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题指导思想、理念及学科要求
(一)命题指导思想与理念
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程鉴古知今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渗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充分彰显开卷考试的特点,发挥开卷考试的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命题依据
命题以《课程标准》为重要依据,而不以任何版本的教材为依据。
(三)命题内容与要求
命题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部分内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部分内容)、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部分。
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注重基础性、探究性;保持试卷结构的稳定,在此基础之上求新求活;题目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整体难易适中,主观性试题答案开放。
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试题语言表述精练准确,背景材料设置科学合理,设问指向巧妙具体;注重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以及历史思维能力,既体现中考选拔的性质,又有利于引导初中历史教学。
二、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开卷、笔试,学生可自带参考资料。
2.考试时间:50分钟。
3.总分值:50分。
4.整卷阅读量:约3800字。(含题干及提示语)
5.试题题型、数量及分值分配:
6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侧重科技文化史的内容)10%;中国近现代史52%;世界近现代史38%。
在考查内容上,中国史部分的内容占60%,世界史部分占40%,考查重点是近现代史内容。古代史部分以考查中外文明交往为主,涉及河南乡土历史。
7.试卷难度:试卷难度适中,容易、稍难、中难、较难题之比为4:4:1:1,预设难度系数约为0.65。
三、试卷分析
(一)总体分析
各部分分值分配情况
1.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占总分的40%。
其中,中国近现代史12小题,世界近现代史8小题,考查内容基本按照“中国近代史一中国现代史一世界近代史一世界现代史”的顺序编排。选择题题干呈现形式丰富、直观,题目设计思路新颖,组合选择题数量适中,总体上难易适度。
2.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占总分的60%。
2013年中考历史非选择题部分,吸收了近年来题型探索的成功经验,借鉴了课改实验区历史学科评价改革的优秀成果,延续了题型改革创新的成功做法,继续淡化非选择题的题型分类,模糊题型界限,把列举题、材料题、图示题、问答题、填表题统称为非选择题。命题时,根据考查需要,灵活选择、组合题目形式,设计考查角度,最终达到考查目的,使试题的命制有较大的延展空间和灵活性。
(二)具体分析
1.注重考查历史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联系性和灵活性。
历史主干知识是指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基本观点、基本结论及其相互关系。这是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是河南省中考历史命题人员所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这一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以材料为主,材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表等。同时,把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融入到专题和线索中去,注重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感知,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
例如,第2题: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 )
A.谭嗣同 B.詹天佑 C.左宗棠 D.邓世昌
第1O题: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都体现了 (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17题: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商业
第25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
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endprint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上述四道题以历史基础知识为着眼点和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整体理解程度和宏观把握能力。虽然考查的角度从单一历史知识点出发,但是却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或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中考查,对同一时期的不同事件或者不同时期的同类事件进行对比和联系。内容选取属主干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这既体现了历史的基本特征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又彰显了课程改革理念和开卷考试的基本要求。
再如,第9题: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14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段材料反映了拿破仑 ( )
A.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B.发动了“雾月政变”
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18题:下面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
A.法西斯的暴行 B.德国侵略者的罪行
c.欧洲战场的残酷 D.封建统治者的残暴
上述试题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对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的考查变为对知识的联系性、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迁移、综合运用;围绕某一话题或核心,对相对孤立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深化,以体现试题的综合性要求。
2.注重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史论结合,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为高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引入大量史料,注重考查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试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源自材料,材料佐证历史结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既符合开卷考试的特点,同时又符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
例如,第3题:“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11题: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迅速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决定,实施《863计划纲要》。材料反映了 ( )
①邓小平的果断决策 ②科学家的时代责任感 ③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13题:某法律文件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由此可知该文件 ( )
A.结束了英王的君主身份
B.受到了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影响
C.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D.保留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22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上述四道题以基本的史料为切入点,考查历史基础知识,考查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学生在读题、审题的过程中需要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类试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注重对史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整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试题的答案源自材料,具有开放性,符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
3.引用直观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
在历史复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很多教师也要求学生画画背背,却很少与历史材料相结合,结果把丰富、生动的历史变为枯燥的考点集合。本次试题命制中,大量引用原始材料和原始图片,增强历史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以及从信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死学、学死”为“活学、活用”。同时也是对《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的体现。
例如,第5题: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 )endprint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第8题: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第15题: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们发现水力机器必须建立在河流旁,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河流;风车又必须在有风的情况下才能工作;水力和风力的大小也因水流、风速等因素变化不定。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亟须解决的问题是 ( )
A.更广的销售市场 B.更多的工业原料
C.更好的机器动力 D.更大的生产场地
以上试题都是依托同基础知识相关的课内外引文设题,强调情境的真实、内容的新颖和视角的变换,让学生明白这些材料放在这里是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阐释,也使试卷更有时代性。
再比如,第6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叙述的长征历程中没有涉及的事件是 ( )
A.强渡大渡河 B.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第21题: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
(2)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
(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
上述试题以历史图片为载体命题设问,并进行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向复合化、静态化演进的尝试。第6题,引用毛泽东的诗词(作为长征的亲历者,其诗词带有史料的性质)作为背景材料,来考查长征的有关历史事实。很多学生会把“三军……尽开颜”误认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只要关注了本题所提示的时间,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第21题,通过提供两幅图片,联系古今中外历史,最后落脚到史学研究的方法,如此既注重了对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查。
4.注重活化试题内容,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
反映时代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充分体现历史课程鉴古知今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是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的一个重要特征。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从现实的角度反思历史,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更是学生终身发展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因此也就成为了历史考试体现其社会功能价值的重要方式和历史命题立意的出发点。
例如,第1题:右图反映的事件发生的时期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7题: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第12题: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第20题: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威林格突遭酸雨袭击,三天之内全城树木脱叶,花草枯萎,呈现一片灰白色。该事件凸显了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着 ( )
A.资源问题 B.毒品问题 c.环境问题 D.战争问题
上述四道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叙述形式,创设出一种不同于教材的新情境。试题情境源于文学和史学的融合,生动活泼,题干内容亲切自然,凸显了试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命题角度和立意新颖,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回望历史,从历史中解读现实,建立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意识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联系了学生的社会体验,融入了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5.注重三维目标综合考查,体现发展性。
实现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需要,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追求。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努力体现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考查,体现了发展性。
比如:第24题: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一大批发明家在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发明创造,带来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请以右图人物为例写一篇短文,叙述他的贡献。(提示:内容应包括所属国家、时期、成就、影响等)。
该题以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考查了人类文明史的内容。从知识角度来看,涉及国家、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以及影响等;从能力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概括等基本技能,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启迪和引导。
再比如,第2题:下列历史人物中,既在军事上捍卫了国家主权,又兴办工业推动了近代化进程的是 ( )
A.谭嗣同 B.詹天佑 C.左宗棠 D邓世昌
第10题: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同年中日两国建交。这些都体现了 ( )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历史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3的中考历史试题仍然秉承这一宗旨,处处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不需要武断的说教,不需要空洞的理论,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对今后试题命制及教学的导向
1.重视基础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知识。
识记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识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表述能力、迁移能力等对学生来说都需要养成,但最根本、最基础的还是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所答史实不准确等都会影响学生得分。在考试中,试题的呈现方式稍微灵活一点,学生就不知从何着手,这突出地表现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中考历史的基础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知识。
2.设置情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考查。
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增加了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取和分析信息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贴近学生的心理认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感知、感悟问题情境中回答问题,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考查。这是今后试题命制的方向,也是复习备考的努力方向。
3历史教学要重视本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史料的作用,以教材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引入有针对性的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准确解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这一目标,实际上也就完成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4.复习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史图结合、图文表格等可灵活展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举一反三也应是九年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训练学生从中寻找历史信息、提炼历史信息、归纳历史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