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辉
摘 要: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层面切入,结合教学实例,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三方面论述了教师对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思维品质 培养策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但能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
一、塑造学生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朱智贤、林崇德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对于思维品质做了如下定义:“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又可叫做思维的智力品质。”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发现:教师对疑难问题分析得很透彻,学生听得很仔细,可是再次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学生看似“认真”“理解”,然而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却发现那只不过是表象,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学会”。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此外,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综合以上的各类因素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应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理念,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由此可见,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是世界教育的潮流趋向,也是各国教育的共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要求,把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塑造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结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实际以及中职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笔者以为,中职语文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增强自信心,个性得以发展,创造性得以培养。实践证明,自主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致橡树》授课时,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去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并理解意象的含义,探讨诗中所蕴含哲理。各小组分别负责一部分意象,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案。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跃跃欲试,急于与大家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整个课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展开,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分享了自我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与凝聚力。从中,笔者看到了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设计能力和活动能力也是潜力无穷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从而获得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升华。
2.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思维的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避免另一个误区,即老师当起“甩手掌柜”,对学生放任自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便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咨询者,处于主导性地位。
《阿Q正传》授课时,笔者提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有的说姓阿名Q,有的说那只是一个代号。听到他们的争论,笔者并没有下定论,而是以“鲁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目的何在?他与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听到有同学说,根本没关系。笔者迅速抓住这一问题,再次发问学生,阿Q与辛亥革命到底有没有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手上的资料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做到了“不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的展示舞台
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变教师的主宰为主导,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团队学习、手脑并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关注学生的行为,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展现自己的过程中达到思维的训练、品质的培养。笔者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创设情景,体味意境。“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模拟法,指的是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这种教学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降低教学成本,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在《自荐信》授课时,笔者运用模拟法组织学生模拟现场招聘,摆摊设台,让学生扮演招聘的主考官、应聘者。通过现场应聘这个情境设置,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学生直接带入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之后,让学生自行去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滋味,从而明确自荐信写作的要点以及应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情景模拟让学生摆脱了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用“生活化”的场景将课堂加以拓展、延伸,借助活动增长见识,提高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探索新知的能力。endprint
(2)抓住良机,点亮心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高,懒于动脑,但是偶尔也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瞬间,点亮心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展示机会。在《我的母亲》授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母亲的品质、母亲对我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母亲”伟大而无私奉献的形象,紧接着向学生提出“生活中哪些职业的人也有这样精神?”这一问题。
有的说环卫工人,有的说非典时期的医生,有的说警察,此时突然有一个声音说到:“他们这些人可是拿了工资的,怎么能算无私奉献呢?”笔者顺势又抛出:“拿了工资,这些人算不算奉献?”听到这个问题,台下同学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而后引导学生分析,价值可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平常提及奉献往往指的社会价值部分,而忽略个人价值;讲奉献首先要满足个人的需要,拿工资就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这是合情合理的;实现个人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条件。分析之后,笔者表扬了这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肯定了他的“不同声音”,表扬他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今后继续保持。此后该生参与度更高,学习更主动。
(3)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教师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风景谈》授课时,设问:“作者谈了哪些风景?这些景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通过设问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引发思考。“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主要是由发散思维构成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联想、想象。在《项链》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结局。有的写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挂假项链后,向佛莱思节夫人索要真项链不成,将她告上了法庭;有的写佛莱思节夫人被玛蒂尔德的真诚所打动,将真项链给了她;有的写到玛蒂尔德本性难移,进入上流社会后挥霍无度,最终又过着贫穷的生活;有的写玛蒂尔德经过十年的磨难终于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不再爱慕虚荣追求奢华,将女友还给她的真项链捐给了慈善事业……结局五花八门,想象奇特合理。教学中,只要教师认真去挖掘,适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注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丰富感性认识,拓展学生思维,就可以获得丰富优良思维品质的不竭源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当前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不仅使之具有分析、归纳、概括、联想、想象等一般思维,而且能开启其“发现问题的敏捷性,积极探索的求异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结果表述的新颖性” 等思维品质,这也就是美国教育所提倡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个体思考或互动思考中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在学会思考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其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新需求,用科学的思维训练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活跃性与深刻性,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进而从根本上优化教学方式,达到学生思维品质的真正优化。
参考文献:
[1]邱道学.让语文课“响亮”起来[J].中学语文教学,2005(2).
[2]马淑霞.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与实施[D].河北师范大学,2006(7).
[3]吴晓君.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26).
[4]李宝亭.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中职语文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31).
(作者单位: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