完成200亿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
据最新数据,2014年1至3月,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累计在建项目729个,累计完成投资81.5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40.78%。一季度超额完成建设目标任务。
守住“底线”彰显特色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定位的两大核心要素,是“青山绿水”与“文化传承”。傅迎春说,以前贵州提出“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发展理念,“当时我曾做了一些延伸,提出保护青山绿水、利用青山绿水、美化青山绿水、建设青山绿水‘四个青山绿水,继而我们又提出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的‘五个一方发展理念”。后来,“五个一方”发展理念被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称为“贵州模式”。
“贵州模式”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而今,发展与环保成为贵州的“两条底线”。底线思维体现的是危机意识,于贵州而言,“两条底线”是发展自信,也是时代要求,坚守“两条底线”已成为贵州各行各业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对于旅游领域的发展底线,“贵州旅游经过8年的高速增长,还能不能、还有无必要仍保持高增长?”傅迎春认为,增速回落是必然的,但保持较快的增长是有条件也是必须的。政策环境、立体交通、基础设施改善、5个100工程、“美丽乡村·四在农家”、生态文明建设等,形成对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
对于生态底线,“青山绿水、民族文化是贵州旅游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傅迎春认为,“我们常常以旅游资源富集而沾沾自喜,旅游资源的确是贵州的富矿,但这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和人流量加大,这两大特征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在我们面前。”因此,旅游工作者既要当好发展的推动者,又要当好环境的守护者。
“要谋全局,以改革增强旅游发展内生动力”,“要抓开局,以改革开创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傅迎春说,贵州旅游业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卓越意识和改革意识,自觉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行业核心价值观,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未来,建设和展示贵州“国家公园省”新形象,需要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责任编辑/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