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2014-09-19 10:10李敏惠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本科生医学生医学

吴 敏,李敏惠,黄 坪

(1.成都医学院药学院,四川成都 610083;2.成都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四川成都 610083;3.成都医学院教务处,四川成都 610500)

医学本科生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吴 敏1,李敏惠2,黄 坪3

(1.成都医学院药学院,四川成都 610083;2.成都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四川成都 610083;3.成都医学院教务处,四川成都 610500)

现阶段医学本科教育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医学人才质量要求精英化的矛盾突出,存在医学教育模式陈旧、医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缺失及医学教育缺乏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等诸多弊端。成都医学院构建了开放、共享、规范、导师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对于解决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兼顾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提高以创新素制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深化医学生的专业与自我认识、形成良好人格与稳定心理以及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显著的成效。

医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人才培养

成都医学院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学校前身系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走创新之路,建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与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率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多次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逐年攀升。毕业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获得社会各界普遍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医学本科生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密不可分,平台的搭建又是学校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教育现实矛盾催生的产物。

1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现阶段医学本科教育之间的几大矛盾

(1)高等医学教育大众化与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间的矛盾。作为历史悠久的职业,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医生是被公众普遍认为具有高深的知识技能体系、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有规范的专业组织、强调专业标准和职业伦理的一种职业[1],具备突出的精英教育特征。我国传统高等医学教育在其“精英”教育阶段即已存在所培养人才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以后,这一矛盾更加凸现出来。

(2)高校传统实践平台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间的矛盾。各高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重要的平台是学生实验课。这一平台优点是覆盖面广,可惠及每一位学生。其缺点是实验内容陈旧,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平台中,即便是小班性质的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位教师指导几十位学生的情况,带教效果可想而知。短时间内对先进的仪器设备的使用也成为走马观花的过程。传统实践平台所培养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知识的综合运用、操作规范性与系统科研能力的训练上存在明显缺陷。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从学校层面上搭建综合性实践平台成为学生共同的心声。

(3)闭着眼睛选专业与睁着眼睛择业间的矛盾。学生或应父母之命或迫于高考分数线之限或囿于专业选择教育与服务的缺失等原因进入大学,随着大学开放办学理念的进展,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某些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加深了对本专业的认识与理解。不过绝大部分学生并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所学专业与自身未来发展间有何关系,也不清楚专业对于自身素质会提出怎样的要求,而创新平台则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它学生可以展望未来职业发展的概貌,可以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助于其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4)毕业论文与学生实习间的矛盾。医学生一般在最后一学期或学年完成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对于非本校实习的学生而言,在经费保障、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实施、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与困惑。这部分学生迫切希望在校内就有相应平台供其完成全部或部分环节毕业论文任务。

(5)医学生临床与科研能力间的矛盾。按照我国现阶段的培养模式,以临床专业为代表的医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培养属于缺失的环节。医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对于医学研究要么完全没有意识,要么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境。在其本科教育阶段有系统地培养其科研素质对于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进一步转变、造就医学研究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实践平台正是解决该种矛盾的不二之选。

基于学校自身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医学本科教育存在的矛盾、医学生就业、升学趋势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分析,对医学本科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如对拟升学的学生而言,其对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有较高的期望,而对拟就业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就业方向呈多元化趋势,因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亦各有侧重,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与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但无论医学生毕业去向如何,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或开展工作是对其共同的期望。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构建了开放、共享、规范与导师化的医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

2 医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原则与思路

学生踏上创新实践平台之初,普遍感觉无从下手。除对创新实验自身有一个熟悉过程之外,科研工作特有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规范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从指导工作方面来看,通常由一位教师担任导师的指导模式存在严重挑战,教师身兼数职、精力与个人知识结构有限,这将严重制约其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从理论中获得间接知识转而到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与前导、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知识的学习经验,同样有一个探索与熟悉过程。站在这一全新起点的学生,科学、合理而规范的适时引导对其而言不啻是一场及时雨。

成都医学院在培养医学生创新素质过程中,以科研能力的训练为切入点,本着兴趣驱动、自主实验、注重结果、强化过程的原则,构建了医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在构建思路上,围绕科学研究各个环节及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构建。以科研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核心,结合我校医学本科生实际,遵循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从创新管理体制、塑造医学生创新人格、构建创新知识结构与提升创新实践技能的总体思路出发,构建了具备开放性、共享性、规范性、导师化等特征的、不断发展与成长的创新平台。

3 平台的构建

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了项目来源与经费保障、平台硬件与软件建设几方面内容。

创新平台项目与经费主要源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同时依托学校各级各类纵向、横向课题。学校在论文发表环节给予特别资助。项目申请者不限,鼓励学生撰写申报书。

在平台硬件建设方面,构建以校级科研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各院系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系统培训各环节所涵盖的卫星平台组成的平台群构建而成,跨专业特征突出。卫星平台主要由管理与保障平台、应用工具平台、心理干预平台及成果转化与应用平台组成,其中应用工具平台又由各子平台搭建而成,包括文献检索、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等子平台。创新实践平台群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实践平台群

软件建设以校级科研实验中心为例,科研中心在借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SOP)的基础上,集中学校相关专家与师生智慧制定了各种实验室管理、仪器使用与奖惩制度的SOP。其他平台也制定了适合各自平台客观实际的实验室管理与运行制度。

结合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各平台将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其中管理与保障平台功能主要体现在确立创新性实验项目运行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与提供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方面。成果转化与应用平台则主要用于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成果,尤其是专利进行转化与应用。

应用工具平台主要围绕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会涉及的“三基”的应用进行构建。该平台主要包括统计学知识应用、医学文献检索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等子平台。工具平台的构建是在各精品课程与教改课题所创建平台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而来。

心理干预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则源于现有创新心理的相关理论及创新平台的运行经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斯认为,创造力行为可以分为认知和情感两部分。认知行为包括了行为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密性;情感行为包括了行为的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和想象力。相关研究亦揭示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关系密切[2]。从实践层面来看,创新项目在启动初期一度暴露出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创新动机不明确、缺乏专注的兴趣与情感,独立精神欠缺、过于谨小慎微,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与严谨、自律精神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3个维度方面找到影响的根源。

平台的构建实现了两大功能。

其一为认知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判定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医学生创新平台突出的实践特质,使其具备了自发的专业认识与自我认知功能。而心理干预卫星平台的构建,则使平台使用者得以主动探索自身以创造性为核心的人格特征,完善学生自我认知,达到激发大学生认知需求、提升专业承诺水平、有效培养创新人格的目标[3]。具体实施时将应用于项目实施的准备阶段、实施过程中及项目完成后创新性产品测验的整个阶段,这是该平台创新心理素质测量功能的直接应用。如在项目实施前阶段,针对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与创造性人格等采用相应测量工具进行量化测评。这一平台的功能主要在于让师生对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学生创新方面存在的瓶颈有清醒的认识。项目实施后采用学生自我评定、教师评定与公众评估技术(consensus assessing technique,CAT)等分析项目实施前后大学生所体现出的以创新性为中心的自我认知差异。

其二为评价功能,即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具体、深层及持续跟踪评价,以完善源于师生与管理者的本科生科研评价体系。一方面促使教师与学生反思项目实施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让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师与学生参与本科生科研的成效与存在问题,以进一步改进管理与服务工作[4]。

4 平台运行机制

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但更重要、更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保障平台高效、规范与长效运行的机制。正如著名大学史学家科班(Cobban)所言:“如果要使智力活动的契机不消散,那么在取得学术成就之后,必须作出制度上的反映。缺乏固定的组织,在开始时也许为自由探索提供了机会,但经久不息和有组织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上的架构才能得到。”[5]为构建与创新实践平台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学校首先确立了平台开放、共享与规范化的宗旨,并为实现这些宗旨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

(1)创新深化课程改革的管理机制。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做好顶层设计,综合考虑,整体推进。首先确立了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教务处教学质控办公室全面管理,专人专管、一级管理的模式,减少了管理中间环节,提高了管理成效。其次,将创新项目确定为专业任选课,计18学时、1学分,以“课程”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一制度正是顺应当今世界本科教育课程改革趋势的创新举措。早在2005年,美国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CUR)等机构签署的《关于支持本科生科研、学术和创造性活动之原则的联合声明》就特别强调,本科生科研是21世纪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综合的课程改革,是本科教育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6]。最后,为保障学生受益面,对创新项目宽进严出。一方面,对指导教师专业、工作岗位、学历、职称、资历与研究内容等均不设限,对学生专业、年级、成绩等亦不设门槛。另一方面,对研究过程严格要求,结题时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与成果的形成,要求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在统计源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方能结题。真正践行了“兴趣驱动、自主实验、注重结果,强化过程”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运行宗旨。

(2)创新性项目导师化的实现。在所构建的平台群中,指导教师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首先是公共指导教师。这些教师不再限于指导自己所带的几位学生,而是全校所有学生潜在的指导教师。只要使用公用实验平台或仪器设备或是各应用工具平台,则学生都要接受这些教师的指导。公共指导教师一般由科研中心或实验中心的专任教师及部分特聘教师担任。其次是各创新项目的指导教师,而这类教师也不再限于一人、一专业,而是可能由多人、跨专业的教师所组成的联合指导教师组成。最后还有一类指导教师,他们由实验室资历丰富的学生组成,也会参与到对新进实验室学生的指导工作中去。指导教师的高质高量真正保障了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现。创新项目的导师制有利于跨专业实验平台的搭建与对创新项目学生进行交叉联合指导。

(3)平台开放与共享理念的实现。学校从项目信息发布、文献检索、实验室开放制度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以确保创新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性。从项目信息公开上讲,所有创新项目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教务公开栏等向全校学生发布,并通过导师、学生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参与项目。在文献信息获取方面,学校对所有学生免费开放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数据库等医学文献检索平台。从开放对象上讲,平台面向校内、外师生及科研人员开放。从开放时间上讲,平台群实现了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进入平台开展实验。该措施有效保证了创新性项目的顺利推进。从仪器设备使用上讲,在校级层面上创建了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系统,凡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均能通过该系统搜寻到仪器设备所在地点,实现“网上提取、网下使用”的功能。

(4)创新平台运行规范化管理机制。“规范化”是创新平台的一大特色。从学生实验到科学研究的转变,需要规范性科研意识与能力作为桥梁。本着规范培训、严格考核与有效管理的原则,在借鉴现有高校创新实验平台经验的基础上[7],科研实验中心及各重点实验室等均建立了并不断完善以SOP为中心的持证上岗培训与考核制度。以科研中心为例,该平台共制定了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与实验技术三大类共150余种SOP,并汇总成册,形成中心层面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汇编》、《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专项工作手册以及每个技术平台的《科研人员工作手册》、《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SOP》和《实验技术SOP》。在制定SOP的基础上,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即科研人员及学生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有上岗证方能进入实验室。考核分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实行90分合格的准入制度。为保证持有上岗证的人员科研行为的规范性,中心制定了监控上岗证有效期的措施。在借鉴机动车驾驶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计积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实验室持证上岗奖惩制度”,实行“12分制”管理,即考核合格后拥有“上岗证”的科研人员其在实验室的有效使用分数为每年12分。违反不同规定后,将受到相应扣分处理,扣分累积到一定分值,将受到停止使用实验室权限、再培训进入实验室及永久性停止进入实验室等处罚;而为实验室建设及安全、规范运行作出贡献的行为则将受到奖励和加分。规范化管理机制从根本上促进了医学本科生规范性科研行为的养成,使规范化成为创新实践平台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5 平台实践应用效果

成都医学院自2008年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来,立项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2年,省、校级创新性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共计233项,项目质量逐年提高。投入经费124万元,参与学生2000余人,参与学生人数连年攀升。项目内容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创新项目影响力稳步提升。基于大学生创新平台开展的教育研究与发表的教改论文逐年增多。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数量、期刊级别与申请专利数量均稳步提升。其中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7篇,其中核心期刊33篇,统计源期刊47篇。自2010年以来,在国家级、省级等级别的大学生挑战杯及创新实验大赛上获得多项大奖。其中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1个,优秀奖4个;在“四川省大学生挑战杯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2012年共计7篇学生论文被四川省教育厅推荐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最终2篇论文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

创新平台的突出实践特质提高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本专业,也完善了自我认识,从根本上提升了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能力[8]。从我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范围已不再囿于传统的医、药行业,而呈现多元化、跨专业就业趋势。以药学生为例,毕业后有从事临床试验监察员、生物技术行业的,也有报考公务员或从事食品、化妆品、软件开发等行业或个人创业的。丰富的就业渠道使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双提高。毕业生升学或申请出国留学的竞争能力也得以显著提升。

4年实践证明,成都医学院构建的创新实践平台充分发挥了多学科综合优势,是培养具有扎实操作技能、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的创新医学人才的全新平台。对于鼓励并引导医学本科生参与创新活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实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具备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价值。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因而获得2012年度成都医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并申报四川省教学成果奖。

6 平台的进一步构建及功能发掘

(1)创新平台现有功能的发掘。如前所述,创新平台具备突出的实践特质,因而是医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与完善自我的良好平台。通过创新平台的实践,不仅加深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显著提升动手能力,也能深化自我认识。进一步发掘创新实践平台的认识功能,从而促使学生围绕自身目标,有意识地、持续深入地参与范围更加宽广的实践,真正做到自知、自强,朝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2)平台功能的延伸与构建。医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整合与构建,对于培养医学生批判性创新思维、研究潜质与良好人际交往能力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9],而这些能力与特征及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基础能力及人文教育内涵密切相关[10]。在平台的创新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生人际沟通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为确保平台高效运行,平台内导师功能的实现可以实行部分转移,交由高校内各学生社团、协会与俱乐部完成,如借鉴华北电力大学建立创新俱乐部的做法[11],在学生团体内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传承与创新。

7 结束语

医学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整合与构建源于当前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现有模式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对于解决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兼顾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转变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培养自学能力、有效培养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12]。但对于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如医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医学临床技能训练严重不足、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教育相对弱势及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不完善等,尚需依赖高等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References)

[1]孙益.大学与近代西方职业阶层的兴起:以医学和法律为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6):92-97.

[2]林悦,王玲.大学生创新素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67-1368.

[3]杜志丽,张玲,王有智.大学生认知需求专业承诺与创新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54-456.

[4]乔连全.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3):81-87.

[5]Cobban A B.The Medieval Universities.Their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M].London:Methuen and Co Ltd,1975:38.

[6]CUR.Joint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in Support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Scholarship,and Creative Activities[EB/OL].(2010-12-23).http://www.cur.org/SummitPosition.html.

[7]周锦兰,王宏,聂进.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6-18,21.

[8]李雷鹏,王立峰,王强.创新性实验对大学生就业及其潜能开发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27-129.

[9]尹晓然,张军.国外临床医学教育现状以及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271-274.

[10]黄少平,刘金玉,冯孟,等.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4):82-87.

[11]王秀梅,安连锁,米增强,等.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筑平台 拓通道建舞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8-70.

[12]陈树莲,赵勤勇,贾历程,等.地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建设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45-148.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innovation platform

Wu Min1,Li Minhui2,Huang Ping3
(1.Department of Pharmacy,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083,China;2.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083,China;3.Office of Teaching Academic Affairs,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500,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there are still serious problems between the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and the medical talents quality requirements elitism in med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re are many defects existing in old medicine education mode,missing medical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skills training and lack of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medical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Chengdu Medical College built an open,sharing,standardization and tutorial system practice platform of innovation.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have been making significant gain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maintaining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elevating the medical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with innovation quality at the core,enhancing recognition of speciality and self-awareness in medical students,forming agood personality and stable psychological features,and training the students’abi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medical undergraduates;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cultivation of talents

G642.0

B

1002-4956(2014)1-0179-05

2013-05-21 修改日期:2013-08-09

成都医学院2011年校级教改项目(JG2011021);成都医学院2011年校基金项目(CYS11-006)

吴敏(1974—),女,四川简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实践研究及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研究

E-mail:wuminzhaofeng@126.com

黄坪(1981—),女,四川苍西,在职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E-mail:569260566@qq.com

猜你喜欢
本科生医学生医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