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精微致广,师法造化寻真理

2014-09-15 17:30孙聚成岑其
中华儿女 2014年17期
关键词:徐悲鸿中国画绘画

孙聚成+岑其

艺海无涯,唯有不断探索者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创新者才能登上事业的巅峰。探索需要毅力,创新需要智慧,大浪淘沙,最终只有少数人成为艺术大师。徐悲鸿就是这样一位探索者,他用毕生的实践,完成了一次遥远的艺术旅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前行者的伟大身影。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徐悲鸿出身农村,家境清贫。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花鸟和人物画。徐悲鸿四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开始对绘画发生兴趣。他九岁随父学画,十岁已能给父亲打下手。下田耕作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俭的作风和诚实的性格。

因为父亲重病去世,家境每况愈下,生活重担便落到徐悲鸿的肩上。他在中小学校任图画教师谋生,也到上海等地卖画度日。1915年徐悲鸿再次赴沪,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后又结识了康有为,得到机会观摩康所收藏的碑帖,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开始追求写实的绘画风格。徐悲鸿还得到机会赴日本研究美术,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日本画家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的风格对他也有较大影响。

从日本归国后,蔡元培慧眼识才,聘徐悲鸿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那年,他年仅23岁。蔡元培把年轻的徐悲鸿请进了北京大学,美术界也从此开始知道这位有着远大抱负的青年画家。在北京,他相继结识了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给徐悲鸿以极大震撼,他逐渐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徐悲鸿是中国百年艺术史上“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对中西方的审美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提倡对民族艺术加以取舍、改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进步理论:中国画改良。徐悲鸿一生所有重要的言论和行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改良中国画的理想来实施。1918年5月14日,徐悲鸿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中国画改良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改良方案:“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思想影响了其后的中国画坛,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界争议最激烈的话题。

胸怀远大理想和抱负,青年徐悲鸿主动承担起开中国绘画一代新风的重任。1919年,徐悲鸿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他拜师弗拉芒格先生,刻苦钻研画学,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徐悲鸿踏踏实实地钻研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比肩欧洲同时期艺术家的水平,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32岁那年,徐悲鸿回到祖国,开始创作大量作品,并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中国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强烈地表现出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如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渴望之情的油画《徯我后》,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的油画人物肖像《珍妮小姐画像》,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顽强意志的国画《愚公移山》等。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

作为教育家的徐悲鸿,既注重自己的创新,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时,徐悲鸿提出聘齐白石为教授。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他高调地将齐白石推上了艺术的高台。傅抱石也深深得益于徐悲鸿。当青年傅抱石彷徨于生计和艺术的十字街头时,徐悲鸿决然把他拉向艺术之途,坚定他的艺术人生,并资助他东渡日本留学。傅抱石学成归国,与齐白石齐名,“南北二石”在中国画界交相辉映。

徐悲鸿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并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主张。1942年,他发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论及艺术的美与艺术家的修养:“艺术家应更求广博之知识,以美备其本业,高尚其志趣与澄清其品格”。1947年,他先后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文章,提倡师法造化,反对模仿古人,指出:“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的精神。”强调要继承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造化”的优良传统,强调艺术家要勇于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这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邀请为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代表,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在教学工作之外,徐悲鸿还参加了制定国旗、国徽、国歌的工作,在毛泽东召开的讨论会上,徐悲鸿提出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的建议,并被通过。徐悲鸿在繁忙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

徐悲鸿的一生,是奋斗追求的一生。他不断探索中国画的创新之路,在绘画创作上,他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徐悲鸿在创作中追求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人物造型,写实自然,传神达情。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光明解放的向往。尤其是他创作于1938年的《负伤之狮》,那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这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深深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

徐悲鸿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

马,是徐悲鸿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徐悲鸿笔下的马千姿百态,或奔腾跳跃、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不仅外形逼真,而且神态生动。徐悲鸿画马,以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准确、凝练地勾勒出躯干,以极具古籀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奠定神韵之骨架,继而用浓淡有度的水墨,以类似西方绘画的笔触,融合传统绘画的手法,将马的肌肉和质感以及骨骼的结构表现得既合物理、物情又合物态。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奔放的气息。

在创作之外,徐悲鸿还喜欢收藏。他曾经收藏《八十七神仙卷》,并历经被盗又追回的磨难。徐悲鸿一生生活十分简朴,1953年,他英年早逝,年仅58岁。在他辞世的当天,夫人廖静文遵照丈夫的嘱托,宣布将徐悲鸿所留下的1000 余件作品、1000 余件藏品及一万余部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其中也包括与徐悲鸿演绎过一段生死奇缘的国之瑰宝《八十七神仙卷》。

在短暂探索的一生中,徐悲鸿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作为20世纪以来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大师,由于他无可替代的地位,从上世纪中期至新世纪初,徐悲鸿的作品一直受到众人的高度关注。2011年12月15日,徐悲鸿的画作《九州无事乐耕耘》,在北京保利以2.668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徐悲鸿笔下的马,也成为各大拍卖行最喜闻乐见的拍品,价格屡创新高。

徐悲鸿,这位在时代变革中不断追求的艺术大师,他的精神与理想将穿越时空隧道,永远充满魅力。

责任编辑 王海珍

猜你喜欢
徐悲鸿中国画绘画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墨猪图》
徐悲鸿的底线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