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金贵
城市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系统交织组成,具有显隐性、整体性、开放性、人缘性和极限性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盛一日,从而引发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热潮。建设“生态城市”(Eco-city)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共识,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逐渐形成城市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生态城市强调的是城市发展要充分融合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这正好用以应对已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城市的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六大概念:首先城市总体规划上要优化城市结构、建筑、公共空间和交通系统,充分考虑区域的微气候环境,防止交通噪声和其他有害辐射;其次交通上要整合街道网络,减少汽车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并开辟充足的步行和自行车空间,通过弹性的停车系统实现灵活管理;第三是促进能源保护,增强能源系统的性能以减少热量损失,改善能源使用的意识,减少耗电;第四是强化信息技术,提供不同种类电话、网络活动的可能性;第五是保护自然环境,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当地景观结构,维护生态多样性,对暴雨带来的水流进行控制和生态管理;第六是在社会问题方面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组织市民参与。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因而,城市生态环境该怎样建设与保护,是摆在城市建设决策者面前一道不可回避的课题。
目前,不少国外城市在建设生态城市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以下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几个城市进行解析:
美国Cleveland——内外兼修的“绿色城”。美国Cleveland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城市内部改造与区域整合相结合的、全面的生态城市议程,构建了一套城市内部环境建设与区域协调联动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管理相配套的、全面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体系,其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空气质量、气候改良、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空间、基础设施、政府领导、邻里特色构建、公共卫生、文明增长、区域主义、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交通选择、水质保持以及滨水区建设等多个层面。
具体举措:关注耗能的降低及废弃物的减少;对拥有更健康室内环境的绿色住宅的推广;重视生产生活的节能和太阳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利用;倡导城市居民积极改变生活习惯,以便于生态城市观念的落实;政府加强规划,不断制定法规、完善措施,从资金和管理上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Cleveland特别强调,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从统筹整个大湖地区的环境建设行动的角度进行考虑,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应当与邻近郡、所在州乃至联邦等各级有关规划相协调。而今,Cleveland已经成为美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日本千叶——自上而下的规划新城。千叶市位于日本千叶县中部,面临东京湾,是千叶县最大的城市。自千叶被确定为日本25个生态工业园区之一后,开始全面推行自上而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措施。千叶新城从规划开始,就以建立生态型城市为追求,以尊重自然地貌为前提,对河流、山地、森林等加以精心规划,通过画龙点睛式的景观设计,在市区范围内形成十几个大小不等、分布较为均匀、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人与自然交融的开放式公园,尽可能地促进自然环境与市民交流。
在产业发展中,突出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和投入。在加强农政中心(农业研究中心)建设以及继续保持和发挥农、水产品加工的传统特色的同时,按照生态原则对新兴的以钢铁、电力、石油和化学为中心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等企业进行改造,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循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努力将城市建设成为日本国家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节点。经过近30年的建设实施,千叶新城已成为一座商务活动、居住休闲、教育科研以及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相互调和,以“职、住、学、游”为特色的复合型生态城市。
芬兰Vuores——结构和功能与自然紧密和谐的生态城市。Vuores是芬兰Tampere市与Lemp.l市交界处的一片新城市地区,也是21世纪芬兰正在进行的最大的城市开发项目之一,整个开发区面积为12.56km2。由于Vuores是一个典型的处于森林中的“绿色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结构是这个区域最典型的特征。因此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使得Vuores在规划的一开始就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和原则,紧密结合自然,实现城市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Vuores开发建设的宗旨。最基本的规划目标是保护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考虑地段内丰富的地形地貌以维护区域有价值的自然特征,大力保持生态多样性、改善地区微气候和现存水系统等。
德国Münster——细节处体现品质的宜居城镇。Münster是欧洲一座集古典建筑艺术和自然田园风光于一体的美丽古城,它透露出的朴素生态主义思想,以及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Münster将生态建设与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紧密结合,通过环城的林荫大道、植物园、休闲疗养区,以及随处可见的公园、人工湖形成遍布全城的自然生态网络。13世纪的大教堂、建于14世纪被誉为“德国最绚丽多彩的哥特式山墙”的市政厅,以及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植物园等特色历史资源融入自然生态网络之中,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生动的“露天博物馆”。
Münster的生态建设注重从细节入手,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环保、休闲、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强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例如,在交通组织上,Münster开辟了大量自行车专用道,环城林荫大道只允许自行车和人通行,广阔的郊外田野里也设有众多自行车游览线路,以此控制小汽车的使用并减少空气污染;在垃圾处理问题上,Münster一方面重视垃圾的焚烧处理,另一方面则积极发动每个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方面,Münster坚持政府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路径,鼓励市民自觉组织或参与各项环保活动,充当城市建设的志愿者或义工,为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
总结上述几个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最为强调的就是城市的规划,从一开始就利用尽善尽美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建设定好了基调,给后序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其次是对城市循环经济(即当下所说的“低碳经济”)的重视,通过各种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来达到收益最大化。最后是将环境的作用者也是受用者——人民大众充分地纳入生态城市建设主力军中来一则强化了公众的生态意识,二则为城市的生态建设增添了力量。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建立各种法律、法规体系,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执行提供了保障。
阿姆斯特丹:鼓励环保交通工具。阿姆斯特丹政府每年会拨出4000万美元的预算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环保改造。在阿姆斯特丹,37%的市民都骑车出行。不久前,阿姆斯特丹市政府还公布了一项限制旧汽车进入市中心的计划,规定从2009年底开始,所有1991年前生产的汽车都将被禁止进入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区域,以减少城市的空气污染。
芝加哥:氢气燃料、风力发电。芝加哥市长理查德·达利从1989年上任至今一直带头植树,为芝加哥创造了50万棵新树的环保纪录。2001年,芝加哥大规模推行的通过“屋顶绿化”储存太阳能和过滤雨水以节省能源的举措取得很大成效,每年为芝加哥市政府节约1亿美元的能源开支。市政府还将位于市中心的机场改建为公园,并在千禧公园内建造了一座可容纳1万辆自行车的“车站”。芝加哥也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料站的城市。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
库里提巴:公交系统独特独到。巴西南部巴拉那州首府库里提巴市,是全球第一批被联合国列为“最适宜居住的5大城市”之一,早在1990年,就被联合国授予“巴西生态之都”和“世界3大生活质量最佳的城市之一”的称号。库里提巴市长是建筑师出身,擅长调整城市中的设施、布局,达到环保目标。此外,库里提巴市政府早在数十年前就禁止市区和近郊兴建工厂。
弗赖堡:太阳能发电。弗赖堡是德国黑森林地区附近的一座小城。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市民曾对政府要在这里建核电站的举措进行抗议,因此,弗赖堡的市民普遍环保意识都比较高。弗赖堡是成功将太阳能转化为能源的城市之一。无论市中心的车站、医院、足球场、还是城市花园和当地的酿酒厂屋顶或顶篷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1/3的市民出行选择骑自行车。此外,弗赖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注意垃圾的回收利用,至今,该地区的垃圾数量已减少2/3。
加德满都:屋顶绿化、建筑限高。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依然保留了昔日原始建筑风貌,但这座城市的环保措施,如“屋顶绿化”、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加热等即使在一些欧洲主流城市也属于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能耗,加德满都政府要求所有建筑高度限制在9英尺(约2.7米)以下。
伦敦:征收车辆“环保税”。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宣布,计划在20年内将伦敦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使其成为全球最环保的城市。新规划的改革措施覆盖家庭、企业、供电系统和交通4个领域。全城1/4的供电系统也将得到改造,一些发电站将被迁至居民区附近,以避免电力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浪费。在交通领域,市政府对于排量大的汽车征收每天25英镑的高额“环保税”,并在伦敦街头推出自行车出租服务。
雷克雅未克:氢燃料巴士、地热。冰岛地热资源丰富,在冰岛语中,其首都雷克雅未克的意思就是“冒烟的城市”,“烟”就是岛上温泉的水蒸气。冰岛政府在雷克雅未克大力推行地热和水力作为取暖和电力能源的措施;此外,还推动氢燃料巴士和“百公里耗油量低于5升环保型汽车可以在市区免费停车”等环保活动。预计到2050年,雷克雅未克将彻底告别石油燃料,成为欧洲最洁净的城市。
波特兰:绿色建筑、发展轻轨。波特兰是美国第一个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法律推行的城市。除了“绿色建筑中心”,该城市还大力推行环保交通工具,轻轨、巴士和自行车是波特兰市民主要的出行工具。为了鼓励更多市民选择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波特兰市政府在城内开辟了近56万亩的绿地以及长为120公里、供市民散步和骑脚踏车的专用道。
新加坡:“零能耗”建筑作为亚洲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一直有目共睹,长达12年的口香糖进口禁止令就是例证。2009年,新加坡第一座“零能耗”建筑也将竣工。这座由旧楼改造的建筑,能源利用率比常规建筑高60%,屋顶采用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供电,并与公共电力网相连,可做到电力的互相补充,内部还装有感应器,能自动调节室内的冷气系统。
多伦多:LED照明系统、深层湖水冷却系统。早在2002年,多伦多为解决“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就已开始在城市建筑的屋顶种上绿色植物,改善环境质量。日前,多伦多宣布将用LED照明系统取代传统灯泡和霓虹光管,以节省用电,在维护夜景的同时,减少城市的光污染。此外,多伦多市的一些建筑利用安大略湖的湖水冷却降温,以缓解电力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