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模具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模式探讨

2014-09-19 11:27李耀辉
职业·中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校企合作

李耀辉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要想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模具教学改革成效,必须坚持政策导向,机制保障,校企互惠互助,拓展校企合作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吸纳的多赢互惠局面。

关键词:高职模具专业 校企合作 共育人才 创新模式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资源共享、顶岗实习等合作培养人才机制,鼓励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校企合作在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地位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支持。

高职校企合作是指将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接轨,融合学校和企业各自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内涵,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的合作办学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多赢。校企合作是大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工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得到人才与效益,学生得到技能与就业,教师得到锻炼与提升,学校得到发展与声誉,家长得到放心与回报,社会得到进步与和谐,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吸纳的多赢互惠局面。

一、目前高职模具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在办学过程中的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深入,合作领域呈单一化、短期化,合作内容大多流于形式,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和急进性,因而在合作成果的实效性和长远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重视度和政策扶持度不够,导致校企合作过多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成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定位在企业对学生就业的吸纳率和企业对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贡献度。将这些因素作为考核校企合作开展深度和成效的指标,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学校政策层面的相应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很多合作内容流于形式,缺乏成效转化和受益度。如在教师下企业锻炼时,一方面学校应有相应的工作量减免机制,保证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安心在企业学习,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课堂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对下企业锻炼的教师的考核方式应建立有效监管机制,比如考核教师将在企业学习的案例用于课程开发的成效性、企业对学生相应职业能力提升的认可度、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成效的评价度等等。

2.校企合作领域及形式单一化,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有较强的功利性和急进性

校企合作过程中,大部分院校主要关注学生在企业的就业率和企业对教师培训的参与度;而企业则主要关注学校向企业提供的满足其需求的优秀学生量及学生在企业的稳定性。其实,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以此来作为评判是客观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为实现最终目标应拓展的合作领域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化合作形式却往往被忽略,从而导致企业对学校培养的质量缺乏信心,而学校对企业所吸纳学生的培养力度和上升空间也颇有微词。因此,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深度改革。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1.校企深度合作开发共享课程,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对口率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共享课程开发是以提高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使企业和个人得以稳定发展、实现各自价值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和用人单位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普遍太浮躁,技术工作干不了,底层工作不愿做,眼高手低而且缺乏奉献精神,想招到一个能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就跟中彩票一样概率低;而另一方面在和学生的交谈中他们也屡屡痛苦地埋怨现在的企业太势利、缺乏社会责任心,只想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一听说是应届毕业生,连简历材料都不收。这样,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企业在鸡蛋里挑骨头,还是学生真的都学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其实,模具行业中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欧美、台资和民营等不同性质的模具企业,其经营模式的不同导致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规模相对较小的民营企业,其加工设备以传统的数控机床为主,而且要求员工能操作车间里的各种机床,甚至要求加工的员工同时具备编程的能力,对于设计人员来讲,要同时具有模具2D和3D设计的能力,即所谓的“万金油型”;而一些规模较大的台资企业,其部门分工较具体,如设置有专门负责拆电极的员工,有专门负责模具结构3D转2D的员工,甚至在软件的使用上也有很大差异,如UG、PRO/E、CIMATRON等软件在各个公司都有应用。而我们的教学计划设置是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后,根据行业的总体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不可能为每个企业量身定做其所需要的人才,这样就导致一些企业抱怨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真正进入有效产出期;而学生也抱怨学校学的有关知识在企业根本用不上,必须接受内部的系统培训才能上手,导致实习期增长,直接影响个人的薪资收入。这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解。因为学校讲授的是最基本、最通用的知识和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破解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开发校企共享课程,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对口率,缩小学生职业技能和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前几年比较流行的“订单培养”形式的校企共享课程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变数,比如订单班级的学生人数不能太少,否则教学成本太高;而人数太多的话,可能会出现由于企业人才岗位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导致消化能力不足。另外,订单式机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技能太过单一,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中“宽岗”所要求的多种技能和转岗能力。endprint

校企共享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内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开设由企业工程师承担的企业专项岗位能力培训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企业筛选的双向方式,将学生组成相应教学班,授课教师主要由企业工程师担任,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对学生专项技能进行系统、强化培训。学校提供有关的教学场地和资源。课程教学主要利用晚上和双休的业余时间进行开展。班级人数由企业根据需求和消化能力规划(一般10~15人)。课程一般可在大二上学期开始,在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前的培训期间,学生将利用寒暑假下企业到相应岗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这样,学生在大三下企业进行顶岗时,其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已基本达到企业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可大大缩小学生专业能力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断差,使学生实习期大大缩短。当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时,已经是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进行正常产出,相对于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其他同学来讲,其薪资待遇提高至少三分之一以上(一般在3000元左右)。实践证明,这种校企共享课程的合作形式不仅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大有成效,而且在学风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很多学生业余打游戏、无所事事并不是不想学习,其实是因为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切入点而茫然。这种合作方式以解决企业面临的某类岗位人才缺乏为目标,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通过职业生涯的需求导向课程开发,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课程,培养其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宽岗专技”的人才培养目标。

2.校企共搭平台,培育“双师型”教师

对于教育来说,师资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一个专业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学校模具专业的大多数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工程能力和研发能力,即“双师型”教师。

要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将教师企业锻炼机制落实到实处。学校采用脱产和寒暑假培训等方式,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实习锻炼,根据教师实际授课情况和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一起为教师制定系统、合理的培训计划。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学习企业的模具设计开发流程、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教师能够达到工程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在教学中更好地传道授业。通过将企业中典型的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用于教学活动中,为项目化教学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最终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尽可能符合企业的评判标准,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改革进一步深化,最终达到专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3.校企资源整合,开展多元化合作形式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更多地走出去参加行业及全国的各类模具技能大赛,已不仅仅是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途径,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大赛的共同筹办和合作,进一步实现教师企业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学习、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学生企业上岗的零距离对接和企业在学校宣讲的早期介入等等,从而同合作企业建立更加深入、密切、实效的合作关系。

关于大赛的意义和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业界中一直存在反对的声音,认为为了大赛而让学生停课集中训练,不仅扰乱了课堂的正常教学,而且也违背了举办大赛目的的初衷。目前,各类模具技能大赛的赛事内容、组织形式、评委成员、评判标准等也在不断改革,最终的原则是切实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方向为组织目标,充分体现校企合作成效在大赛中的展示。

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原因,高职院校尤其是公办院校中的大部分老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教师企业工作经历和项目研发能力的缺失对实现培养大赛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极为不利的。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和合作企业联盟,根据企业所开设共享课程和大赛的关联度,提早进行大赛学生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将学生企业技能训练过程和大赛训练相结合,克服了以往学校训练设备缺乏、教师行业经验欠缺、学生训练时间缺少、投入成本过高等问题,经过实践合作成效非常显著。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大赛合作,教师的企业经验、行业先进技术和教学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较大提升,更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可以实现无缝对接的“零距离”技术人才。

三、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合作过程中,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学生顶岗实习相结合,将顶岗实习和模具技能大赛相结合,将技能大赛和学生就业、企业招聘相结合,最终通过双方长期、稳定的深入合作和互惠互利,实现企业在学校内的奖学金设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及企业更新设备对学校的捐赠等更深层次的合作内涵和合作领域,从一定程度上克服高校由于软硬件条件限制培养不出满足企业所需人才,而企业也招聘不到满意学生的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吸纳的多赢互惠局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1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懿心,倪天祥,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4]王洪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东教育,2011(9).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校企合作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