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的原因和对策

2014-09-18 00:18王志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7期
关键词:道德对策

王志欣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小学生无疑正在或者将要起着不可代替的历史作用。他们将不仅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进程,而且还会创造出巨大的精神文明财富。但是,在德育实践中却发现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小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认识与行为不一的问题,也就是道德的“知”“行”脱节问题。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道德工作的一个难题,必须加以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道德;知行脱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71-02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小学生无疑正在或者将要起着不可代替的历史作用。他们不仅将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将创造出巨大的精神文明财富。

所以,培养出什么样的小学生,这将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关系到是否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关系到国民的精神文化面貌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否得到彻底改变。加强小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措施和根本途径。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德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为新时期小学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可是,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却发现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小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认识与行为不一的问题,也就是道德的“知”“行”脱节问题。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的大难题,必须加以分析和解决。

一、造成小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的原因

造成小学生道德认识与行为不相一致,使得他们道德水准不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与社会德育环境的差异,致使小学生心理不平衡是造成“知”“行”脱节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加之正在建设的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从内容到方法都有不稳定因素存在,因而使得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教育文化事业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严重影响,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屡禁不止;独生子女因家长的过分爱护导致自私、孤僻、缺少爱心等。政治声势浩大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种学校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差异使得生活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小学校园中的学生难以抵挡且吸收转化为个人认知,使小学生自认为在学校里得到的德育教育和知识是不切实际的、空洞的、抽象的,是难以理解的,甚至个别学生以为是“童话”的说教,部分家长更是不以为然。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在工作方法上的不得当使得許多小学生无法理解和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能自觉抵制,甚至认为“存在就是合理”,从而将某些不良思想和现象视为社会发展之必然,理所应当就全盘接受过来了,并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施,这样就形成小学生道德的“知”“行”的不一致。

2.学校德育教学内容与社会活动行为脱节。从德育课开设内容上看,尽管我国小学都开设了“两课”,但是施教者却常常忽视“两课”的思想性和德育功能,而是把“两课”作为一门知识加以传授,并且上完课就走人。这样学生只能得到“道德学”的名词,成了某学科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削弱德育作用行为提高吸收素质的功能;另外虽然“两课”中小部分实施者能在“三观”上下工夫,然而却未免失之空泛,或者个案与当今社会相去甚远,很难成为成功案例,反倒使人觉得不疼不痒,犯“假、大、空”的德育禁忌。

3.学校德育的教与行脱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校园不可避免地陷入两难境地,一些已被社会接纳的新思想、新观念使德育工作也陷入迷茫之中,对有些现象不能理解,理不直气不壮。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缺乏理性和责任感,缺少对自身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并不及时提高自我情操,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不能言行一致,更没做到“为人师表”。教师不能只认为在校内没有劣迹就可以了,教授的德育内容是大纲要求就可以了。这显然忽略施教者在受教者全面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是不可分割的,“殊不知做事应该分公私,做人是能不分公私的”,因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起濡染观摩之效也,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可见教师行为和思想对学生影响之大之深。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一套,在课堂下讲一套,这种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从一些“人”身上学到了言行不一的坏习惯,甚至陷入道德败坏的泥潭不能自拔,也不欲自拔。

4.学校德育与专业课教学、学生管理脱节。学校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德智体美并称,但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的方法、教育的价值取向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可在教育得到较好的发展的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其他教学工作相比就缺乏重视度,从而导致当前部分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较突出,这是学校在德育问题上的不经意的失落。

5.德育模式的不合理是造成小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德育模式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小学目前德育存在着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使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层次,德育手段落后,德育教学观念陈旧、德育目标过高,德育工作分工过细,缺少群众基础。

小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有许多共性,但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不同会形成独特的个性。德育教育不仅要从整体上着手,也应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教育。只有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效果。有些人以编制少、经费不足等因素为理由,抱怨说不能更好地开展个性教育,这固然合理,但缺乏德育理念。

由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层次性,不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这也是德育效果不显著的一个原因。譬如说向小学生灌输高等、抽象的理论,而小学生却在被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目前的小学的德育状况是小学生对“理想”“主义”“三观”等知识了解甚少,但一些小学生却连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德也不能遵守。

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时,小学生会认为是“陈词滥调”、“老调重弹”,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这样导致小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不得不重新抓社会公德等基础文明教育,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当前的德育模式是不合理的,应进一步加以解决,从小学来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二、解决小学生道德“知”“行”脱节问题的对策

1.在德育观念下做好德育工作的保障:确立德育观念,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小学德育领导体制,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德育的经费投入;学校一定要和学生家长常联系沟通形成学校和家庭一起抓学生思想品德的立体化模式。

2.重视德育的实践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3.加强学生的修养和素质,树立正确的“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自我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增强学生的“四自”意识,把道德知识能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内在心理认知”并逐步转化为行动的导向,从而达到“知”“行”统一。

小学德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的传统基础上,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时代赋予了小学德育新内容和新方法。作为德育教师就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定要从基础教育出发,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实际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小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道德、文明建设教育,逐步引导小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使他们的道德“知”“行”统一,将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道德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对策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