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关系丧失患者咬合重建修复前后脑血流速的变化研究

2014-09-17 13:00:37李亮刘玉梅靖冬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4期

李亮 刘玉梅 靖冬梅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正常关系丧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前后脑血流速的变化,从而证明恢复关系的重要性,为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选择30名同意配合实验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恢复咬合功能1个月的时间段前后患者脑血流速的变化,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显示咬合重建修复功能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峰流速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咬合功能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牙齿缺失与恢复可提高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及血管供血量,提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应近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关系丧失;咬合重建;血流速;脑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8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4-0149-0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流行病学显示在65~74岁老年人部分牙列缺失的占88.4%,全口牙列缺失占6.8%[1]。而我国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平均患病率为每年2210人/10万[2]。这两大老年高发病率的疾病之间有无联系应引起重视。已有学者[3]研究认为口腔功能受脑功能控制,又可对脑功能产生影响。牙列缺损后关系丧失对脑功能的影响已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3]。正常关系丧失是口腔临床的常见病,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为常见。而正常关系丧失患者在义齿修复后脑血流速有无变化尚无明确报道,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正常关系丧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然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恢复咬合功能1个月的时间段前后脑患者血流速的变化,从而证实口腔功能与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以及恢复关系的重要性,探讨这些改变的生理和临床意义,为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2013年间因全部或部分牙列缺失导致关系丧失而来我科进行咬合修复重建治疗的老年患者中选择30名同意配合实验者,年龄50~70岁,平均(67.5±7.1)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经问诊及以1年内体检结果为依据排除心、脑、肾等疾患,全身状况良好,无系统性疾病。②无磨牙症。③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④无口腔黏膜病史,口内唾液量分泌无明显异常,无口干史,无明显牙周炎症。⑤余留牙稳定,无牙周病史,同意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并能够配合实验者。

1.2实验仪器和设备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其功率为2 W。探测的部位为颞窗,探测项目为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峰流速(Vd)和平均峰流速(Vm),其流速单位为厘米/秒(cm/s)。

1.3实验方法步骤

①实验室室温适宜、光线暗、安静、无辐射无磁场。对受试者在实验前进行宣教,使受试者能在实验时全身放松大脑处于空闲状态。②实验开始时体位平躺,闭眼,安静0.5 h后行大脑中动脉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检查,经颞窗测量大脑中动脉(MCA),测定MC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③首先在修复前记录每个受试者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义齿修复治疗全部由同一名医师完成,在进行牙体预备形成导平面时临床应用一种牙体预备就位道方向控制与检测装置[4,5],来提高基牙之间共同就位道的准确率,提高口腔咬合重建修复质量,使患者修复后咀嚼运动功能得到最佳的恢复。④咬合重建修复后1个月后,每个受试者已能够正确使用义齿行使咬合功能并能确定自己的最大自主收缩水平(MCV),能在牙尖交错位(ICP)紧咬持续30 s。按同样实验条件记录每个受试者左、右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峰流速(Vd)和平均峰流速(Vm)。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位受试者的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结果可知,老年患者咬合重建修复前、后的收缩期峰流速值(Vs)、舒张期峰流速(Vd)和平均峰流速值(Vm)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重建修复后的收缩期峰流速值、舒张期峰流速和平均峰流速高于修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恢复咀嚼功能之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明显增加。

3 讨论

3.1 正常关系丧失患者重建修复对咀嚼功能的影响

老年人牙齿缺失使其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多以软食、流食为主,食物阻力减小,预期肌肉额外活动AMA和外周诱导的肌肉额外活动相应变小。咀嚼肌活动的减小,使牙齿缺失患者的咀嚼功能减退[6]。正常关系丧失患者由于磨牙乃至前磨牙的缺失,咀嚼运动的Ⅱ类生物力学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总之,正常关系丧失患者丧失了较多咀嚼功能,其咀嚼效能只有正常牙列者的1/4~1/3。

3.2针对关系丧失患者咬合重建修复的临床方案

牙列缺损和全部或部分牙列缺失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咬合重建是修复牙列缺损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大多采用活动式修复体或固定式修复体进行咬合重建,老年患者因缺牙数多、年龄和全身因素导致牙槽嵴和基牙条件差或经济条件不能接受固定义齿修复,多采用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设计方式进行咬合重建。但由于老年人缺损牙列的情况较为复杂,比较常见的病因如牙周萎缩导致的临床牙冠伸长,余留牙的倾倒,上下基牙牙多间隙交叉缺失等,使各基牙分散,义齿就位道很难取得一致,导致义齿在就位时出现就位困难或就位后不密合,严重影响修复质量。修复质量差会影响咬合功能的恢复甚至达不到修复后恢复咀嚼的效果,因此质量稳定的临床修复治疗也是保证整个研究过程能够获得准确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3.3正常关系丧失患者重建修复前后脑血流的变化

牙齿缺失导致的关系丧失患者咀嚼运动时,大脑中动脉供应给脑部血流与完整牙列正常人相比呈减少趋势,但义齿修复后咀嚼时,脑血流量比修复前明显增加[7,8];Abnet CC[9]等对29584例健康的中国人5~15年追踪调查发现,缺牙数大于同年龄组缺牙均数者脑卒中危险度增加12%,且吸烟对结果无影响。韩国学者研究也表明全部或部分牙列缺失导致关系丧失也就是牙齿缺失已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中风的危险因素[10]。因此咀嚼能力改变致使脑血流量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或许是牙齿缺失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又一解释。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建修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指标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峰流速及平均峰血液流速均有所增加,表明脑部供血量有所增加,从而证实咀嚼功能与脑功能活动关系密切。

3.4实验因素的选择及对结果的影响

大脑中动脉是供应大脑咀嚼功能区血液的动脉,大脑半球血液的80%来自此动脉。本研究选择以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峰流速及平均峰血液流速值为检测结果更为可靠。实验所选的受试对象均要求无心脑血管疾病,排除了心脑血管疾病对大脑中动脉脑血流的影响。实验对象为60~70岁老年患者,进行脑血流值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排除个体差异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可靠性。

平均峰流速是所检血管内的一个完整心动周期的平均最高血流速,其对血流量指标代表性较可靠。实验组在咬合重建修复后1个月后,每个受试者已能够正确使用义齿行使咬合功能后探测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峰流速和平均峰流速,测量结果表明脑血管充盈度高,血流量增多。选择1个月的时间进行检测是为了避免恢复咬合后血流速会发生一过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否能够稳定是需要长时间的检验。本实验将对于3个月和1年以后血流速的变化数据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3.5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的考虑

脑血管的超声检查法是一种无创检查,可提供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颅内血管血液动力学的特点。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即利用低频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探测颅内及颅底血管血液动力学状态及血流生理学参数。本研究应用该技术进行修复后咀嚼运动前后脑血管血液流速的改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咀嚼运动对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该项技术具有无创性,操作简便,可以反复检查或动态观察颅内血管动力学的改变。

3.6正常关系丧失对脑功能的影响

老年牙齿缺失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老年痴呆,记忆丧失等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长时间牙齿缺失未修复导致咀嚼功能降低,从而影响了脑血管的供血。Sasaguri等[11]利用fMRI研究发现咀嚼能够明显增加老年受试者在图片记忆编码时海马区的活动,并且促进了记忆的精确性。本文作者等[12]对关系丧失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针对口腔功能与脑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总之,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对正常关系丧失患者重建修复前后脑血流变化取得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初步认为正常关系丧失患者修复重建恢复口腔的咀嚼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脑部供血量,对老年人脑血流量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牙列缺损或缺失应积极行义齿修复治疗,脑功能研究是揭示人类认知和行为控制的最重要的方面,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探索,需要近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63-505.

[2] 王新德. 我国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研究概况[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1999,1(1):8-9.

[3] 刘洪臣. 口腔功能与脑功能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2,3(4): 137-139.

[4] 李亮,马晟利,姜辉,李慧. 老年人可摘局部义齿基牙就位道方向控制与检测的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1,9(4):205-206.

[5] 李亮. 牙体预备就位道方向控制与检测装置[P]. 中国专利:201642372U,2010-11-24.

[6] 刘洪臣. 咀嚼运动前后脑血流变化的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3,4(2):69-70.

[7] 郭亚娟,刘洪臣,宁江海,等. 游离端缺牙对老年人脑血流的影响[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6,4(3):133-135.

[8] Yoko Hasegawa,Takahiro Ono,Joe Sakagami. Influence of voluntary control of masticatory side and rhythm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J]. Clin Oral Investig,2009,5(8):27.

[9] Abnet CC,Qiao YL,Dawsey SM,et al. Tooth los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total death and death from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heart disease,and strok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based cohort[J]. Int J Epidemiol,2005, 34(2):475-476.

[10] Choe H,Kim YH,et al. Tooth loss,hypertension and risk for stroke in a Korean population[J]. Atherosclerosis,2009,203(2):550-556.

[11] Sasaguri K,Sato S,Hirano Y,et al. Involvement of chewing in memory processes in humans:an approach using fM RI[J].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4,1270:111-116.

[12] 李亮,姜辉,李兵.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咬合重建修复临床分析[J]. 医药前沿,2011,1(13):62-63.

(收稿日期:201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