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辐射危害与防护

2014-09-15 01:05黄晓露
环境 2014年13期
关键词:放射性物质电离辐射电磁辐射

黄晓露

摘 要:本文扼要介绍了辐射及其危害知识;提出了辐射防护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希望通过不断探讨,引起各方面共鸣,防护辐射危害。

关键字:辐射、危害、防护、措施

辐射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无声,即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听不见的,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无形物质。如果不对辐射的知识有所了解,对辐射的污染加以防护,将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电波技术、射频电子设备应用日益广泛,加强辐射防护研究,提高辐射污染防治水平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辐射的概念及其分类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两种。

电离辐射是作用于物质能使其发生电离现象,它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按照辐射的来源将它们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来自自然界的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是指宇宙射线与大气层中的核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如3H、7Be、14C和22Na)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地球上生来就有的核素,如232Th系、238U系、235U系、40K、87Rb、138La等)。人工辐射源来自矿物开采、核动力生产、核武器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射线装置和医疗照射等。

电磁辐射是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它的传播速度即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光速。电磁辐射可按其波长、频率排列成若干频率段,形成电磁波谱。频率越高该辐射的量子能量越大,其生物学作用也越强。电磁辐射源可分为自然电磁辐射源和人为电磁辐射源。雷电、太阳黑子活动、宇宙射线等都产生电磁辐射,这是自然电磁辐射源;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广播电视和雷达等无线电设备也产生电磁辐射,这类辐射源通常称为人为电磁辐射源。

二、辐射的危害

辐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健康危害和其他危害两大类。

电离辐射的客观健康危害指的是对受照者本人及其后代健康的有害影响。对受照者本人的影响称为躯体效应,对后代的影响称为遗传效应。辐射对健康的危害既有现时的损伤,也有潜在的危险。当受照者接受某特定水平的辐射照射时,就会遭受某种形式的辐射损伤,如皮肤烧伤、眼晶体白内障、造血障碍、由于性细胞的损伤而引起的生育能力低下等。这些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是辐射的非随机效应。对于这种效应,存在一个剂量阈值,当所接受的剂量低于这个阈值时,就不会发生这种效应,或者效应极为轻微,根本无法察觉。电离辐射的另一种效应,如辐射诱发的癌症和辐射的遗传效应等,是辐射产生的随机效应,这种效应发生的概率(而非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

除了客观健康危害之外,电离辐射还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核电站及其他生产、使用、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单位排放的放射性气体、气溶胶和液体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放射性物质的海洋倾倒可能污染海洋环境,放射废物的地下埋藏可能污染地下水,核企业发生重大事故时释放放射性物质可能造成较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环境的放射性污染不仅可能对污染区居民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还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给人们带来不便。

超过一定限度的电磁辐射也有危害,首先表现为工业干扰方面,造成对有用信号的破坏,特别是广播电视的干扰;其次是超过安全限值的高频辐射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作用是引起中枢神经的机能障碍和以交感神经疲乏紧张为主的植物神经紧张失调。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以头昏、头胀、失眠多梦、疲劳无力、记忆力减退、心悸等最为严重;还有较突出的是头痛、四肢酸软、食欲不振、脱发、体重下降、多汗等等症状,部分女工还会发生月经周期紊乱现象,少数人员指颤、易激动。

三、辐射的防护

辐射危害随辐射物剂量或电场强度、功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在保证对伴随辐射照射的有益实践造成过度限制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合适的保护,即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效应(非随机性效应),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是低的水平。辐射防护要遵守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实践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从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上,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管理措施。

(一)、电离辐射防护

1、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之所受辐照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要从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着手。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要充分减少受照时间;在辐射为点源(对任何形态的源,当考察点与源距离比辐射源本身的最大尺寸大于5倍以上时,可将该放射源视为点源)的情况下,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要远距离操作,任何源不能用手操作。屏蔽防护中,根据辐射源的类型、射线能量、活度,选择适当的材料和相应的厚度进行屏蔽。

2、内照射防护

进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时,除了考虑缩短操作时间、增大与源距离和设置防护屏障外,防止射线对人体过量外照外,还应考虑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所造成的内照射危害。一般采取如下措施:

(1)包容:操作过程中,将放射性物质封闭起来。

(2)隔离:将工作场所进行分隔、分区管理。

(3)净化:采用吸附、过滤、除尘、凝聚沉淀、离子交换、蒸发、贮存衰变等方法,尽量降低空气、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降低物质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4)稀释:在合理控制下利用干净的空气或水使空气或水中的放射性浓度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

(二)电磁辐射防护

电磁辐射防护通常是采取屏蔽、吸收(采用能量吸收材料防止微波辐射,也可设置防护板、防护屏风防止微波辐射的定向传播)和距离防护措施。

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广播电视和雷达等设备设施的电磁辐射防护,还要严格管理,防止擅自增大发射功率,在不影响传播情况下,适当降低发射功率、增加天线架设高度、调整天线方向、更改天线下倾角等,并定期对周边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发现超过管理目标值时,应考虑以下防护措施:endprint

(1)检查发射功率是否匹配、馈线是否老化、馈线物理接口是否牢固,并立即进行调整、修复。

(2)采用电磁辐射阻波抑制器,通过反作用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无用的电磁散射。

(3)通过用房调整,将在中波发射天线周围场强大约为10 V/m,短波场源周围场强为4 V/m范围内的住房,改为非生活用房。

(三)通用管理措施

在电磁辐射项目选址、设计、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运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核与辐射环境管理法规、标准,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对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根据需要,对重要的辐射场所或辐射装置设置门锁或联锁装置,设警示标志、警戒线……。

(四)常见辐射的个人防护

(1)手机。尽可能地减少手机对人体,尤其是头部的辐射,除了尽可能地减少手机的辐射功率(功率控制在600mV)及保证使用手机时不要让它与人体接触(建议离人体2.5 cm)外,尽量避免在接通瞬间接听电话(最好使用耳机),并减少通话时间。

(2)电脑。尽量使用液晶电脑,在电脑显示屏上加装辐射防护网;用WIFI上网时,WIFI最好远离人体10米以上。使用电脑3个小时以上,使用完毕,最好洗脸。

(3)微波炉。在安放微波炉时,位置应放低些,以避免脑、眼受损。对于小孩,尽量不要让其接触和使用微波炉。在微波炉运转时,不论成人或孩子,均不要站在旁边,更不要盯着其看,最好是到隔壁房间去。特别注意,使用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应尽量远离微波炉。

(4)电视机。不宜与其他电器摆设得过于集中,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中;电视机与人的距离至少应在2米以外,不应离屏幕太近;电视机与其他电器最好不要摆放在卧室。

(5)医用射线装置。对射线操作人员的防护来说,在落实射线装置屏蔽防护措施的同时,要注意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对患者来说,要尽量不进入射线装置使用区域,万一需要进入,也要做到:照射的次数要少,每次照射的时间要短。尤其是使用放射源或加速器照射时,要穿着防护服,而且要限制照射部位。

辐射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听不见的东西,但只要我们对辐射的知识有所了解,根据情况,区别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预防辐射的伤害是完全可以的。

参考文献:

[1]杨朝文.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基础,2008.12

[2] 陈万金,陈燕莉,蔡捷.辐射及其安全防护技术,2005.5

[3]吕航,周志勤. 电磁辐射防护的基本技术和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9,(05);

[4] 苑国良. 电磁污染及防护措施[J].机电一体化,2003,(03);

[5] 王振杰.郭亚红 电磁辐射危害及对策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endprint

猜你喜欢
放射性物质电离辐射电磁辐射
4.微波炉的电磁辐射大吗?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论电磁辐射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护措施
食物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还能吃吗
食物
基于Zigbee技术放射性物质智能安保系统设计
Akt联合电离辐射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自噬和增殖的影响
电离辐射促进食管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迁移
电磁辐射仪在确定上覆煤柱及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用教学仪器测试电磁炉外泄电磁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