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理性:在思辨中突围

2014-09-18 02:32范维胜
美文 2014年16期
关键词:作文题理性命题

范维胜

2014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语文高考的作文试题却留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诸多的反思。诚如许多语文教育专家所言,今年高考的作文题在直面生活,唤醒热情,传递正能量上较以前更见功力,在引发考生多维度思考,对立比照,深度思辨上较以前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我总认为,我们的作文命题在引领学生的理性思维上,还是略显不足。下面不揣浅陋,对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作一肤浅的分析。

一、在真幻中思辨——“真”乃真实的生活,“幻”乃虚构的世界。我们的考生就是在这亦真亦幻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且思且行,且辨且写。

真实生活冲击最强的莫过于广东省“黑白胶片与数码世界”的比较,其二就是新课标Ⅱ卷的“给动物园的动物喂食物”,其三就是江西省的“学习与探究”。广东省的这道作文题时代感和现实感很强,而且能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黑白胶片与数码相比,能留给人们更多的记忆和美好的东西。例如,在物质极其贫瘠时代,逢年过节,我们拿着肉票、糖票、油票、布票、粮票、烟票买回来的那点东西着实让人眷恋珍惜,有着分享不尽的快乐。可是在物质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对手里花样百出的零食、玩具、衣服变得更加不在乎、不珍惜。如果我们让现在的孩子听一听老照片里的故事,故事背后珍藏着的岁月,岁月里的悲欢哀乐,那可能是一种永远难以割舍的情结。那个时代的我们是一年才穿一件新衣裳,如果我们的高考作文能让今天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个便捷的影像时代背后看见一种历史,不失为一种进步的选择。但是,这一题目命题倾向可能在于引发学生对高科技与现实生活的思考,考生可写科技的发展使人获得更好的生活与幸福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多样,科技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削减了命题价值判断的引导。新课标Ⅱ卷作文材料是2014年出现频率最高的新闻材料,从这个角度讲,这则材料可谓紧贴时事,其新颖性值得肯定。从作文立意的角度看,游客喂养动物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违反了动物园的规则,所以,这道题目背后隐含了一个规则的问题。考生可以写“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二,这则材料是不是也反映了一个教育问题,考生可以由此引申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过多地给予孩子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一味的给孩子喂食物,就会让孩子失去生存的能力,考生可以写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其三,还可以写社会中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其实是要尊重动物的规律特点,爱心也要讲究方式等等。想清楚就能写清楚。江西卷高考作文“课内外学习探究”,尽管摆出三种观点——有些人在学习中认为探究是一种乐趣,有些人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还有一些人认为探究流于形式,但是几乎没有思辨的因子,学生可能也是望而生厌的题目,因为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流于形式的探究太多太多。

虚构的世界同样出现在高考作文的世界。最大的虚构属于天津作文题“智慧芯片”。这一命题可探讨的问题很多,如探讨书本知识与实际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的联系,知识储存与情感体验的关系,知识的获取与学习过程的体验关系,知识共享与个性缺失的矛盾,文化的民族化与全球化共融,反思科技发展的利弊等。但它又落入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窠臼,尽管我们可以说这一命题可以考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表达力,但是如果对科技发展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精神意义缺失,写出的文章就会非常拙劣。辽宁的“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的慨叹同样是另一种意义的虚构。材料的实质可能是穗子赞美现代科技带给当代生活的丰富色彩及便利,孙子辈应该感到幸福和感恩。爷爷的感慨的是现代科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让人格外怀想曾经的往昔、古代,怀念那一尘不染的空气、月华、星光和篝火……说到底还是科技的发展和坏境的关系,非得给考生设置这么一个障碍不可?大纲卷和湖南卷都虚构的是一个好人的故事。一是直指爱心,老王生病,医院全心全意的治疗,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老王痊愈后感同身受,能更好的照顾病人。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思辨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观点:“是爱,但不是这么爱,即为了什么缘故和目的去爱,这种爱临死时看到我的敌人时,仍然爱他的那种感觉,那才是心由的感受。”那就是境界高卓。否则这一题目太平平。一是直指理想,“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的村支书干了八年,其实也就是一种理想的坚持。审题上设置难度,是不是有违考纲呢?

学生最不熟悉的虚构可能就是安徽省的作文题“演员、编剧、导演”的改剧本之争,学生对这一生活不熟悉,艺术素养又不高,能思辨出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主张与观点,每个人的思维和观点都会受到自己的地位、利益、身份的局限,考虑问题都会受制于自己的立场与经验,那就是上乘之文,如果再能进一步思考,做事决策要全面思考,不能只考虑某一方面,做事不能固执己见、要善纳善言,吸收采纳好的意见的观点就更胜一筹。只是学生可能就事论事,在“改”与不“改”之间游离。命题成了万精油。

二、在思辨中行走——思考有凭借,辨析有启迪。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追求的是让学生在思辨中行走,在思辨中认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复杂了,而我们学生的思维有时确是单一化了,那就是把简单的事变得复杂化。

北京卷作文题用意在于引发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思考。老北京的规矩从“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是恪守孝道;“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是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能自私,要学会分享;“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体现的是个人的修养等等,时间的流逝,老规矩或许会被淡忘,可是老规矩中体现出来的勤劳、孝道、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别人的尊重却没有被冲淡,对人的成长和教育来说还是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老规矩的思考,考生可以表达对传统与创新问题的辩证思考,思考老规矩还有何意义。考生可谈对老规矩的看法,对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的看法,正向立意,批判立意、辩证立意均可。这样可以让考生在感受时代脉搏的同时,去更好的直面生活,直接或者间接体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思辨着,写作着,可能就有高分。

上海卷作文思辨性更强。这道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源自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自由意志三点式》中的一段文字,他这样写道:“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当它想要穿越沙漠时,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由于它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不自由,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其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这则材料用极其隐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人是自由的,我们的思想行为活动,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与约束。但自由又是有限制的。人又是不自由的,因为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自由,都是受制约的自由。但是,上海这个作文题不大好写。要让考生写要求、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在必须做某事的规定要求下,在必须要实现目标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择道路与方式,在不自由中找到自由,在自由中要考虑必须完成的任务。这道作文题立意空间逼仄,是自由与不自由,选择与被迫的辩证问题。

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的命意是“不朽”。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这是一则典型的辩证思维型材料。其一是青春与非青春的辩证。青春到底是不是永恒的?青春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二是在青春的领域辩证地思考虚假与真诚,从虚假与真诚的维度探索青春的本质。其三是朽与不朽辩证思考。何为“朽”?何为“不朽”?哪些是“朽”的?哪些是可以“不朽”的?以此来定位青春的态度抑或生命的价值追求,那么就是思辨性极强的作文。

这些思辨性极强的作文命题好像故意将学生的思维世界逼向多元或者说思辨,但是其真实的效果是学生思考问题理性还是不强,思维反而变得单一化。

三、在思辨中突围——思辨中的世界怎样变得更为理想,更为浪漫,那就只有另辟蹊径,只有进行创新创造。许多作文命题在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上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

2014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山羊过独木桥”就是一个尝试性的创造。按照竞技规则,两人撞到一起,必须有一个人掉下去,可是偏偏有两个孩子抱在一起转身通过。在残酷的竞争世界中找到了一种双赢,获得了人性最温暖,这是最积极的一条出路,这也是最理性的选择。山东卷的作文同样如此。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这其实是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问题,是心灵共振问题。它可以是不同的人看同一幅图画(世界),对图画(世界)有不同理解,又可以有不同的关注,那就是“窗”可以是本意,也可以是比喻义,如一本书,网络等。但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的错误理解,昭示我们多年作文命题引导学生思维入彀的一个痼疾,比如把图画看成心灵世界,比如描写图画非现实,而是愿景或者梦想。或穿越式:现在穿越回去看古代;或多窗式:非不同窗,乃景同人不同;或游离式:在写过不同心态看法不同之后,游离开来,大写特写“乐观”地对待世界等等。鲁迅有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看见的都是他主观的世界。那么,我们看到什么,强调的是胸怀、眼光、见识和文化底蕴。这就是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这个人的见识眼光,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取决于这个民族胸怀和气度。

湖北省的作文材料虽然也是虚构的一则具有生活真实的材料,但是理性很强。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这个命题告诉我们,有些风景,如果你不站在高处,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力;有些路,如果你不去启程,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多么的美丽。而这一切只有你自己知道。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游荡,幸福是向山顶攀登途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自然就是美的,生活就是美的,生命就是美的,自然而然就是幸福的。这是至极的理性思考。

浙江卷也是如此。“门与路”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来时的路,永远与门相连”,由此观之路,它让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而门,让我们不忘昨日的来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我们要奔跑、要奋斗、要发展,同时也要停歇、要休整,要回归。这既是一种情绪的释放的命题,又是一个理性思考的命题。理性的学生就会将“门”与“路”联系起来,他就会明白上了大学,也会有许多未知、缤纷抑或辛苦;门,只是我们一个前行的栖息站,有门的路,永远不累;门,它代表一种契机与转机,也代表一种挑战,门是可以推开,可以进入的,但是,门背后的世界永远是未知的。

四、让理性站起来——这是我们高考作文命题追求的圭臬,也是我们考生写作的一个永远的追求。

读了四川卷的作文命题:“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以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许多网友就会调侃,霍金怎么办?史铁生怎么办?张海迪怎么办?除了揶揄的成分,我们看到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单向思维,人站起来是重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为需要考虑社会的复杂性。所以我们的命题还是让理性站起来!

巢宗祺先生曾说:“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理性的思维或分析就是有品位、有情趣,视野开阔,情感健康,观念进步。如果像福建的命题“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就是让考生二选一,或者写悲观,写乐观,思维逼仄。而重庆的命题材料过长,理解生涩,考生写作时可能难以入题。

法国教育部颁发的教育大纲上明确地指出了自己的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何谓批判性思维?我们会感到非常陌生。由法国的教育大纲我想到了2014年法国的高中会考。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相当于我们的高考)就有这样的作文试题:“艺术品是否提升我们的洞察力?”“追求幸福快乐,是否什么都可以做?”“是否拥有了选择就是自由?”“我们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幸福吗?”“艺术家是否其作品的主人?”“为什么人们追寻自我认知?”等等,题目明了,没有审题的障碍,考查的是学生理性的分析,智慧的思考。用我们现行的高考命题眼光来看它,这些“另类”的题目似乎实在不能算是高考作文题,但它又实实在在存在于当今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中。这些作文命题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往往是没有定论的,需要学生在搜集整理、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要的是言之有理,要的是理性的认识,触及的是学生的自我精神世界,检测的是考生思想素质。没有理性分析,没有思想认识,便写不出高考作文。这值得我们的命题者借鉴。

猜你喜欢
作文题理性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下一站命题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