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何晋勇
摘 要:近年来,深圳市重新定位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传统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模式进行反思与变革,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创新途径,其实质符合了生态现代化的概念。对应于生态现代化理论,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环境科技的创新。深圳市应当把环境科技创新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机制、把环境污染既当作危机也当作发展环境科技的机遇、把减少污染看成是经济竞争力的工具,利用特区人的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进步之间矛盾,力争在未来30年实现生态现代化,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示范。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环境科技创新、深圳
1. 生态现代化——深圳未来30年目标
深圳在过去30多年里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为现在人口超过千万的国际化城市,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奇迹,也见证了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产生的巨大变化。今天的深圳已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际重要的空海枢纽和外贸口岸,中国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2012年经济总量居中国大陆第四位。
然而伴随着深圳30多年的飞速发展,也日益显见出资源匮乏(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口拥挤“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2005年5月,深圳市第四次党代会就提出要实现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变的战略目标,探求深圳发展模式的改变之路。
可以说,资源匮乏(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大城市人口拥挤同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核心的问题。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经说过:“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人类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不能适用。要不了多久,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这个发明了造纸术与火药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中国如成功了,就能为全世界树立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敬仰效法;中国若失败了,所有的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中国环境保护虽然已有30年的历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和环境资源的压力都会非常大,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科学的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可见深圳所面临的发展困局正是整个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困局,深圳所尝试的转型正是整个中国需要去做的事情。作为国家的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创新城市,深圳未来的发展目标除实现自身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外,还担负了探索未来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的历史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深圳现在所面对的和30年前所面对的,就本质而言并没有多大区别。
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矛盾如何协调解决,深圳市现有资源环境条件能否支持未来持续性发展,并实现更高概念的现代文明,深圳未来该如何定位,生态现代化理念或许就是答案,其特色在于进一步强调现代化进程的生态转型,也即是实现生态现代化,或许可以解读为探索未来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
过去20多年,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了生态现代化并取得了国家发展的显著进步。深圳市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运用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去解决现代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科学而又行之有效的选择,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的战略转型,而深圳可能再次为历史所选择,这或许就是深圳市未来30年作为社会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城市的历史使命。
此外,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结果和目标指的是生态型的现代化,而作为一种过程指的是生态化的现代化。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载体, 生态涵盖了众多要素,例如目前热门的低碳概念,也仅是其元素之一。同时,生态在社会复杂巨系统中并不是孤立的要素,它与经济、社会等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生态现代化应是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社会的生态现代化、以及生态建设的现代化等诸方面的整合,完全可以统筹深圳市提出一系列城市概念,例如“效益深圳”、“低碳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低碳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园林城市”等,这样有利于打造深圳市独特的城市名片,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定位相区别。
2. 环境科技创新是生态现代化的实现基础
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J·胡伯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生态现代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工业社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工业社会突破阶段(1789—1848年)、工业社会形成阶段(1848—1980年)、工业社会转型阶段(1980年以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动力都是经济和技术,第三个阶段主要凸现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技术需求。胡伯还认为,在环境转型方面,政府的干预和环境运动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最终能发挥重要作用的是经济部门和企业家,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生产的生态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和生态的经济化。其核心观点是把现代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机制、把环境污染既当作危机也当作发展环境科技的机遇、把减少污染看成是经济竞争力的工具。他认为,生态现代化代表一种积极预防的环境思想,是利用人类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进步之间矛盾的现代化理论。
德国社会学家M·简尼克也是较早提出生态现代化概念的学者之一,他将环境政策分为补救性和预防性两个类型,认为生态现代化实施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从补救性策略向预防性策略转化的过程。他指出,实现生态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革新过程,并非要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他主张通过社会结构性变革和采用预防性策略,以有益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形式替代传统形式,这样还可以避免激烈的社会冲突。
荷兰学者A·摩尔认为,生态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理论具有四个特点:第一,科学技术是实现生态转型的关键因素,而不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第二,反对经济与环境势不两立的观点,环境影响的内在成本化是生态现代化的重要机制之一;第三,承认政府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在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导向作用中的不可或缺性;第四,政府与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重新定位在生态转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摩尔还指出需要进行变革的几种社会要素:政治——政体向公众参与决策的开放民主的政治组织形式转变;经济——环境保护从增加成本向获取利润转变;法律——举证责任从受污染方转移至污染方;科技——创新技术从补救性向预防性转变。这些社会要素的变革既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也是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变革。endprint
学术界和各国对生态现代化的理解或存在一定差别,但其核心特质却是高度一致的,即消除现代化发展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相容关系,寻求两者之间正向结合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出路,并认为环境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基础。
3. 加速环境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3.1 推动思想意识的生态转型
没有现代生态环境意识就没有生态现代化,由此也失去环境科技的创新动力,提升全体市民,特别是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现代生态环境意识,是深圳市实现生态现代化的成败关键,自然也是决定环境科技创新成效的关键。
现代化被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现代化,物质财富的多少被视为区域发展甚至社会进步的首要标准,经济发展带来的繁荣与享受降低了人们对环境风险的估计,环境退化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合理代价,这应当是深圳市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四个难以为继”的根源。所以,深圳必须在未来的发展思路中消除上述片面的发展观念,着眼于整体和全局的长远利益,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创新思维把环境保护变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以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思想意识生态转型的战略措施主要有:①开展生态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诠释生态现代化的生态概念,并构建可操作的指标体系;②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现代化理念;③公开环境信息,鼓励公众监督和参与环境决策。
3.2 建设利于环境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
目前,深圳市环境科技创新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研发严重滞后于市场需要,环保科技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成熟的环保产业。公益性科研机构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环境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长远性不够,难以形成长期的、整体的、能满足生态现代化所需的科技支撑能力。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环境科技创新基础能力薄弱,人才匮乏,亟需探索有利于环境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新体制和新制度。
结合深圳市政府机构的深入改革,建议由深圳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筹环境科技的创新规划、创新标准的制定和相关鼓励政策的制定,并监督落实相关项目的实施或直接主导相关项目的实施。
3.3 创新重点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
对应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环境技术创新应通过将着重于环境压力下的“末端治理应急性”技术向“全过程控制预防创新性”技术创新转变,由此实现推动环境保护的“成本投入型”向生态建设的“效益产出型”转变。
环境科技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需要把生态技术和设计融于各个领域,需要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环境与发展协调。发达国家普遍加速了生态制造技术、生态建筑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深圳市从上世纪90年代,从发达国家引入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理念,本世纪初又引入了循环经济概念,当前又兴起低碳经济的浪潮。目标都是希望污染控制能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转变,采取综合污染防治战略和技术手段。而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经济概念日渐热门则有利于能效的提高和新能源的使用。由此可见,深圳市环境技术的创新重点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已具较好基础,其实施效果的关键则在于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资金和引入创新技术。
3.4 加大环境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
目前,深圳市直接用于环境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来源于两部门,市人居环境委每年约有2000万元的环保科研专项经费,该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支撑环境管理决策的研究工作,此外,科信贸工委每年提供金额不等的资金,用于环境科技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整体而言,资金的投入远低于环境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企业申请的难度较大。
鉴于深圳市每年将近1个亿的环保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污染设施的升级改造,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主要用于末端污染治理设施,而该类设施的改造本身就是排污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且不符合“全过程控制预防”理念,建议将该部分资金用于补贴企业“全过程控制预防”的环境技术创新工作。同时将深圳市每年投入的科技创新资金的五分之一直接用于环境技术的创新工作。
3.5 加快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资源匮乏(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口拥挤“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突破,水资源及能源效率的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完全可通过环境技术的创新实现,建议重点加强节能、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重金属污染行业的水处理及回用技术、大气、噪声和固废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以水环境领域为例,由于深圳市主要河流的污径比过大,各污水处理厂出水必须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方能满足水环境目标要求,而目前各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指标距离上述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创新资金可适度向污水处理厂深度改造技术的研究倾斜。
3.6 打造技术创新及技术服务平台
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和环保监管力度的加强,重污染企业污染治理投入不断增加,政府每年同时利用近亿元的“环保专项资金”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进行直接补贴。就目前而言污染企业末端治理的硬件设施已普遍满足法定要求或国家相应技术规范要求,但是,大量的投资并未达到预期的环境效益,企业自身的环境管理水平及技术能力严重滞后,使得污染治理设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而从污染防治的效果来看,单纯局限于污染物的末端治理难以真正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而污染防治要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推动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无疑对企业的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就大部分企业而言,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突破。
企业环境技术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全面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对一些环境意识、环境管理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企业尤为如此。必须系统全面的诊断企业的环境问题及其在环境管理及技术能力所存在的不足,且需要政府、污染企业和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机构形成合力,并持续有效的推动实施。在类似深圳这样的发达地区则完全有必要建设环境技术创新及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推动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4. 结语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深圳市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资源匮乏(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恶化、人口拥挤“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而深圳所面临的发展困局正是整个中国所面临的发展困局,其背后的根源则在于原有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出现了瓶颈。近年来,深圳市重新定位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传统不可持续的现代化模式进行反思与变革,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创新途径,其实质符合了生态现代化的概念。对应于生态现代化理论,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环境科技的创新。深圳市应当把环境科技创新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机制、把环境污染既当作危机也当作发展环境科技的机遇、把减少污染看成是经济竞争力的工具,利用特区人的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进步之间矛盾,力争在未来30年实现生态现代化,在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示范,这也正是作为社会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城市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2.0: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东方出版社,2006
[2] 杨东柱,浅?论?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6期
[3]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2006
[4]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