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
问题意识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幼儿园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有问不完的问题。作为老师,一方面要保护孩子的这份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存在着无心问、不敢问、不会问的情况,教师要通过材料的提供、环境的设置,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及时捕捉幼儿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问题“抛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
幼儿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问题:是什么
这类问题比较浅显,也是孩子最喜欢问的。在我班的科学区角中,我们提供了一些孩子没有见过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中有问题可问。比如,在“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实验中,我们提供了小苏打粉和白醋,孩子们首先就提出:“老师,这是什么?”对于小苏打粉,我就直接回答:“这不是面粉,是小苏打粉,不能吃。”而对于白醋,我就鼓励孩子闻一闻、尝一尝,自己得到答案。
第二类问题:为什么
这表明幼儿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开始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结构。这类问题往往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比如,在“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实验中,当老师把白醋倒入小苏打粉中,立刻产生很多气泡,伴随着“嗞嗞”声,接着点燃的蜡烛熄灭了。这时孩子们发出“哇”的惊叹声,接下来纷纷要求动手试一试。在最初的操作中,孩子们的兴趣集中在气泡上,看到很多气泡就满足了。操作几次后,有的孩子就提出了问题:“老师,我没把白醋倒在蜡烛上,蜡烛为什么灭了?”这时,我就提醒孩子们,小苏打粉和白醋碰到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叫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什么作用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几天后,孩子们把自己查找的资料结果带到幼儿园交流,了解了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蜡烛就熄灭了。以后再做这项实验时,孩子们就会重点观察蜡烛什么时候熄灭。
第三类问题:怎么样
这类问题的产生是幼儿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它是建立在前面两类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在科学区中,老师提供了吸管、水盆和水杯,请小朋友用吸管把水从水盆运到水杯里。孩子们动手操作后,就提出了问题:“老师,怎么样才能用吸管运水?”我就让小朋友自己动手试试怎么样让水留在吸管里不会流出来。这时孩子们想出来一些办法,有的把吸管平放在水盆里再用手指堵住两头,有的堵住一头,水是运出来了,可是桌子上到处都是水。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新问题:“把吸管竖放在水盆里,用手指堵住上面,水会不会流出来?”孩子们动手一试,果然水不会流出来了。再比如“搭纸桥”,老师提供了挂历纸和插塑玩具,请小朋友搭纸桥,当纸桥搭好后,老师请小朋友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结实,上面放的雪花片最多。最初孩子们都是直接把雪花片放在平面的纸上,只能承受1~2个雪花片,纸桥就会下坠,这时孩子们就提出了“怎么样让纸桥更结实”的问题。我就提醒他们可以改变纸片的形状,把它折一折。孩子们动手试验后发现,把纸片折成厚长条和瓦楞型都可以承受更多的雪花片。
受表达能力和知识面的限制,幼儿有时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这时教师不能挖苦批评,要鼓励幼儿大胆提问,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问题意识还要循序渐进,从敢问到善问。对于一时还不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则可以创设环境、提供机会,让幼儿带着疑问继续探索,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幼儿不断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