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电视剧的语言张力

2014-09-16 10:04孙雨晨
今传媒 2014年9期
关键词:规范深度

孙雨晨

摘 要: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年产量颇高,然而,数据的猛增并不意味着中国已成为电视剧强国。央视索福瑞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75%的国产电视剧平均收视率低于0.5%的及格线,收视达标率仅为25%。国产电视剧看似繁荣的背后,实际存在诸多隐忧[1]。其中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作者以电视剧语言为切入点,呼吁重塑中国电视剧的语言张力,这对于引导中国电视剧健康前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国产电视剧;语言张力;规范;深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9-0108-02

电视剧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语言艺术。在文学的基本元素中,语言始终占据重要位置。经典作品的力量往往在于其哲思内涵直抵心灵,这是久演不衰、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代性的叩问之下,更需要国产电视剧提升滋养观众的精神慰藉力量。然而,纵观当下中国电视剧,有看头、有深度、有震撼力、有感染力的电视作品还为数不多,因此,提高电视剧文学品位,重建中国电视剧的语言张力成为亟待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重建张力:呼唤作家的真情

如今,我国电视剧市场繁荣,重拍或翻拍剧频频亮相电视荧屏,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令人耳目一新的电视剧屈指可数,观众想要欣赏到一部富有新类型、新题材的电视剧真是难乎其难。为什么当下生产不出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呢?究其原因是好剧本太少,而登上荧屏的电视剧语言缺乏张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视剧的艺术品质。

现在的电视剧语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比较贫乏,平淡无味,过于生活化,甚至有些台词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太过啰嗦,使剧情显得苍白拖沓、缺乏紧凑感,致使电视剧的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编剧的文学修养与语言功底不够,而且缺少对生活深度的认识和挖掘,使台词停留在图解生活的直白浅薄层面上,很难体现电视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电视剧制作者也存在认识偏差,电视剧不是照搬生活原貌,而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电视剧语言的应用上要注意提炼和修饰,并能表现出一定的机智与幽默。倘若台词流于浅幽默,甚至显得庸俗、滑稽、搞笑,那么,无疑是毁了一部电视剧。台词要想吸引观众,就必须要锤炼,而且带有一定的启发意味,能引起观众的思考,从而获得观众的认可。

当然,也必须承认,近年来播出的电视剧,的确呈现了不少耐看的精品力作,比如《亮剑》《闯关东》《恰同学少年》《沧海》《红色摇篮》《焦裕禄》《寻路》《毛泽东》等,取得了积极的反响。究其原因,与这些电视剧的台词极富张力不无关系。譬如《沧海》《红色摇篮》《毛泽东》的台词,精炼紧凑,充满了思辨性、逻辑性,不乏睿智与幽默,听来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使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对于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进取精神大有裨益。

构成电视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语言应该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台词是电视剧的文学部分,好的台词应该既明白晓畅,又深刻隽永,这是听觉艺术的一个特质[2]。这里说的深刻隽永,就是耐人寻味,回味无穷,具有史诗般的风格。诚然,所谓语言张力,不是空喊口号,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去开启观众的心扉,引人去思索。

电视剧的语言张力,是作家激情的折射,是作家的精气神。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文学修养的作家,不可能写出大气的不凡的作品。窃以为,要提高电视剧的创作水平,当务之急是提高剧作家的文学素养,不断扩大眼界与知识结构,强化锤炼语言的能力,尽可能满足观众的审美愿望。应当看到,片面追求电视剧的原生态,照搬生活,那不是艺术,是低层次的创作,应该在艺术性上狠下工夫。艺术实践证明,以真情和激情写出的台词,才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二、重建张力:注重语言的规范

语言的诱惑力与感染力,是作家存在的重要特征和直接表現,是作家存在的根基。作家孙犁曾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语言。为此,注意语言的规范至关重要。

其一,应关照文学作品的语言流变。语言是变化的,作家应顾及语言流变,应该把话语表达方式与时代结合起来,尊重历史,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语境,呈现那个时代的风貌。比如,电视连续剧《革命者永远是年轻》,剧中的晋军团长商见城嘱咐手下上战场的一个军官:“好好打,这次可别掉链子。”“别掉链子”。笔者认为,像“掉链子”这样的俗语在全国流行的时间不会太长,而商团长是阎锡山的部队,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如果说商团长能说出这样的土话,那就是说“掉链子”的土语至少在80年前就在晋地流行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再比如,反映民国时期破案的电视剧《大侦探》,我们可以听到“他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写东北抗日的电视剧《中国地》,我们可以听老百姓说出“统治力”这样的词。从这些台词中可以看到,有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也许忘掉了文艺作品的语言背景问题。由于作家是当下的作家,他们太熟悉目下的话语表述方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文艺作品的语言应该是有时代印记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文艺作品,它的语言应该有所区别。

其二,慎用土语与方言。推广普通话被作为重要的政策之一,甚至写入了宪法。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我们的电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最好还是使用普通话,因为这更利于观众的欣赏,更有利于体味汉语的魅力。即使是反映伟人政治生涯的电视剧,似也不必非使用方言不可。当然,使用普通话并不是不要方言,而是根据节目的内容而定。譬如,近年来,各个地方电视台方言类节目层出不穷,不少城市有方言类新闻及娱乐类节目,观众是可以接受的。

其三,贵在简洁明了。就电视剧而言,台词的简结明快是它最为明显的特质,或者说是它的基本特征。台词之所以要明白如话,让人一听就明白,原因在于台词是为剧情服务的,特别是在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听繁复的语言交锋。这就要求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不断改进自己的叙述方式与语言风格,丰富对白的形式美感,力求既简劲飞动,又跌宕起伏,达到通俗而洗练,传神而优美的境界。今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创收视率最高,除了故事本身好以外,与其台词的出彩不无关系。该剧对话贴切人物身份,文野分明,既简单明了,又诙谐幽默,显示出智慧的灵光。

三、重建张力:期待题材的深度

作家是时代的发言人,是历史的书记官。这意味着作家应将深透的思想和激越的创作激情熔为一炉,使思想感情的潮水从优美的笔端流出。故而,如果没有深厚的、重大的题材作基础,是很难达到语言张力的。最近几年中国电视剧制作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真正的佳作不多。据统计,2013年各卫视总共播出了约126部电视剧,但平均收视破1的仅有20部,破2的还不到10部。国产电视剧正面临这样的状况:收视疲软,观众审美疲劳,在一阵“大剧”狂堆之后,无剧可看,无剧走红,甚至无剧可吐槽。业内分析认为,这些电视剧大部分是“烂剧”、跟风之作以及猎奇狗血剧。精品欠缺,根本原因还在于文学脚本。编剧缺乏对生活的挖掘,为赶工赚钱闭门造车,制造了大量的无聊和乏味的“烂剧本”。毋容置疑,“烂剧本”的出现固然有多方面因素,但与缺乏深度的题材很有关系。像《爱情真善美》《活着真好》《乡村爱情故事》《婚变》《搞笑一家人》《美人心计》《娘家中的故事之爱的重生》《野丫头》《男人帮》《双城生活》《咱家那些事》等电视剧,单从片名就不难猜到它的内容,多为鸡毛蒜皮的男欢女爱,涉及到第三者插足、三角恋、婚外情、姐弟恋、黄昏恋、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问题。当然不是说不能写这样的城市言情内容,而是说诸如此类电视剧大多立意浅尝辄止,内容浮浅轻飘,情节拖泥带水,语言絮絮叨叨,很难在语言上凸显深刻的思想内蕴和艺术思维,因而也就很难成为社会热点焦点,进而产生共鸣。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总是跟人类的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对人类美好的理想,永远像太阳一样照耀伟大作家的心灵,使他憎恶一切黑暗而追求光明,憎恨一切邪物而追求善良和正义。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上,有人曾提出中国文学缺钙。这是发人深省的。反观当下的电视剧,文学缺钙的现象确实不容忽视。文学的缺钙从电视剧上可以看出端倪。造成言情剧泛滥的原因在于有些自恋的作家大量炮制言情小说,翻翻晚报的小说连载,充斥着这类东西。因为小说本子一多,改编就极为容易,于是荧屏上鸡零狗碎寡淡无味没有思想深度的电视剧便大行其道。

中华民族,历史上曾多灾多难,今天的中国依然面临诸多危机和问题。曾子有言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从现代意识和现实需要的角度来看,一个伟大的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应该以彰显民族特征和民族审美为创作路径,刻苦砥砺、不懈努力,以生命的情怀展示生活的本质性图景,多去着眼于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关注时代变迁、家国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意蕴,写出鼓舞人、震撼人的作品。

研究资料表明,人对外部的感觉,有80%来自视觉,其中主要是听觉。所以,语言表达在电视剧运用和录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因而也就成为不容忽略的一个探寻课题[3]。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人们期待着有意思、有份量的影视剧来丰富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的电视剧制作者能重塑中国电视剧的语言张力,那么中国电视剧艺术会通过民族魅力的当代呈现,更好地传递中华民族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李姗姗.国产电视剧:繁荣背后有隐忧[N].中国文化报,2014-03-05.

[2] 建清.呼唤电视剧的语言张力[N].文学报,2010-09-14.

[3] 丁汕.电视剧要重视语言、音响的录制[J].电视艺术,1983(7).

[責任编辑:东子]

猜你喜欢
规范深度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