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明珠+何力
“三线建设”带动西南小县城
在位于重庆市永川区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里,有几栋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老建筑。其中一栋斑驳的红砖墙面上,赫然挂着一面标牌,上面写着“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芯片诞生地”。在1970年我国发射上天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就有出自这栋楼里研究所开发的集成电路,而这一研究所就是当年国内外知名的集成电路专业研究所——1424研究所。如此“高精尖”的研究所,为什么会在永川呢?它又与如今永川发展迅猛的电子科技产业有何联系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三线建设”。
50年前,中央作出了建设“大三线”的决策,作为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在重庆的重要布点地区,永川这个偏远落后的小县城开始焕发生机。1964年9月,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成立后,与五机部组织的西南地区勘察选厂工作队一道,深入到重庆周边荒僻山区选厂定点。他们在走遍重庆地区的山山水水后,编制出了《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按照规划,重庆液压件厂(原永红机械厂)、重庆红江机械厂(原四川油泵油嘴调整速器厂)、重庆跃进机械厂(原重庆船用柴油机配件厂),127、128、164三个电子研究所及387、235库等单位相继迁至永川,为永川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房产为例,20世纪70年代,永川城区新建房产110余万平方米,其中全民单位自建自管的房产为96余万平方米,占87.4%,且多为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房屋就是迁入永川的三线建设单位所修建。
彭德怀亲自视察关怀
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地区兵器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了中央的关怀和支持,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曾先后视察重庆地区的兵器工业建设。作为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彭德怀更亲自来到永川的三线厂矿进行视察。原重庆市建委副主任易元钊对此印象深刻。他当时任永川县花果山煤铁厂、工农公社(厂社结合)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彭德怀1966年9月来永川花果山考察时,3天都是由他接待的。
据易元钊回忆,彭德怀此行只带了一名秘书和一名司机,要求接待一切从简。他得知当时中共永川地委正在搞“劳动轮换制”和李井泉(时任西南三线建设办主任)的“五本折子戏”(即:1.厂社结合;2.亦工亦农,工人轮换回社当农民,农民进厂当工人;3.家属上山开荒,不在家里吃闲饭;4.厂社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5.干部劳动实行定工资、定岗位、定时间,顶替一名工人独立操作的“三定一顶”劳动制度——编者注)试点,便想到基层实地了解生产情况和工人生活。
视察的第一天,彭德怀先在会议室里听取了当地关于亦工亦农的情况汇报,由易元钊向彭德怀详细汇报了干部顶班要完成与工人同样的定额。彭听完汇报后评价说:“劳动轮换制是少奇同志提出来的。亦工亦农是对轮换制的试点,亦工亦农厂社结合的办法很好,共产主义是天堂,厂社结合是桥梁。”
随后进行工厂实地考察。在职工食堂,彭德怀看到一大盆酸萝卜汤,称赞了一句:“这个吃了好。”参观澡堂时,他看到是集体盆浴,担心易使工人患传染病,便建议改成淋浴。当看到15立方米的洋高炉是烧烟煤炼铁,而不是按常规用冶金焦炼铁,彭德怀即提出了疑问。易元钊向他解释说,花果山的烟煤质量好,能炼出灰口铁,用来倒铸铁水管和铧口等。听到这里,彭德怀说:“很好。”当看到工改兵训练时,他表示很赞成工人学习解放军。彭德怀少年时曾做过4年多的煤矿童工,因此对煤矿工人有特别的感情,便要求下井看看,但因年事已高,最终被同行人员劝止。
第二天,彭德怀请了6个轮换回农村的老工人开座谈会。座谈会中,考虑到工人受委屈而不敢说实情,彭德怀一再动员,让他们对亦工亦农轮换制讲心里话,提真意见。当问到大家回农村有什么困难时,工人们提出了两点:一是治病有困难,要求在厂医院开点药,厂领导当场应允;二是农村缺燃料,厂领导也当面答应每月增供超产煤100斤。散会时,彭德怀还给6个老工人每人发了2元误餐费,并安排他们一起吃顿便餐。饭桌上,彭德怀亲切地给老工人敬酒,感谢他们为国家建设辛苦付出。彭德怀还特别关心年轻人在厂区的工作和生活,第三天便请来轮换进厂的6个青年工人进行交流。交谈中,彭德怀向他们提出希望,鼓励他们努力生产,几个青年也都表示会继承老一辈的工作精神,奋发图强。
离开煤矿的前一天晚上,彭德怀对地委同志说:“办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不能弄虚作假。”并告诫地委同志千万要戒除浮夸风,遵循规律。临走之前,他还一再鼓励厂、社领导继续搞好轮换制试点,并说明年还要来看。在彭德怀的调研指导下,花果山煤矿领导改变了报喜不报忧、有意拔高新事物的心态,一方面加大煤矿在教育、文化、生产工具和技术上对公社进行支援,另一方面改进了轮换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内容,保证了煤矿轮换的公社劳动力必要的休息和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使煤矿和公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为电子科技产业奠定基础
虽然彭德怀当年没能亲自到永川1424电子研究所视察,但在中央领导人的关怀下,西南三线建设在十多年间稳步推进,拓展新型产业的思路在永川铺开,当年128、127、164、387等研究所的实践和经验为永川发展高科技产业、电子器械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永川作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的产业配套基地,发展势头迅猛。永川区委、区政府决定,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4所永川原址进行保护性建设中国集成电路馆,同时在永川区博物馆、科技馆内布置相关实物展厅。
为纪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电子工业人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展馆拟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集成电路、电子芯片发展情况,全国及重庆三线建设情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424所、第1426所、第1444所在永川时期的生产生活情况,重点包括文件、文字材料、照片、实物等文物资料,反映我国历来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科学态度,重现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在永川诞生的历史,重构我国三线建设情况,激励年轻一代继续发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科技领域奋力攀登的精神,留住那一段科研历史及其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三线建设”这一史无前例、规模宏大的国家工程中,和其他地区一样,永川的三线建设企业经历了红红火火的建设高潮,穿越了“文革”的动荡年代,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调改、脱困,加快了当地发展的脉动。作为这段探索、改革历程的经历者与见证者,崭新崛起的永川还将在新的发展时期继续奋力前行。
(图片来源:资料图)
(责任编辑: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