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允吉
小引
余曩时修业任教复旦中文系,迭蒙前辈诸师煦育栽培,所获感知,恒铭方寸。谨仿效少陵《八哀》之体制,因凑成数首忆旧之篇章,追怀故老,念诵先贤。用兹叹扬盛德,列诗文以树其本干;结撰小传,援注释而繁其枝叶。图彼构思适便,遂不复诠次云尔。
岳阳少也孤,驱牧在皋壤。云黯洞庭淼,榛深烟雨莽。峭寒侵敝蓑,环顾独凄怆①。耽好潜村塾,冒听蒙厚贶。片言祛滞疑,立地承推奖②。况愈颜原贫,学居游夏上③。束庄入武高,早获名公赏④。哲匠握枢机,品流如指掌⑤。艺林青鬓聚,堤柳绿波漾⑥。徙沪愿追陪,希贤多过往⑦。槎浮登海国,索究窥欧尚⑧。凭眺卜归舟,执编依罥幌⑨。操翰思不群,创译事兼两。荐介率躬行,讽吟恒技痒⑩。授徒天柱侧,题署碧鸡榜B11。返视断交通,寇尘昏圠坱。炊淘绌斗升,寝食侷方丈。闭户抱终穷,著书申大防。贯穿呈嬗变,条派益酣畅B12。更历暨南园,秉文膺众望B13。感时唁郁闻,陈义特忼壮B14。偕侯浦江春,共欣衢路敞B15。角巾临复旦,衿侣揖尊长B16。开示演渊微,气神何倜傥B17。剧谈驰敏识,刊改缀精想。三卷足堪传,四瀛尤所仰。鹤鸣恡苟同,徽誉日增广B18。洞起狂飙,失据沦怅惘B19。爰经集会批,移就雕笼养B20。泚笔评儒法,迷途误斥响。紫朱腾物议,斑白焉安放B21。造化弄才人,必教罹世网B22。忍从朋辈讥,幸得亲知谅B23。清晏怀斯老,含酸叹跌荡B24。
[注释]
① 刘大杰先生,曾用的笔名有刘山、大杰、雪容女士、绿蕉、夏绿蕉、修士、湘君等,湖南岳阳人,1904年出生于岳阳县南新墙镇附近的一个乡村里。生下不满周岁父亲病逝,家境破败,母亲带他寄养在外祖母杨家。先生幼时由母亲教他认字,又指点他阅读《唐诗三百首》、《儿女英雄传》等书籍。十二岁上母亲去世,他就在外祖母家当放牛娃,同长工一道耕地。
② 当时外祖母家村上办了个私塾,请一位先生来教家族内的孩子。刘先生的表弟就在那里上学,他却未能入学,因为渴望学习,时常偷偷地跑来听先生给学生们上课。一天,塾师出了个题目考考他表弟,表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他在旁边居然能回答出来,这使私塾先生大为赞赏,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在外祖母的支持下,刘先生进了私塾。
③ 刘先生寄住杨家,外祖母待他很好,但几位舅母都不喜欢他。十四岁时,他逃进岳阳县城,到一家贫民工厂学制毛巾、阳伞,并在夜校补习算术和国文。1919年,他考取武昌旅鄂中学,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一边上课,一边替学校干些养猪、清扫等杂活。此期间先生学习上进步甚快,入学时他是班里倒数第二名,毕业时竟取得全班第一名的优秀成绩。颜原,指颜回、原宪,孔子的侧近弟子,俱以景况贫窭著称。游夏,指子游、子夏,皆为孔门子弟中学习优秀者。
④ 1922年,先生考入武昌高师中文系,这所学校后来改称“武汉大学”。此际多有名师执教,其中之一就是系主任黄侃。黄侃先生讲“音韵学”、“说文解字”、“文心雕龙”,他对刘先生的聪明好学十分赏识。另一位是主讲“中国文学史”的胡小石先生,他是最早用进化论来探涉中国文学史的学者,这对刘先生日后的研究无疑起过导引的作用。
⑤ 于武大众多老师中间,给刘先生影响最大的乃是郁达夫。1923年郁达夫与杨振声、江绍原同来武昌,在武大主讲“文学概论”和“小说创作”。当时他已是一位誉满天下的作家,讲课不仅有自身的创作体验,兼能涉及一些国外的文艺思潮,让人耳目一新。根据刘先生的自述,他之走上文学道路,主要得力于郁达夫的启导和帮助,他曾引李义山“平生风义兼师友”这句诗,来形容自己与郁达夫之间深切的关系。
⑥ 刘先生在武大读书期间,尝与胡云翼等学友创办艺林社,得到郁达夫和杨振声的支持。该社编辑的《长湖堤畔》一书,1925年由武昌时中书局出版,其中收入先生《病猫》等三篇小说。而先生自己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黄鹤楼头》,作为艺林社丛书之一,同年亦由时中书局出版。
⑦ 1925年冬,武大中文系旧派反对郁达夫,导致后者愤而辞职。刘先生同情郁达夫,要求郁带他一起离开学校。这年年底,他随郁达夫来到上海,加入创造社,并认识了郭沫若、田汉和成仿吾。
⑧ 经郁达夫的鼓励,先生于1926年赴日留学,先在东京一个补习学校学习日语,后又到广岛。1927年他听从郁达夫的嘱咐,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在英德文学专家小铃寅二的指导下攻习欧洲文学。
⑨ 1930年先生学成回国,受上海大东书局之聘编辑《现代学生》杂志,负责外国文学和翻译作品的审稿工作。
⑩ 先生于留日期间及回国后的数年内,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和域外文学的译介。他才思敏捷,持续笔耕不辍,以故收获甚丰。本阶段内他由北新、商务、中华、启智、东南等书局出版的成果,文学创作方面有小说集《渺茫的西南风》,小说集《支那女儿》,小说集《昨日之花》,小说集《她病了》,小说散文话剧合集《盲诗人》,话剧集《白蔷薇》,话剧《死的胜利》和自传体小说《三儿苦学记》。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文艺论著,有列夫·托尔斯泰的《高加索囚徒》、《迷途》,屠格涅夫的《两朋友》,显克维支的《苦恋》,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与张梦麟合译),格罗夫的《狂人与死女》,柏涅特夫人的《孩子的心》,菊池宽的《恋爱病患者》,厨川白村的《走向十字街头》和外国短篇小说集《碧色的国》。属介绍和研讨外国文学的著述,有《德国文学概论》、《东西文学评论》、《寒鸦集》等。关涉中国古典文学的读物,有《山水小品集编》、《明人小品集编》。他还喜好运用传统形式吟写诗词,至1934年有《春波楼诗词》一册的刊行。
B11 1931年初,先生曾短期执教于复旦大学。同年八月,他应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之聘,任该校文学院教授。1933年回上海,在大夏大学等校兼课。1935年7月,先生接受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的聘请,到成都任川大教授和中文系主任,其研究工作之重心,也逐渐由外国文学转向中国古典文学。
B12 1937年夏,刘先生返沪探亲,值抗战爆发不能再去四川。兹后他困居上海八载,一家五口挤在巨鹿路租的一间客堂里,主要靠其夫人李辉群先生中学教书的收入维持最低的生活。这段时间内他绝少与人来往,拒绝有的学校邀其讲授日语的聘请,专心撰写他所规划的几部论著。一部是《魏晋思想论》,二十余万字;另一部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下两卷共八十余万字。这两部著作,前者对我国古代一宗特定人文现象进行综合考察,深刻揭示出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和精神结构;后者用西方的进化论和社会学来探寻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更是体现刘先生学术研究特长的一代名著。两书随后均由中华书局出版。还有一部《欧洲文学史》,写了二十余万字未能继续完成。另一本汇编不同类型文章的《秋雁集》,1942年由上海一流书店出版。圠坱,弥漫之状。
B13 抗战胜利,刘先生任上海临时大学文法科主任。1946年5月,临大并入暨南大学,又任暨南文学院院长和中文系主任。是时同在暨大中文系任教的,有郑振铎、程俊英、谢循初、孙逢珍等。先生经划院系事务,调谐同仁关系,共为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做出贡献。
B14 1946年7月,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枪杀,暨大教师在常德路一所中学里开追悼会,会上刘先生忼壮陈词,抗议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这一年的秋天,从南洋传来郁达夫遭日寇杀害的消息,刘先生闻讯当即写成七律《哭郁达夫》、五律《吊郁达夫》各一首遥致哀挽。这两首诗情真意挚,格老味长,堪称先生旧体诗词作品中的绝唱。
B15 刘先生于解放前夕热情参加进步学生组织的民主演讲活动,保护过一些被国民党特务注意的青年,为人民做了有益的工作。上海解放不久,市军管会于1949年7月接管暨南大学,任命刘先生为校务委员。
B16 1949年9月,暨大一部分并入复旦,先生亦随之奉调,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文学教研组组长,而后又做过多年中文系代理主任。缘其声名卓著,待人亲和,故备受同学们的尊敬。
B17 先生在复旦数度主讲“中国文学史”,参与高教部全国普通高校中文系该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还开设“唐代诗歌”和“红楼梦”的专题讲座,主编过“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材。他才识俱茂,风度倜傥,讲课广征博引,阐发精微,辩才无碍,语言风趣,饶有理论深度和启发性,每能让听课同学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B18 解放后刘先生社会工作较多,曾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常委、上海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收获》、《文学评论》、《上海文学》等杂志编委,并于1957年作过肛肠癌切除手术。但他依然坚持研究撰述,自解放迄止“文革”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古代的大诗人》(与王运熙先生合撰,少年儿童出版社)、《〈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译著有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一个无可救药的人》(泥土社)。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此际经两次重大修改皆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刊为三卷本行世,大体上完成了从进化论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其主旨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功能,重视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对文学所起的制约作用,努力揭橥文学演变过程中呈现的时代特征,通过顺沿时序厘析研讨文学作品的题材、体制、创作方法和语言风格,归纳清理出一条中国古代文学演进发展的基本线索。该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勾划线条清晰,兼顾创作流派,评述扼要得体,文笔华赡流畅,就像优美的散文给人以深挚的感受。其影响不但遍及海内,且亦远播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先生关注当时的一些争议问题,经常撰写独抒己见的文章在《文艺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学评论》等报刊上发表。如《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在国内最先针对把整个中国文学史归结为“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公式提出质疑,旋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又如考论《胡笳十八拍》的两篇论文,专就郭沫若先生断定《胡笳十八拍》为蔡琰所作坦陈不同看法,成为争论双方中一派观点的主要代表。而刊于《文学评论》1959年第二期上的《关于〈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批评》一篇,则是他对此前有关方面高调批判《中国文学发展史》所作的实事求是的回应。1965年5月20日,他与周谷城先生同在上海西郊宾馆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长谈达数小时。
B19 1966年“文革”内乱狂飙遽起,学校教学完全停顿,刘先生本人亦受到某些冲击,使他精神上一度陷入怅惘。
B20 1968年秋冬,驻复旦工宣队传达高端指示,对周谷城、苏步青、谈家桢、刘大杰四教授落实政策。第经多次大会批判和四位教授的相互批判,宣布予以解脱,实施“一批二用”和“一批二养”。
B21 “文化革命”后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批儒评法”运动,“四人帮”策划的“阴谋文艺”和“影射史学”亦因之愈加嚣张。当时刘先生正处在对此无法置身事外的地位上,唯有以“紧跟形势”和“不断进步”来报答知遇。他对《中国文学发展史》所作的最后一遍修改,力图将“儒法斗争”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用是否“尊法反儒”来充当评价作家作品的标准。这实际上是抛开了原书的结构另起炉灶,进而削足适履、淆乱紫朱,后因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物议腾起,让刘先生于晚年感到莫大的痛苦和遗憾。
B22 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知识分子,刘先生有他的缺失和弱点,但在那个“四害”横行的年代,对于许多著名学者而言,无论受到打击迫害抑或被裹胁利用,都是意味着一场深重的灾难。刘先生用“批儒评法”的观点,把自己一部早负盛誉的著作改得面目全非,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正是“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摧残学术文化事业所造成的悲剧。
B23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先生含泪写成七绝五首寄托沉痛悼念。同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受到许多朋友的严肃批评;而一些了解刘先生处境和为人的亲知,都对他的这段特殊经遇予以体谅。其时上海学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复旦中文系朱东润是一块石头,刘大杰只是一块泥土。朱东润先生听到上述议论立刻表示:“不能这样讲,应该说两块都是石头。虽然现在刘先生身上沾了一些油污,但放到清水里去洗一洗,他依旧是一块石头。”远在北京的茅盾谈到刘大杰先生,亦断言他原来的那部《中国文学发展史》“还可以用五十年”。
B24 1977年夏,刘先生经检查确诊患有横结肠癌,后病症转移肝部,同年11月26日中午12时45分逝世于上海华山医院,享年七十三岁。在此后数十年内,先生的遗著如《中国文学发展史》、《魏晋思想论》、《〈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等多种,均被海内外出版机构重付椠刻。特别是1962年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三卷本,先后经上海古籍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台北华正书局、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多次新版刊行;此书最初由上海中华书局推出之两卷本,亦由天津百花出版社重印。先生解放后撰写的十余篇重要论文,1987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汇成《刘大杰古典文学论文选集》一书予以出版。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新书架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第一辑),周振鹤主编,该书是大陆学者首次对明清之际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汉文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丛刊广泛收录自16世纪80年代罗明坚、利玛窦等人来华至19世纪初新教传入一百二十多年间,传教士译述编纂的各类汉文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了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对中外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等多学科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丛刊》系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全国古籍出版资助项目,第一辑全六册,共收录相关文献30种,整理者来自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重要学术机构,均为相关领域研究专家。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精装国际32开,全六册,定价5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