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伪满洲国“新皇宫”

2014-09-20 03:40金星宇
地球 2014年6期
关键词:吉林大学奇石展厅

本刊实习记者 金星宇

在吉林省长春市文化广场北端矗立着一栋恢弘的建筑,那青砖碧瓦的结构在周围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庄严,这栋建筑便是享誉全国的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可是一张独特的名片——它就是当年日本侵略者为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修建的新皇宫。

宫殿的设计采用北京都城规划手法,整个城市以新帝宫为中心,宫城沿用前朝后寝的形式,最后为御花园,轴线上的建筑主体平面布局,与北京故宫相似。周围坐落的伪满洲国“国务院”和八大机要部门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它。

新皇宫于1938年9月15日建设动工,1941年因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财力紧张而被迫停工,因此宫殿仅完成基础部份。建国后,国家在此建筑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改造,将其设为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就这样,这栋饱经风雨的建筑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了由傀儡皇权向平民大众的历史性转变,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成立于1952年,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馆中有珍贵藏品两万余件。建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数十万人,朱德、董必武、邓小平、李富春、王刚等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都曾来该馆视察。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现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普、科研与一身的综合型地质博物馆。如今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综合实力已跻身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前列,在地学科研及科普教育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已成为长春市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的极佳场所,被人们誉为长春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近年来,国家、政府对博物馆建设十分重视,博物馆育人科教功能逐渐得到开发和挖掘。为了适应公众对地质科普日益增长的需求,2010年,吉林大学投资600万元对地质博物馆进行陈列改造,整个展区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新的陈列设施、环境、手段更加人性化、科普化,适应人体感观和视觉需求,展示形式更加艺术化、趣味化,从内容到形式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扩建改造后展厅陈列面积增加了500平方米,使目前展区面积增至2000平方米。博物馆还对展厅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改造完成的博物馆设有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矿产资源厅、奇石与宝玉石厅及恐龙厅等六大展厅,此外还设有教学、科研开放实验室。实现了集参观、实践多位一体的展览模式。

各大展厅争奇斗艳:

地球奥秘厅——揭示远古地球的奥秘

地球奥秘展厅主要展示地球的形成及地质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迁。其中使用利用声、光、电的交织再现长白山天池形成过程,让人觉得目眩神驰、身临其境:伴随着剧烈的震动产生的巨大声响,地壳随之破裂开来,地底的岩浆沿着破裂带喷薄而出,霎时间天崩地裂,汹涌的岩浆宛如一条条红色巨龙在天地之间蜿蜒、奔走。激烈的火山爆发后,一切归于平静,千百年来无数次暴雨的洗礼使得死火山口聚集大量淡水,就这样便形成了如今美丽的火山湖——长白山天池。

高科技手段的引入让古老的地质形成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便是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改造之后带给观众的一个巨大的惊喜。形成引人入胜的氛围。

该展区增设了珍贵的东北冰缘动物群,如披毛犀和东北野年化石骨架。鱼龙化石也是博物馆改造以后新展出的化石精品,其中关岭生物群主要分布于贵州关岭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国晚三叠世(距今2亿年)地层中,以海百合化石和鱼龙类大化石为主。

生命起源与进化厅——回归生命最初的样子

相比于地球奥秘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厅则是以生命起源和进化为主线,通过生物大爆发和大灭绝事件展示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趋势。该展厅在空间、展线、色彩及采光的构思等方面做到在起伏跌宕中寻求协调统一,

矿产资源展厅与奇石、宝玉石展厅——地球赐予人类的宝藏

两大展厅各具特色,其中矿产资源展厅主要是以科普教育为主,同时兼顾为教学、科研服务。利用博物馆丰富齐全的矿产标本向参观者全面展示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同时依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完成“地质找矿展教具”的推广和示范。

该馆的奇石展分为画面石、造型石、化石、矿物晶体和事件石。造型石有菊花石、灵壁石、黄腊石、钟乳石、吕梁石等,画面石有浪花石、枣花石、柳条玉、倒影石、五彩石等,化石奇石有三叶虫、鱼、菊石化石等,晶体矿物奇石有辉锑矿、雌黄、辰砂、天河石等,事件石有陨石、火山弹等,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收藏的奇石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价值上在整个东北地区都是首屈一指。

奇石、宝玉石厅展厅主要是向社会观众展示观赏石和珠宝玉石的魅力,并面向社会开展宝玉石科普教育。宝玉石厅展出了该馆典藏的各种高中低档宝石成品及原料,展出的宝石共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宝石展有钻石、 红宝石、蓝宝石和金绿宝石(猫眼石、变石);中、低档宝石展有坦桑石(蓝色黝帘石)、欧泊、海蓝宝石、水晶、日光石等。还有具很高观赏价值的鹰眼石、虎眼石。玉石展有翡翠、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绿松石、孔雀石、玛瑙等。化石宝石展有琥珀等,其中含有昆虫的琥珀最为珍贵。在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中,这些闪烁着迷人光华的精灵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宛如永不凋零的花朵,等待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

恐龙展厅——穿越时空与巨兽同行

恐龙是繁盛于中生代的爬行类动物。恐龙厅展有十多具恐龙骨架、恐龙蛋及恐龙脚印化石。有吉林省出土的第一具恐龙骨架化石“长春龙”,此外还有山东棘鼻青岛龙的部分化石及恐龙蛋、恐龙脚印等化石。在恐龙厅陈列的珍贵恐龙骨架及化石可谓是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其中云南禄丰龙(模型)为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期的恐龙化石(早侏罗世,距今1.9亿年),嘉荫卡龙(晚白垩世,距今6500--7000万年)是恐龙家族的晚辈,生活在恐龙濒临灭绝时期。

嘉荫卡龙,出土于黑龙江省嘉荫县龙骨山,时代为晚白垩世(k2)。1990年,由博物馆刘翰教授组织发掘队,爱国华侨李萍夫妇赞助经费,野外发掘历时49天,发掘面积160平房米,土石方560立方米。1991年,又在当地发掘到一些幼年恐龙化石,共计获得化石427件。1990年11月,开始室内修复和装架工作。1992年8月,装架完成博物馆第一具恐龙化石,其高6米、长11米,真骨比例70%。1999年,由金利勇研究员主持装架完成第二具幼年恐龙化石,其高2米、长4.5米,真骨比例40%。两具恐龙一大一小,被称为一对“母子龙”。嘉荫卡龙曾经被分类到鸭嘴龙亚科(头顶平直,无头饰),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

“长春龙”是吉林省出土的首具恐龙骨架化石,它是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专家以吉林省省会长春命名的新属新种恐龙。“长春龙”骨架高55厘米、长95厘米,属珍贵文物。长春龙属鸟臀目,是一种原始的小型鸟脚类恐龙,体长1米左右,两足行走,体态轻盈,善于奔跑,以植物为食。长春龙的发现对于研究鸟脚类的演化、角龙类的起源以及深入了解松辽盆地白垩纪的古生态、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行走在恐龙馆,看着那数千万年前横行无忌的地球“霸主”,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不知不觉中有一种时空的错落感。

从未改变的理念:发挥特色优势、助力科技传播建馆数十年来,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一直遵循“科研、教学、科普”并重的方针,除了完成藏品的征集、研究和展示工作之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和对外交流工作。目前,该馆已与国外10余所博物馆和国内百余所博物馆及高校博物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博物馆建设、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和展品交换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建立了多方面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博物馆与美国普罗维敦斯学院合作开展了东北亚地区白垩纪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研究;与比利时皇家博物馆合作开展了我国东北地区恐龙动物群的研究;与日本福井恐龙博物馆开展了中日恐龙对比研究。

此外,吉林大学博物馆博物馆还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先进集体”及“国家AA级旅游景点”,是面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

每一个城市都有时代赋予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果说坐落在城市中的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承载着数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记忆,那么地质博物馆则记录了数亿年来万物的兴替与地质的变迁,相比较而言地质博物馆更突显了自然神奇的造化以及历史深厚的积淀。

如果您来长春,那么就不妨去参观一下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去感受自然界那鬼斧神工的魅力。

猜你喜欢
吉林大学奇石展厅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BESPOKE ROMANCE展厅
吉林大学等二医院王金成教授简介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奇石共欣赏,雅石相与识——黄岩博物馆馆藏奇石赏鉴
奇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