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梦机”再现梦中人

2014-09-17 21:48王晓枫
奥秘 2014年9期
关键词:柯文梦境科学家

王晓枫

把梦投影在大屏幕上

用机器读取人类梦境内容,这听上去像是电影《盗梦空间》里的情节,但科学家们确实在努力“追梦”。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台机器,能在你睡觉的时候读出你的梦境,并将其投影在大屏幕上。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学家柯文是“读梦机”实验的主导研究者之一,他表示,“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方法能够进行极其准确的脸部信息神经重构,这不仅为人脸识别技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还令重构梦境、记忆和想象有望成真。”

这项新技术究竟是怎样“读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6名志愿者,向他们展示了300幅不同的人脸图像,并利用核磁共振扫描仪记录其大脑运动。通过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可以分析:当志愿者看到不同的面部特征时,例如金发碧眼或络腮胡等,他们的大脑神经作何反应。

研究人员将这些反应方式集合起来建立一个数据库,而后给志愿者看一组新的人脸图像,并观测他们的大脑反应。通过将记录下的大脑反应与数据库进行比对,研究人员得以重构志愿者第一次看到的人脸图像。

研究者们认为,“神经关联”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中,人类的思想和感觉仅仅是一种复合模式的化学反应。而部分神经学家认为,只要能够研制出足够敏感的仪器,就有可能读懂这种模式。

“读梦机”的研究团队认为,这项技术在未来能够被重建人类大脑中的记忆、想象和梦境。还可以被应用到生活中,例如,在犯罪案件调查中,调查人员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扫描帮助目击者重建对犯罪嫌疑人的记忆。

科学家发明“梦境捕手”

纽约大学科学家布库尔解释,利用“读梦机”提取人脑中的面部信息,是成功研究出先进读心术的第一步,“我们正在向重建梦境迈进,虽然像高清电影那样的梦境不可能很快成为现实,但我们已经找到改进方法,完整读取大脑活动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方法可能有助于人类理解梦境,但从人脑中提取信息却引发一些担忧。柯文向公众表示,这项技术不会强制提取信息,“这项技术只能读出大脑活跃部分的内容,而不能读出静态记忆,因此你必须让接受实验者去想象,让大脑动起来,我们才能读取信息。”但他也指出,也许在未来,技术的进步可能会有助于读出静态记忆,这将面临一个难题——如何精确掌握大脑的构造,因为我们对大脑的了解并不多。

柯文所言非虚,大脑的神经网络总长约16万公里,由被称为白质的神经纤维所组成,联结了心智的各个区块,我们的所思、所感、所知都来自于此。这也正是美国为何耗资逾30亿美元绘制大脑地图。人类研究大脑虽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直到今天仍未完全理解大脑构造。

无独有偶,要发明“读梦机”的并非只有柯文,《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堀川友慈的一篇文章,文中谈到了堀川友慈设计的一款电脑程序——“梦境捕手”,能够读取人类梦境,精确率达到60%,这与《盗梦空间》的剧情十分相似。

堀川友慈的实验方法与柯文从原理上类似,他们招募了3名20岁至39岁的男性志愿者,参与为期10天、每天3小时的读梦实验。

志愿者入睡后,研究人员先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志愿者睡眠时的大脑活动记录下来,6到7分钟后再唤醒他们,请他们描述梦境,这个过程重复200次。

研究人员把志愿者的描述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记录的脑图像对照,建立数据库,据此整理出3人睡梦中常见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分成20个类别,再与3人清醒状态下见到相似场景时的脑活动相比较,就得出每个类别的脑活动特征。通过这些特征,研究人员推测出志愿者在梦里看到什么,准确度达60%。

能读取的只是“睡前幻觉”?

对于这种研究梦境的方法,也有科学家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法研究的可能不是梦境,而是睡前幻觉。牛津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马克·斯托克斯表示,一台“读梦机”不可能解读所有人的梦。还有神经学专家称,在这一实验中,志愿者只进入浅层睡眠。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志愿者在实验中并未处于梦境状态,他们所谓的梦境其实只是幻境。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梦研究专家阿伦·霍步森也指出,从技术角度而言,受试者描述的这些影像根本不能称为“梦”,它们是“睡前幻觉”,与发生在睡眠阶段的梦在生理学上有本质区别。

猜你喜欢
柯文梦境科学家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假如我是科学家
梦境
寒冷的子宫
与科学家面对面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