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昆+张晓耿
重庆地标性建筑解放碑的前身,是抗战胜利后在“精神堡垒”旧址上修建的“抗战胜利纪功碑”,当时建于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市区中心,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座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中华民族和重庆人民为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唯一具有伟大历史纪念性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签订。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以锐不可挡之势横扫东南亚。
如此风声鹤唳中,为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和鼓舞斗志,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23天,国民政府在曾数度遭受日机轰炸而一片火海、断垣残壁的民族路、民权路和邹容路三条主干道交叉中心,矗起了一座碑形建筑,名为“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丰碑。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7丈,以象征“七七”抗战。底座为八角,分别写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8个大字。中部为圆柱形,以朝民族路方向为正面,题“精神堡垒”四字,其余三面分别写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利第一”字样。圆柱之上为五角形,正面绘上蓝底红边的大盾,内有“新生活运动”指南针会徽。其余四面分书“礼”“义”“廉”“耻”四字。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堡垒顶端有旗杆,顶端中央安置一口大瓷缸,内贮燃油、棉条,每遇重大集会,即倒入酒精点燃,焰火熊熊,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
抗战胜利后,1946年10月31日,在重庆市市长张笃伦的提议和主持下,在被炸毁的“精神堡垒”旧址上,“抗战胜利纪功碑”奠基开工,以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此碑由重庆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负责设计,天府营造厂承造,12月动工,次年8月竣工。1947年10月10日上午,举行了由市政当局、学生代表及各界民众共万余人参加的揭幕典礼。典礼由张笃伦主持并致词。当年《申报》曾称,这是“唯一具有伟大历史纪念性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耗资2.17亿元建造的纪功碑,全部用钢筋水泥建造,十分坚固,若投500磅重量炸弹于10米内,亦无法摧毁,16英寸射炮亦不能射穿碑壁,碑身至少可存百年之久。纪功碑为八面塔形建筑,分碑台、碑座、碑身及瞭望台。碑台直径20米,台高1.6米,台阶有花圃。碑台外饰浮雕,内有旋梯,可达顶端。
罕见浮雕照片补充记录纪功碑全貌
1947年《新重庆》第1卷第3期(60-62页)刊登了一篇由黎甯撰写的文章《抗战胜利纪功碑之建筑》,详细记述了纪功碑的情况。文章描述称,纪功碑“由三个部分组织而成”,即碑台、碑座和碑身,并特别指出:碑座“有石碑八面,系北碚出产之上等峡石”。可惜未言及八面石碑的镌刻。当时,石碑嵌于碑座外面,镌刻碑文有五: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明定重庆为陪都令》、1946年10月国民政府文官长吴鼎昌撰写的《抗战胜利纪功碑铭并序》、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辕兼代主任张群撰写的《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重庆市市长张笃伦文及一篇未署名文。
而迄今为止,大部分相关资料几乎都有纪功碑碑台、碑座、碑身及瞭望台的镌刻、油画、题赠之石碑等记载,却未曾谈及抗战胜利纪功碑的浮雕,留下疑问。
然而,笔者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25日的报纸《金声》第三版发现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重庆抗战胜利纪功碑全貌试作浮雕》,尽管图片不大,但较为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纪功碑全貌。此外,在《新重庆》1947年第1卷第3期第9页上,刊登了一组碑座浮雕,分别为“工人”“农人”“陆海军”和“空军”,前三者以两人为一组,后者则以三人为伍,其中“工人”和“农人”以工厂、农家为背景,各自手持劳动工具;而“陆海军”战士一人手握枪支,一人挥舞拳臂,身边不远处还有一挺大炮;“空军”战士三人则站立于战机旁,一位长官正在向两位战士交代任务,战士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投入战斗。4张浮雕画面并不复杂,却清晰地展示了重庆人民积极抗战的各种风貌。“抗战胜利纪功碑全貌试作浮雕”和这组碑座浮雕,适当补充了关于抗战胜利纪功碑的记载,也澄清了关于碑座的各种猜测。
抗战胜利纪功碑落成后,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1947年10月11日,重庆《大公报》以《万人争看纪功碑:群鸽飞出鞭炮声中剪彩,永垂不朽象征重庆建设》为题作了报道,《新重庆》则在1947年第1卷第4期(30-31页)进行了转载。而纪功碑早在动议之初,就引来人们诸多关注的目光。《征信新闻(重庆)》在前1年的第504期报道《陪都抗战纪功碑设计完成》时,《纪事报》1946年第17期就赞之以“人类历史纪功柱”“世界进化里程碑”。而当时,还有不少名人赋诗以志,如黄墨涵、戴亮吉等。今选录一首,以窥当年之盛景——
陪都抗战胜利纪功碑落成纪庆
辜达岸
丰碑铁券表凌烟,
八载艰贞信有传。
罴虎屯营严上谷,
狼狐扫穴制中权。
当冲影正原符直,
踞奥瓴高势益坚。
并峙涂山遗旷典,
江城奕奕跃诗篇。
(本文作者王志昆系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张晓耿系重庆市南岸区图书馆馆长。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