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供电企业配网自动化运行模式及优化方案研究

2014-09-17 10:07金晓磊
科技与创新 2014年14期
关键词:县级配网供电企业

金晓磊

摘 要:随着配网自动化建设的加快,县级供电企业配网自动化运营也日益普及,选择不同的运行管理模式将对配网运行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此,简要阐述了县级配电网的现状和结构组成,分析了配网自动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配网;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4-0104-02

中低压配电网作为整个配电网系统的末端环节,直接与用户连接,是用户与电源连接的桥梁,在整个配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中低压配电网通常由县级企业直接管理,由于末端用户分布十分广泛,管理起来比较烦琐、复杂,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国家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对低压配电网进行自动化改造和升级。低压配网自动化概念较广,既包括低压配电网的管理自动化,也包括运行自动化,而运行自动化又包含配电网中的变电站、馈电网络及管理、监控和优化等。

在重视低压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同时,对自动化运行管理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运行模式的选择和管理。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包含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运行过程中的维护与传统电网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对其运行模式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它智能、精确的优势。基于此,本文对县级供电企业配网自动化运行模式和优化方案进行研究。

1 县级供电企业配网自动化现状

所谓“配电自动化”是指电网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各种现代化设备,将整个配电网的运行、结构、设备和用户等各种信息进行有效集成,形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通过此系统实现对整个配电网的监控、调度等自动化操作。随着配电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个电力企业都将电网末端用户的管理提到了战略地位,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电力部门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日益增多的公变、专变被逐步列入到配电网监控和采集的范畴中,使得配网自动化日益丰富起来。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对末端供电系统的管理效率,各个电力部门不断对电网进行改造,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

目前,各县级供电部门对低压配电网建设支持力度都较大,期望也比较高。虽然上级供电部门将配网自动化作为先进企业的评价标准,但由于我国低压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还没有一致的评判标准,电力部门重视建设而轻视维护,这都给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2 配网自动化结构和组成

配电网络是指电力系统中二次变电站低压侧直接面向用户供电的网络,该网络中的电力设备主要包括架空线路、变电站、开闭所和变压器等。现阶段,国内县级供电企业的电压等级多数都为110 kV及以下,所以,目前将所有110 kV等级以下的电网都归入低压配电网络中。

配电网自动化是指整个配电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电子、通信、电脑和网络等技术,并与电网中的电力设备相结合,实现低压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自动监测、保护、控制和计量等,以提高整个低压配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可靠性和经济型。配网自动化系统通常由主站、子站、监控控制端和通信端等部分组成。其中,主站是整个配电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和应用程序;子站是主站的分支,主要由PC机构成,在系统中实现电网运行过程中数据的采集、监控、控制和数据的转发等;监控控制端则由各种终端控制构成,包括馈电线柱上开关、开闭所、变压器等多种电子设备终端,主要作用是实现对电网中各种配变、开闭所数据的控制;通信端的作用是实现整个配电网系统数据信息的传输,通常采用光纤、载波和GPRS等方式传输。

3 配网自动化运行模式

我国低压配网自动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引进、试点等多种自动化技术,经过约30年的发展,我国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日益成熟,特备是在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制作方面。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应用规模日益扩大,但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相关技术人才相对短缺;②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排除和决策流程方面比较烦琐、复杂;③对于配电网自动化的管理亟待加强。

综上所述,这些困难和问题与目前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息息相关。分析多年运行经验可知,选择不同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会对配电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

目前,配电网自动化运行管理模式包括以下两种。

3.1 调配一体化模式

所谓“调配一体化”是指在进行电网建设时,对运行系统和调度系统进行统一建模,同时集中在一套系统上投入使用。例如,很多低压配电网都采用EMS/DMS/SCADA一体化主站系统,使输电系统和调度系统合二为一,这就导致在运行过程中只能根据职责范围在工作面进行分割。

3.2 调配独立运行模式

该模式目前常用的是SCADA/DA/DMS一体化主站系统,在这套系统中,输电调度和配网两个系统是分别配置的,两种系统主要通过网关实现数据交换。

采取第一种运行模式,由于维护人员属于输电网调度的原来人员,对整个系统十分熟悉,因此在进行维护时比较容易。而采用第二种模式,对于调度人员来说,都具备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操作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对于配网维护人员来说,要重新熟悉新系统,会略显不足,可能还会面临系统瘫痪的尴尬处境。

对于县级电力部门来说,最佳的选择是第一种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节约资源、避免浪费,还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对于较大城市的配电网,如果选择第一种模式,会造成整个系统过于庞大、复杂,一旦出现故障,影响范围也较大,因此大城市可选择第二种配电模式。但在人员分配上要适当扩充,同时合理配合调度和配电网部门,尽量避免在配网部门安排新人。

4 配网自动化优化方案研究

4.1 加强设备运行的维护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涉及的用户范围广、人员多,配网线路不稳定,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数据信息的传输、无线与有限网络的联合传输、数据库的更新等,最终实现对整个电网运行数据的统计、汇总和分析。因此,对其进行高质量的维护是确保整个系统稳定工作的关键。

4.2 成立专门的维护职能机构

配网自动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到通信、自动化和一次设备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好这些方面的运行维护,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必须成立相关的班组,并配备专业人员。对县级低压配电网实施配电自动化,不仅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配网人员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个电网的运行情况,从而提高电力部门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4.3 做好县级低压配网自动化规划

要进行县级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必须首先对该地区的配电网结构、负荷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配电网自动化和网架结构建设。

4.4 逐步实现县级配网自动化

在进行配网自动化建设时,可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逐步实现配网自动化建设。对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基本资料,例如主接线图、地理图、统计报表和各种数学模型等,要进行完善保管。

4.5 改造与升级同步实施

由于县级配电网设计的用户分布范围广,在改造和升级配网时投资成本较高,因此在进行配网自动化建设时,必须根据用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地配网的具体情况制订规划,并分布实施,将配网的改造和升级同步进行,协调配合,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5 结束语

县级配网自动化是科技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其强大的系统功能,在选择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模式后,不仅能提高供电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能减少事故影响的范围,更体现了电力部门的服务质量,是提高电力部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解立新.县级供电企业配电自动化[J].农村电气化,2011(02).

[2]王兆太,高振江,郭忠伟,等.县级供电企业配网自动化系统设计[N].国家电网报,2008(06).

[3]黄兢诗.县级供电企业配网自动化的研究和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编辑:李珏〕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automation,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county power enterprises operate increasingly popular, choose a different mode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will have a differen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running. In this regar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y distribution network structures,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Key words: county; supply companies; distribution network; automation

猜你喜欢
县级配网供电企业
县级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的设计
县级区域雨量站观测设备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新时期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策略分析
配网自动化实用化模式建设及系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