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5)
管理会计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且认为成本和营业收入是线性相关的。但是这种成本性态是建立在相关范围假设上的,即是在一定的时间段与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成立。由于在现实情况中这些假设往往无法成立。因此,成本费用与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更加复杂。2003年,Anderson等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成本费用“粘性”概念,即业务量增加时企业费用的增加率会大于减少同等业务量时费用的减少率,从而模糊了以往成本性态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的界限,拓展了成本性态理论。在随后的研究中,不断有国内外学者证实了费用粘性的存在。
美 国 学 者 Anderson、Banker和Janakiraman (2003)对 7629家美国上市公司1979-1998年财务数据中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SG&A costs)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率先发现并证实了公司费用随业务量变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即存在所谓的粘性行为。 之后,Weidenmier 等(2003)、Calleja 等 (2006)、Clara Chen 等(2008)、Dierynck 等(2009)分别从总费用(成本和销管费用合计)、国别、代理理论、盈余管理动机对费用粘性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孙铮和刘浩(2004)利用国内的292家上市公司1994-2001年这8年的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首次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也存在费用粘性行为。万寿义和徐圣男(2012)从实质控制人性质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了费用粘性。房曼、杨凤(2013)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基于外部与内部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通过上述回顾可以发现,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费用粘性存在性、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上。由于相关文献显示制造业的费用粘性相对显著,再加之近几年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宏微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本文将研究分析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状况,并对相关宏微观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导致费用粘性产生的原因有管理者对于成本额度的控制、宏观经济变化、公司内部经营特征等。由于这些因素存在,使得公司无法及时或者无意愿调整费用,从而出现了在营业收入同比例增减的情况下,费用的减少率要大于费用的增加率。另外,学者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现象的同时,也存在行业差异,其中制造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费用粘性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制造业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市场,虽然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手出台了众多应对措施,但仍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受危机影响我国加快了经济转型,宏观经济环境开始出现了重大变化。根据孙铮、刘浩契约观和效率观,以及企业为了保持一定的市场供应量等原因,金融危机会使企业的费用粘性行为增强。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制造业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表现更加明显。
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存量呈现加速上涨态势。2000年我国M2总量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但自2009年起M2每年增长10万亿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对制造业企业而言,M2规模以及M2占GDP比重的快速增长,极有可能引发货币超发而导致的成本费用上升。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上升,通过银行信贷配给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可用现金流,使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企业,其费用粘性表现更强。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我国金融机构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使费用粘性表现更加明显。
对制造企业来讲固定资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制造企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根据制造企业的特征,其必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固定资产。这种特征使企业在面临业务量发生增减变化时,无法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使其费用表现出粘着现象。而对于部分固定资产比率较高的企业,调整这些资产的难度越大,其费用粘性就会表现得越强。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固定资产比率越高,其费用粘性越强。
1号交通洞进口土洞段采取了“不灌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全断面开挖、钢支撑与系统锚喷支护进行一期支护”的工艺进行施工,达到了安全、快速、经济的施工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根据 H1,我们采用 ABJ(2003)研究时所采用的现被学术界认可的标准检验模型。该模型通过检验营业收入增减过程中费用支出的相对变化,来探究费用粘性存在的情况。
其中 Expensei,t表 示第 i家 公司在t年销管费用的支出总和,Revenuei,t表示第 i家公司在第 t年的主营 业 务 收 入 ,Expensei,t/Expensei,t-1表示公司i从t-1年到t年销管费用总支 出 的 变 化 率 ,Revenuei,t/Revenuei,t-1表示公司i从t-1年到t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率。采用对数的处理方式是为了减少由于行业特性与公司规模而导致存在的异方差。di,t为虚拟变量,表示i公司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大于 t-1 年的营业收入时,di,t取 0,否则取1。这样β1就度量了当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时,费用增加幅度;反之,(β1+β2)就度量了当主营业务收入减少1%时,费用减少幅度。由于我们假设费用粘性存在,因此能推测出当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时销管费用增加的幅度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少1%时销管费用减少比率,可以推断出β2<0,且β2值越小,证明企业的费用粘性行为就越强。
根据H2、H3,选用宏观因素金融危机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分别用年份系数y与rm2来衡量。从存在性检验模型中可以知道,费用粘性的主要特征体现在β2上。因此,将相应因素加入β2中可以建立回归模型:
再将上述回归模型代入模型1中,就可以得到检验宏观因素与费用粘性关系的模型2:
当我们采用2003-2007年会计年度的样本数据时,y取值为0;而当我们采用2008-2012年的样本时,y则取值为1。当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时,费用支出增加β1%,当在2003-2007年期间营业收入减少时,费用开支减少(β1+β2)%,而在 2008-2012 年主营业务收入减少时,费用开支就应该随之减少(β1+β2+β3)%。 如果金融危机产生影响,使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费用支出比例上升,则可以判断 β3<0。 所以,β3可以衡量金融危机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程度。同上β4可以衡量广义货币供应量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根据H3,选用微观因素非流动资产率,用 FAi,t/GAi,t衡量。 模型 3 建立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一个新变量FAi,t/GAi,t来 衡 量 一 个 上 市 公 司 的 非流动资产率,并对其进行指数化处理,模型如下:
其中 FAi,t(Fixed Assets)是第 i家公司第 t年的年非流动资产总值,GAi,t(General Assets)是第 i家公司第t年的年总资产值。通过系数β3的差异,可以衡量非流动资产率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根据上述模型我们将对此进行检验。
本研究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的CSMAR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选取范围是来自上海和深圳上市制造业公司2003-2012年的财务数据,用选取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收入指标,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总和作为费用支出指标。对于上市公司的选取,我们首先剔除了ST类的上市公司;其次,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样本;最后,剔除了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 (2003-2012年任何一年销管费用大于营业收入)。经过上述数据筛选过程,本次研究总共得到707家公司10年共42482个数据,形成2003-2012年共9期31076个观测值。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
本研究使用了软件Eviews 5.0对数据进行回归检验,检验结果如下页表2。
通过模型1对H1的检验结果如表 2所示,β1为 0.2965,即营业收入增加1%,销管费用增加0.2965%。而当营业收入减少1%时,销管费用仅减少(β1+β2)%,即 0.2634%。同时,样本上市公司回归后的系数β1与β2均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这充分说明了2003-2012年期间,我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性现象,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
表1 研究变量数据描述性统计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通过模型2对H2、H3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β3为-0.0444,且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表明2008年的金融危机确实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其在2008-2012年这几年内的费用粘性程度均有所提高,这与万寿义、徐圣男(2012)的研究结果相似。β4值为0.1445是正数,在10%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广义货币量的增长率对费用粘性有负向影响,货币量增长率越高的年份,费用粘性反而越小。该研究结果与假设H2不符,并且由于假设模型属于固定效应模型,如果考虑到未包含在内的其他因素,通广义货币量的增长率就可能表现为不显著。在2003-2012年这期间,我国宏观经济表现持续强劲,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广义货币量的增长可能首先推高了制造成本,其中包括原材料等。由于制造成本的快速上涨,占用了企业的其他资金,使得企业加强了费用的管理从而降低了粘性程度。
通过模型3对H4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β3为-0.0444,且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非流动资产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有正向影响。一方面,企业在面临业务量发生增减变化时,无法对部分固定资产做出及时调整,从而使相关费用表现出粘着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为了维持非流动资产必然有一定的费用支出,当非流动资产率越高,这种必要费用就越高。
本文从宏观经济层面选取了金融危机与广义货币量增长率这两个因素,从微观企业层面选取了固定资产率,并利用上市公司2003-2012年的财务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对费用粘性现象进行了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性现象;第二,从宏观上讲,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确实使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行为有所增强,而广义货币量的增长,推高了公司的制造成本,占用了企业更多的资金,使得管理层加强了对费用的控制,降低了费用粘性;第三,从微观上讲,固定资产率越高的制造业公司,其费用粘性表现得越强。
受各种因素所限,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如下局限性:第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的规模更大,由于中小企业在费用调整决策的能力和速度等方面与大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基于上市公司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具有一般性。第二,本文对于费用粘性的研究仅限于制造业整体,无法反映其他行业的费用粘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