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国 顾雪华
观察、记录应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解读幼儿的所作所为,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在一线工作中不难发现,教师在履行这个职责的过程中困难众多、问题繁杂。
一、观察、记录中的主要问题
在幼儿园调研中发现,和一线教师交谈关于“观察、了解儿童”的话题,较多教师第一反应是看到儿童的“作品”、“照片”以及一些零散的言行举止片段等等,其实那预示着我们只看到了儿童外显的表象!同样,因为缺失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缺乏相应的观察知识和方法,很多时候教师为“观察”儿童埋头苦干,记了满满数页,但教师自己也不知道实际上看到了什么……观察儿童似乎变成了外加的甚至是强迫的任务,撰写观察记录更是毫无头绪。下面就观察儿童目前存在的典型问题做梳理:
(一)观察方面的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幼儿教师观察幼儿意识、能力与策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意识的缺失: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幼儿教师相对比较关注每日的保教活动以及自己的教育行为,但容易忽略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各环节的具体表现和状态,还普遍缺乏主动观察幼儿的意识和习惯。
2.观察目的的缺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更多的幼儿园和教师开始重视“观察儿童”的工作,但缺乏明确的观察目的,具体表现为:不能根据多方因素确定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标、制定观察计划。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确定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内容、制定观察计划是保证观察取得预期成效的基础。所以,更多时候的观察是漫无目的的。
3.观察方法的缺失: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科学有效的观察方法以及观察手段,教师在现场中用的更多是描述法、叙事法等,较少采用拍照、录像、录音等观察手段,一旦现场呈现出的幼儿信息比较多元或场景比较复杂时,教师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往往捕捉到的信息不够客观、全面、系统。
(二)记录方面的问题
在观察记录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缺乏目的性: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行为前,首先要确定本活动现场要重点关注的人、事,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但我们发现教师在记录幼儿信息时,往往不能明确自己所要观察记录的目标,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记了满满数页,但自己也不知道实际上看到了什么、记录下了什么。
2.缺乏客观性: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时,要持客观和研究的态度,学会从客观的立场看问题,从而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但从教师记录的信息分析来看,往往教师会不自觉的带有主观色彩:如对信息进行夸张虚构、记录较概括、主观性语言多等。
3.缺乏有效性: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能够辨别、选择对观察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客观、真实地记录,呈现完整的观察记录。现实中的任何活动现场幼儿都会呈现大量的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一线教师还普遍缺乏在观察记录时能敏感地捕捉幼儿活动中有价值的典型行为,并采用最适宜的手段及时记录。
二、观察、记录的“方法”
(一)如何观察儿童
观察目的:观察一名2岁6个月女孩的语言发展情况。
B和教师坐在一起看她喜欢的故事书——《饥饿的毛毛虫》。
教师指着第一页问:“B,这是什么?”
“树叶。”
“看,毛毛虫。”B说。
“对,这是一条毛毛虫,还有太阳。”教师说。
“太阳。”
“这是什么?”教师问。
“苹果。”B指着图画说:“毛毛虫、苹果。”
“对,毛毛虫吃苹果。”成人说,“他还吃了两个梨。”
“还有梨。”B说。
“让我们来数数这些梨。”教师说道,指着图画数起来:“1,2,3。”
“2,3。”B重复着。
上述案例教师在观察幼儿时,更多的只是关注到了幼儿和教师对话的内容,缺乏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观察,如:面部表情、语调和姿势、行为持久度等……
观察儿童时我们应该尽力做到三个层次:第一,视其所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仔细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用“白描”的方式微格描述儿童的活动,包括他们的表情。第二,观其所由。即用我们的头脑去“诊断”式观察:儿童的所为,反映了该年龄段的共性特征,还是个性特点?有何行为动机、有何需要等等。第三,察其所安。即用心去观察,我们要陪伴儿童一起经历他们的心路历程,体察他们的情感态度,欣赏并学习他们的视角、思维、逻辑,分享他们的灵性、率真。
(二)如何记录儿童
教师甲记录:豆豆今天很生气,他谁也不想理,老师想和他一起做花灯,他也不高兴。
教师乙记录:豆豆今天早上皱着眉头走进教室。老师向他打招呼,他低头不语,一声不吭。他垂着肩,穿过教室走向睡房的阅读区角,一屁股坐在地垫上。浩浩想过来和他一起玩,却被他一把推开。老师走过来,问要不要一起做花灯,他摇摇头……
案例中教师乙的记录相比教师甲更为客观、真实,用“白描”的方式呈现了豆豆的情绪表现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便于教师后期更好地去解读该幼儿,并进一步支持他的发展。
所以在记录幼儿信息时,应该做到:第一,客观:对现场中的幼儿进行非判断性的观察,如实记录现场信息,在观察和记录时,不要解释和下结论。第二,具体:围绕近阶段的观察目的全面捕捉和记录幼儿的信息,即便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也不能忽视。第三,使用直接引语:观察者要细心聆听幼儿,并记录幼儿的原话。第四,使用情态词:用最直接的词语记录幼儿的情绪状态。
二、“专业”观察中的教育智慧
晨间区域游戏中,大班的孩子们正饶有兴趣地剪窗花。游戏操作中,大家纷纷忙着用自己手上的剪刀剪东西。
一个男孩手上拿着一张红色的纸“甩着”,头微微低着……我走近,他一点都没有动……班级老师正好走过来:“不着急,先想一想你要剪什么?”
过了会儿,有几位小朋友已经剪出了各色的窗花,并聚集在一起展览。男孩着急地看着其他人,依旧一副很茫然的样子。这时,班级内稍年轻的老师走过去,说:“还不会啊,来,老师帮你吧!”我站在旁边轻轻对她说:“不着急,再给他一点时间看看。”
3分钟过去了,看着他还是没有动手做,我微笑着向他征询:“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怎么做的,好吗?”男孩使劲地点了点头,于是我带他到隔壁桌(观察中我已经“留意”好的资源)进行“观察”……
大概看了5分钟,他抬起头对我说:“老师,我好像会了。”回到桌前,他继续开始他的“创作”,这时已经只剩下不多的几个小朋友在做了,他才刚刚开始。
看见他“工作”了,我就不着急了。用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他才完成(和班级同伴相比,一个非常简单的作品)。虽然时间还是比较长,但是他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成果,脸上挂着微笑,蹦蹦跳跳地进入了属于他们的“同伴展览区”。
当教师蹲下身子,需要把“我是老师”转化为“我是孩子”,和孩子们平等地走到一起,走进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看见、看懂儿童,知道她们想什么、要什么,再用最合适的方式满足她们成长的需要,而“专业”的观察是实现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观察和解读童心,我们还行走在路上……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