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导读

2014-09-18 10:24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32期
关键词:狄更斯大卫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他精力充沛,善于观察生活,富有同情心,多才多艺,文笔生动幽默。他生活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作品评价

《大卫·科波菲尔》主要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这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的其他作品。故事写孤儿大卫经受了许多磨难,饱尝了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人们的多方救助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围绕大卫一生所出现的人物的悲欢离合,多方面揭示出当时社会的真相。狄更斯本人对作品最亲切的评价是:“像许多溺爱的父母一样,我在内心深处也有一个最偏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大卫的形象因融入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而显得格外突出。大卫是一位通过个人奋斗逐渐由底层上升到了事业和爱情的顶峰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着重通过人物的容貌、言谈、动作、服装、习惯,乃至某些怪癖来写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大卫的性格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写得细腻,真实,亲切,这在一些以情节取胜的小说中是难以见到的。作者通过描述日常琐事,使读者了解时代的风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陶冶思想感情,这一特点决定了小说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生动优美,娓娓而谈,又扣人心魄。

形象分析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艾妮斯

艾妮斯无论从容貌、品德方面,还是学识、思想方面,她几乎都无可挑剔。她美丽端庄,大方得体,温柔善良,恬静稳重,体贴周到,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宽容博爱的心肠。她是大卫的精神依托,美丽天使,任何人都会为有这样一个知心朋友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艾妮斯从小就是父亲的管家和精神依托,由于对父亲的爱,她过早成熟,并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为了父亲她不得不讨好希普这个卑鄙小人,但是她决不屈服于希普,不会让希普的险恶目的得逞。艾妮斯虽然没有和斯蒂福过多接触,但却能从一件件小事中判断出他在大卫身边的危险,她的洞察力是敏锐的,与大卫对斯蒂福感性的崇拜相比,艾妮斯是理智的。艾妮斯对大卫的爱是深沉且长久的,她一直在默默地爱着大卫,只不过大卫反应迟钝,而且对爱情的追求是盲目的。“强扭的瓜不甜。”“夫妻之间没有比志趣不合更大的分歧了。”斯特朗太太的这句话在大卫心中掀起了波澜。在朵拉死后,在经历了许多的困难之后,在海外历练数年之后,大卫终于明白了自己对艾妮斯的爱,他们结婚了。无论在事业上、生活上,艾妮斯都是大卫理想的伴侣。

相关阅读

狄更斯的热闹与寂寞

□殷企平

2月7日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生日。2013年,他诞辰201年。英国媒体对狄更斯的热情溢于言表。罗伯特·道格拉斯·菲尔赫斯特的《成为狄更斯》和克莱尔·托玛琳的《狄更斯的一生》相继出版。

关于狄更斯的报道也四面开花。《卫报》的一篇文章说,斯克鲁奇是“我们最喜爱的狄更斯笔下人物”。《每日电讯报》宣布狄更斯是“我们第一个也是最喜爱的文学超级明星”……如此热闹的气氛和狄更斯倒很相宜。狄更斯是不甘寂寞的人,他不仅是作家,也是公众人物。他热爱戏剧,钟情表演,常常为公众朗读作品。他被视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餐后演讲者和业余演员,《狄更斯和流行娱乐》一书的作者保罗·施利克把他1842年初次访问美国时的情景与100多年后披头士乐队造访纽约的盛况相比。波士顿大学教授纳塔丽·麦克奈特说他是“史上第一个流行文化名人”。她说,狄更斯在波士顿访问时被尾随,粉丝们想方设法去看他住过的酒店房间,还试图从他的外套上揪下一撮毛来留作纪念。

在狄更斯的半自传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一心要爬上社会的阶梯,成为绅士;但在财富和荣耀以穷人和弱者的痛苦屈辱为代价的维多利亚时代,“成功”是一件令人恶心的事情。这也是狄更斯面对的根本矛盾。所以,必须把“狄更斯”和“作者狄更斯”区分开来。

从在鞋油厂当童工开始直到洛阳纸贵闻名大洋两岸,“作者狄更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狄更斯”不知所终:他摆脱了“蚁族”的命运,却始终做不了“绅士”。

对狄更斯来说,成功和失败的含义并不简单。狄更斯传记一心要打碎他头上的光环,还原那个“人”。比如:他广博的爱心没有延伸到亲人身上;他是个梦想家,但在钱的问题上毫不含糊;他多愁善感,又冷酷无情;他把做童工的悲苦永远抛在身后,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没有给他幸福和安宁。狄更斯传记作者西蒙·卡罗说,“人们以为他是个开心的人……但他越来越被抑郁甚至绝望所折磨。”

为什么要去刨根问底地探究作家本人呢?狄更斯当然喜欢交流——他通过永恒的文字与人间对话。然而文字也是障碍,是面具,是保护,真正的狄更斯躲在后面。他让我们跟中介谈,但我们似乎对甲方更有兴趣。成功的作家都难逃这样的劫数。

狄更斯早已经死去,他把一切都留在作品里。事实上,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逐渐“转移财产”。1000多万个字,每一个在被他写下来以后都成为独立的生命体。它们比他活得更久,而且不断地改变,在阅读中改变。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把书本的白纸黑字比作乐谱。她说,阅读文本就像同时演奏并聆听音乐,文学作品因为一代代读者的重新诠释而历久弥新。

(选自《城市晚报》2013年1月26日)

读后一思

狄更斯的文学成就是不可质疑的。在狄更斯诞辰之际,各媒体竞相发文,或作传,或探析,争相对狄更斯本人及其作品重新审视一番,但没有人会否认在莎士比亚之后,狄更斯为我们留下了最多的财富。对于狄更斯来说,他无法看到这种气氛,但对我们读者来说,善于从表象中深入思考才是我们应做的。时下这如火焰般的狄更斯热,说明了什么?

猜你喜欢
狄更斯大卫
昨天的鸡蛋
疯狂星期二
大卫,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
找一只驯鹿过圣诞
驴脸
狄更斯钓鱼
你能变好,我则安心
狄更斯诡证脱困境
“虚构”是我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