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荣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3月19日,第五届中国电影年度最差影片奖——“金扫帚奖”揭晓,但获奖者都没有出席颁奖典礼。演员景甜一听到“金扫帚”三个字,就立即挂断了电话;杜海涛因录制节目不能出席,但给主办方发来了获奖感言;影片《快乐到家》的导演傅华阳也特意发来一段获奖感言:“获得金扫帚奖确实振聋发聩,我开始发现我十年来失去初心,为名为利身不由己,这正好给了一个反思检讨的机会。”工作人员还透露,由于获奖演员的不支持,此项评选活动明年将无法办下去了。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⑥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梳理一下材料,对待“金扫帚奖”大致有如下两种态度:一是获奖演员不支持,没有出席颁奖典礼,导致此项评选活动明年将无法办下去了;二是振聋发聩,有演员发来获奖感言。由第一种态度可开掘出如下立意:①对于自身的不足和失败,要敢于正视、直面,而不应回避、逃避;②对待他人的批评,要虚心接受、冷静反思,而不应充耳不闻、讳莫如深。由第二种态度可开掘出如下立意:①淡泊名利,守住本心;②学会“三省吾身”,悔过自新。参考文题:①与其背对,不如面对;②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点赞”;③没有金酸梅,便难有奥斯卡;④是奖都是要拿的;⑤让“金扫帚”扫下去;⑥守住初心,做一名搏浪者;⑦你的高度,取决于面对错误的态度;⑧批评让心沉香;⑨策己身,赢新生;⑩在废墟上重生。
【佳作示例】
放飞纸飞机
于 艺
“卓越”联盟自主招生考试成绩公布了,分数线为121分,而我的得分为119.5分,其中数学40.5分,物理79分。我看着这排触目惊心的数字,犹如五雷轰顶。一遍遍地刷新页面,手指都点击麻了,那数字仍赖在电脑屏幕上嘲笑我。失败了,败得可惜。只有1.5分啊!我懊丧,我叹息,我愤慨,我堕落……
妈妈看出我很烦躁,柔声安慰我:“没关系,只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反思一下……”
“烦不烦啊!”我撂下一句话,背起书包夺门而出。
班级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自主招生的情况。其中有成功的佼佼者,那志得意满的神态极力渲染着他成功的光圈;也有事不关己,瞎凑热闹者。总之,吵得我心烦意乱。
同桌轻轻捅了捅我:“怎么了?没考好?”
尽管他的语气中满是关切,我还是扭过头,甩出一句“要你管”,塞住了他的嘴。
“其实失败也没什么,知道为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吗?就是因为有着反思总结的过程……”同桌神采飞扬,那挑起的眉毛像是在挑衅一般,嘲笑着我。
“你烦不烦?”我大吼一句,摔门而出。反思什么反思,我嘴里嘟囔着,坐在操场边。
“你在这儿啊?”同桌气喘吁吁地跑过来,额头上沁着汗珠,他捧着一沓纸,笑着对我说:“咱折飞机吧!调适一下心情!”
我哪有什么心情折飞机,只是随手揉了几下,胡乱一扔,飞机如断翅的鸟急急向下坠去。
同桌摇了摇头,折出了一只又稳又快的飞机,又挑衅地冲我挑挑眉毛。
我气不打一处来,好胜心骤增,于是开始认真折起来。一扔,谁料这只飞机在空中翻了一个跟头,又掉落到我身边。
“你这样可不行。”同桌拾起飞机,展开后指着折线对我说,“刚刚翻跟头是因为你这里折多了,看……”我盯着他的手,看着他灵巧地改变了机翼的长度,接着放飞,飞得又高又远,一直飞到操场的那头,我忍不住欢呼起来!
“这下知道反思的重要性了吧?”同桌眨巴着小眼睛,黑眸中透着狡黠。
“嘿……”我低下了头,“数学太差了,计算能力有待提高……”我抬起头,正迎上同桌黑亮的眸。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同桌,谢谢你!是你的纸飞机载着关切飞入我的心,教会了我失败后的反思!
[点评]本文采用“戏中戏”的构思技法,寓理于事,让“我”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领悟出“失败后最需要的不是懊丧、叹息、负气、烦躁,而是反思、自新”的深刻道理。“戏中戏”的构思技法机智地规避了空洞的说教,凸显出了记叙文的明理特点——以事昭理。
熔“金扫帚奖”,铸“金像奖”
魏 源
颁发“金扫帚奖”的目的在于让获奖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让他们感到难堪。获奖者因为面子问题一避再避,实在是缺乏勇气。
倘若将“金扫帚奖”换成“金像奖”或“小熊奖”,我想即使有再多的行程安排,他们也一定会抽出时间去参加,这便是他们对待荣与辱的不同态度。不仅是演员,普通大众也往往有这样的态度。对于荣耀的事情,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而对于那些有损脸面的事,他们便像只缩头乌龟一样,在自己的壳里寻找一片天地,对外界的评价充耳不闻。这其实是个极大的错误。有人曾说过,没有什么比昨日的成功更害人。人要是想前进,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摒弃过去,理性地看待荣辱。
面对非议需要勇气。人都是要面子的,但有些面子要得,有些面子要不得。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让中国有个好面子,这是要得的面子;仅因惧怕别人的批评而将自己藏起来,这样的面子不要也罢。享誉世界的哈佛大学曾出过这样的丑闻:期末试卷让学生带回家做,结果收上来发现大半都是雷同试卷。怎么办?是遮掩家丑还是公之于世?哈佛大学选择了后者。这体现的不仅是学校的严格管理,更是一种敢于面对耻辱的勇气。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份自曝家丑的勇气,哈佛大学才能屹立于世界名校之林而不倒。
光有勇气还不够,你还得有行动。只有傻瓜才会一次次地鼓起勇气去捧回“金扫帚奖”。你不仅要像傅华阳一样敢于说出“这正好给了一个反思检讨的机会”,还要拿出改正的实际行动。勇气决定了你敢不敢直面非议,而行动则决定了你能不能悔过自新。汉武帝年老时昏庸无道,甚至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后来幡然悔悟的他痛改前非,直面自己辉煌业绩上的这一污点。一座“思子宫”足以表现他内心的痛悟和后悔;一部《轮台罪己诏》足以表现他改错的诚意。古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这样,人就该用行动去修正自己的不完美。这同样也是对那些获奖演员的一个启示:与其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不如大方地承认,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事业的华丽转身。
只要以勇气为烈焰,以行动为燃料,我们就能将“金扫帚奖”的奖杯熔化,重铸起一座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金像奖”。
[点评]本文的最大特色是例子的生猛。哈佛大学和汉武帝两则例子,不仅用之者甚少,让人耳目一新,而且直击主旨,让人缘事及理。本文启示我们:议论文中的用例,只有嚼一截别人没有嚼过的甘蔗,才能让人满口生津;而嚼别人嚼过的甘蔗,只会让人大倒胃口。
败,也要败出仪式感
惠辞章
冷不丁一个“金扫帚奖”砸在头上,演员们难以接受也可以理解。把别人的失败弄得这么隆重是不是有点不太人道?可能会有点儿,但不可否认,这种有仪式感的失败才更能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万众瞩目下的败,才有仪式感。
失败,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种是在独自一人之时。
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失败,那么你的失败就会有很多见证者,你的失败仿佛成了一场颁奖典礼,众多的“嘉宾”一起为你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那这失败该多有仪式感啊!然而独自一人时则不然,只有自己给自己见证,哪来的什么仪式感?
有仪式感的败,才更有痛感。
为什么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奖那么有影响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观瞻者多,观瞻者多所以仪式感强,仪式感强所以震撼力大。这对于普通人的失败也是一样,没有人注意到的失败往往是不会有痛感的。因为你会觉得这没被“晒”的失误对你并没有多大的妨害,于是你继续我行我素,然后便继续失败。然而有见证者就截然不同了。盯着你失败的人越多,你就会越感到难堪;越感到难堪,给你的触痛才会越深。有痛感的失败才有其价值。
有了痛感的败,才会有改变。
孟子云:“人恒过,然后能改。”如果你犯了错误却仍不作改变,那就注定你要一直失败下去。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强调一个观念——人无完人。你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你得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变。
其实我觉得,自己一个人发现错误倒不如让别人帮着你一起发现错误,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让别人看着你出糗,你就会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下次在众人面前再挽回自己的面子。能激发起这种竭力挽回面子的念想,失败才能显现其实际价值。
对于“金扫帚奖”的评判,众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主办方在制造噱头来娱乐大众;但如果仔细分析它的“评选”过程,你就会发现,它的颁奖对象还是很合理的。关键是它以“颁奖”的形式,让中国电影业的不足暴露在聚光灯下,迫使我们的电影人去审视,去自省,去改正。
背不起十字架,就戴不起皇冠。为此,败,也要败出仪式感!
[点评]本文的最大特色是立论的独到:“仪式感→痛感→改变”。总论点独树一帜,分论点演绎仪式感促成改变的事理逻辑。让人既洞察举办方的良苦用心,信之;又深味对获奖者的深远意义,服之。
中国电影需要“金扫帚奖”
郑加权
“金扫帚奖”不受欢迎并不会让人惊奇,我想谁都不会乐呵呵地将这个“负面荣誉”抱回家。令人惊奇的是各位导演,一方面演员们对“金扫帚奖”“不支持”,另一方面却趋之若鹜地投身于烂片的创作中。即使“金扫帚奖”因为不受支持而停办,指不定哪天还会冒出个“金拖把奖”。一味的逃避没有任何意义,观众的心中自有一杆称,分辨得出哪部影片好看,哪部影片在圈钱。
因此,依我之见,想要不被“金扫帚奖”垂青,要想永远地远离“金扫帚奖”,首先要有敬畏之心。对于电影人来说,是对电影的敬畏,对观众的敬畏,乃至于对人们公认的美好价值的敬畏。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有着许多著名的作品,而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电影、观众的敬畏。为了最真实地还原历史,他连内裤都要从博物馆中复制。“81版”《红楼梦》之所以深入人心,也是因为导演、演员们对于艺术的敬畏。
除此之外,还要有对电影的热爱。而这正是时下中国电影人所缺少的。许多中国电影已经发展成了商业片中的商业片,这些影片唯一目的就是圈钱,为此它们大肆植入广告。为了吸引眼球,它们还不惜用庸俗甚至低俗的垃圾来充斥影片。这种由不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拍出的电影,又何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除了电影人要做到这些以外,观众也需要进行反思。近两年中国影坛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好的电影光叫好不叫座,而骂声一片的烂片反而不叫好而叫座。以冯小刚为例,他呕心沥血拍摄出的电影《一九四二》在中国遇冷,而为了挽回损失而拍摄的《私人订制》却在骂声一片中获得数亿元的票房。好的电影也需要市场,如果观众对庸俗甚至低俗的影片感兴趣,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导致烂片的泛滥,并让观众审美品位进一步降低,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
如今,第五届“金扫帚奖”已经落下帷幕,与前几届一样,依然无人到场领奖。但“金扫帚奖”大可不必因为没有艺人的支持而停办,因为“金扫帚奖”本身就是对电影人的一个鞭策与鼓励。连更为著名的美国“金酸梅奖”都是在举办近10年后才有人领奖的,所以“金扫帚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点评]本文的最大亮点是“眼光”的犀利,能透过烂片乱象,烛照出其背后深层次的精神缺失。作者从“电影人”和“观众”两个层面展开对“金扫帚奖”遇冷的思辨,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当代中国电影及观众最需要的三种精神——敬畏、热爱、反思。点点戳在痛处,振聋发聩,让人出汗。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