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戈智库 | 云晴
Wi-Fi改变电信运营网络游戏规则
蓝戈智库 | 云晴
围绕着Wi-Fi网络的新闻近期频频出现。无论是移动运营商、固定运营商还是互联网企业都在试图通过对这一网络的挖掘或是有效整合来寻求突破的机会。对于传统电信网络而言,游戏规则也正在随Wi-Fi网络的发展而产生巨大的变化。从近期通信市场的变化来看,Wi-Fi网络的运营正在引起互联网企业、固定运营商、政府服务机构、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也在矛盾的心情中不断寻找破局的机会。Wi-Fi网络能否带来新的游戏规则,非常值得关注。
2014年9月,时有惊人之举的“去电信化”先驱美国电信运营商T-Mobile推出个人CellSpot路由器及基于该路由器之上的Wi-Fi网络话音服务,发出了令人惊讶的声音。虽然我们知道,美国不少有线宽带运营商积极进入Wi-Fi市场,分流数据业务,并降低了移动通信市场门槛,但作为移动通信运营商的T-Mobile,推出这样的服务还是显得非常大胆,称其为“游戏规则改变者”毫不过分。
T-Mobile为客户免费提供CellSpot路由器(交纳25美金的押金)。该路由器支持Wi-Fi呼叫功能,也就是说客户可以在家里Wi-Fi路由器的网络覆盖区域使用该网络打电话,为话音所付出的成本将会再次降低。与此同时,T-Mobile宣布与航空Wi-Fi网络服务提供商Gogo建立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免费的空中无线数据服务。
T-Mobile的母公司德国电信是最积极推进Wi-Fi网络运营化的运营商。2013年3月德国电信宣布将与Wi-Fi网络运营商FON建立合作关系,德国电信的用户得以享受FON多达800万个热点的庞大网络。当时业界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角度认为此举将帮助德国电信快速搭建补充网络,在流量激增的情况下进一步挖掘移动数据业务的价值;另一种角度认为,Wi-Fi网络如果形成规模将会分流T-Mobile的流量,造成运营商的价值流失。从实际运营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确实一定数量的流量流到了单价相对较低的Wi-Fi网络中,但由于消除了消费者顾虑带来消费量的增长而实现了弥补。更不用说通过这种手段,德国电信的差异化网络覆盖助其在市场上建立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来说,推出该项服务的T-Mobile其实已经经历了一年的类似业务考验,业务的得失情况应该心里有数。
如果我们对类似德国电信这样对构建Wi-Fi运营级网络情有独钟的运营商做长期观察的话,可以看到构建分布式网络的思路一直贯穿其运营过程中。T-Mobile在这次业务推出时使用了“T-Mobile tower”(Wi-Fi塔)的概念。也就是说,每一个提供信号的路由器都相当于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广告词中T-Mobile使用了这样的表述“It’s like adding millions of towers to your network in a single day”(正如一夜间你的网络中增加了大量的Wi-Fi塔)。不难看出,不管是基于扩大网络覆盖范围还是补充目前网络覆盖效果不佳的目的,作为移动运营商的T-Mobile都在主动地引导客户将流量转向Wi-Fi网络。
移动运营商普遍认为,Wi-Fi能够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无线接入方式丰富各种应用场景下的需求,尤其是在企业用户市场或是校园用户市场这些流量需求集中、漫游需求较低的场景。而公共移动网络流量的单价也确实在下降,采用Wi-Fi来满足可控范围之内的一些大流量客户的需求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一种选择。但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Wi-Fi网络如果变成一张可以运营的广域网络,又会对带来利润增长的数据流量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
和移动运营商情况不同,固网运营商手中已有宽带资源,但缺乏无线接入手段,移动入口从未有过染指机会,他们建设Wi-Fi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美国有线宽带市场呈现出一种积极建设Wi-Fi网络的趋势。
2014年,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固定宽带运营商Comcast收购了部署有3.4万个Wi-Fi热点的时代华纳有线公司。该项收购完成之后,其在无线通信市场上的一举一动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Comcast无线服务部总经理汤姆·内格尔说:“我们认为Wi-Fi和手机是互补的。在许多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消费者会有自己的选择。”这或许是麻痹对手也或许是尚未形成规模之时的说辞。Comcast绝不应该仅限于接受“互补”的定位,业务替代或是衍生出新的消费需求或许才是其真正的目标。
Comcast的Wi-Fi热点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个。其热点遍布美国多个州的大型商场、体育场馆、公园、景点以及餐馆、咖啡馆等。与此同时,Comcast还为其宽带客户提供了一项新的服务。借助这项服务Comcast的客户可以基于家庭网络分享出一个额外的Wi-Fi热点,其他Comcast用户使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就可以免费登录。这样一来,Comcast的Wi-Fi热点就能借助于其原先固定宽带客户基础,在很短时间内形成规模。
Comcast作为固定宽带运营商,通过并购时代华纳强化自己在媒体领域的地位,并获得所需要的热点,已经获得了大量客户媒体入口的垄断地位。它希望的是通过构建Wi-Fi网络来实现对移动流量的获取,从而实现从基础网络架构到内容入口的垄断。在目前的阶段,和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关系,Comcast认为还是以合作为主要的方向。因为与Verizon的合能够给Comcast带来4G网络的补充——在实现“Wi-Fi优先”的基础上,没有Wi-Fi的环境可以通过公共无线网络弥补。在未来,具有丰富的媒体、内容、有线宽带和刚刚获取的Wi-Fi热点资源的Comcast将会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
9月17日,腾讯公司携手迈外迪、光音网络、维盟、潮Wi-Fi等国内TOP10商用Wi-Fi服务提供商和众多知名商家,共同成立“腾讯安全Wi-Fi联盟”。在该联盟成员覆盖的场景中接入腾讯手机管家的安全能力,为用户智能选择安全Wi-Fi的同时,还能实现免密码一键登录。长期以来,Google对公共Wi-Fi的关注与实践众所周知。互联网企业对Wi-Fi这一能够实现低成本搭建控制应用入口的手段觊觎已久。腾讯找到了安全接入的切入点,将之前尚未形成影响力的Wi-Fi运营商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又一次在游戏规则的改变中抢占了先机。
腾讯所描述的用户使用场景是这样的:“装有腾讯手机管家的手机在进入联盟覆盖场景后能够自动搜索和连接联盟提供的Wi-Fi网络”。也就是说,腾讯手机管家变成了Wi-Fi网络接入的客户端。具备安装了客户端、联盟网络有覆盖两个条件,流量及入口都会被引导到腾讯方。对运营商而言,这已经不是“OTT”了,而是无线接入和入口直接被连根拔起。
无独有偶,Google推出的所谓“云Wi-Fi”也具有类似分布式建网的概念,期望能够将客户的接入和入口一网打尽。在“云Wi-Fi”模式下,合作商户需要配备Google提供的Wi-Fi路由器,Google对这些路由器在云端通过控制器进行统一管理。云端连接着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大量Wi-Fi接入点,形成一张云Wi-Fi网络,用户设备在其中一个接入点登录后,可以在不同的热点间实现切换而无须重复登录)。
事实上,迈外迪等服务提供商虽然开展业务时间很早,但因为缺乏类似腾讯这样能够形成规模的入口接入条件(移动互联网应用),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型应用。现在腾讯对这些公共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加上安全的名义,再辅以应用,在这个市场上将会掀起巨大的风浪。
通过观察以上案例,目前几种常见Wi-Fi的定位所处状况可以描述如下。
运营网络的补充或是高速业务分流手段。这种考量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是比较合理的,也是许多运营商对Wi-Fi的定位。在网络流量负荷比较重的情况下,将Wi-Fi作为主要运营网络的补充可以实现在一定区域、一定用户场景下的低成本高速业务承载。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Wi-Fi的商业模式会变得不太重要——这张网络帮助主网络节省的建设成本就已经足够值得投入了。不过这种定位会随着4G时代的到来、运营商Wi-Fi直接投资减少的而逐渐淡出市场。
增值服务或是应用入口。运营商对Wi-Fi的一种认识是:不应将Wi-Fi只是作为分流和疏通拥挤网络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能够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或者借助Wi-Fi网络实现应用的入口。这是比较多的互联网企业对Wi-Fi的定位。这种情况下,增值服务或是应用才是服务提供者的真实目标,无线网络的接入在很多时候都会是免费的。这有些类似于腾讯对该网络的定位,由于在应用领域具备丰富的资源和长期的耕耘经验,这种模式激活Wi-Fi的可能性很大,正在成为主流。
准公共服务产品。政府通过投入将Wi-Fi网络作为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给市民,这种方式更多体现形象的诉求,难以真正形成商业模式,因此也不太容易形成主流。
运营商网络的产品组合构成。这一定位有些类似T-Mobile提供的和移动网络进行捆绑的产品组合。通过与主网络捆绑,客户获得更多更好的使用场景。对运营商而言,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原先基础网络架构的优势,又可以逐步实现对业务的捆绑来寻找“去电信化”的出路,因此非常值得关注。
Wi-Fi之所以不断得到各方的关注,其重要原因在于它是目前可以用来模糊“运营商”概念、具备很低的政策门槛的手段。尤其是在互联网运营中积累了大量基础信息设施的企业,非常希望能够借助该手段进入无线通信市场。另一方面,大数据挖掘、定位技术的发展也为该网络的价值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与此同时,网络漫游、覆盖范围等问题也在不断解决之中。例如近期Wi-Fi联盟提出的超级Wi-Fi的概念,据称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可以实现大规模、连续地对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全面覆盖。
问题的重点仍然在商业模式的形成或是良性运营循环的形成,从历史上看投资失败的案例并不鲜见。2008年,美国无线城市计划的先驱公司EarthLink宣布放弃费城的无线Wi-Fi网络计划。当时,该网络的投入运营出现了严重的损失。EarthLink表示,无论是把这个网络送给费城市政府、另外一个非营利组织,甚至是愿意在白送设备基础之上再赠送100万美元现金都没能够实现。政府提供费用将Wi-Fi作为市民准公共服务产品的模式也为很多城市所尝试,作为信号手段补充运营商主网络覆盖的情况也有出现,但单独作为一张真正运营网络实现商业运营目前而言尚鲜有成功案例。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行业监管者若不尽快明确这张网络的定位或是相关规则管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无线通信市场中“Wi-Fi”运营商这样的力量将会强大到能够与通信运营商相抗衡的境地——这相当于默认了新的运营牌照的入场,与此相对应的市场结构也将会发生变化。Wi-Fi网络仅是一张接入网络,要形成运营能力一方面需后台的骨干网络及运维系统,另一方面形成运营能力的经验积累也不容易在短期内实现。“Wi-Fi”运营商必须定位与无线运营商采取合作的方式,而非取而代之的方式,否则项目风险将会很大。然而站在运营商的角度,要找到合适的理由与一个可能分流自身业务的运营者相互信任地开展合作,也并非易事。因此行业监管者亟待对这一产业的边界划分、参与者的业务范围界定、业务的准入或是退出等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