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适
摘 要:“艺术终结论”是西方艺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并不是对艺术未来走向的预测,而是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总结。“艺术终结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丹托的相关理论,促使我们在新的层面上思索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尝试对现今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丹托艺术终结论的理论和实践观点,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提供了进一步的思考空间。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美学从审美意识中真正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走向实践是美学的新方向。
关键词:艺术;艺术终结论;生活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4-0124-02
一、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今日英文中art一词源自拉丁文ars,而ars又是出自希腊文τεχνη,不过后两者之用意与今日通行之前者的用意并不尽相同,当今名词的用意虽然与先前名词的用意一脉相承,但并不直接相关。名词的用意历久生变,变化虽细微,但却持续不断,如是历经数千年,旧有名词的用意已经变得完全不同了。
最早时期的技艺活动是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也包括其中手艺和科学。当今我们说的艺术大概就相当于古希腊时期的模仿。古希腊时期有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悲剧等概念,但没有将它们统一起来的艺术概念。古罗马时期出现了另外一个与现代艺术有关的概念,即“自由艺术”。中世纪接受了古罗马的七艺概念,后来又将它们进一步区分为三大学科(语法、修辞、逻辑)和四大学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艺复兴時期出现了在三大学科基础上扩充起来的人文学科研究,其中包括语法、修辞、历史、希腊文、道德哲学和诗歌,从前曾经作为三大学科之一的逻辑被排除在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歌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中世纪的三大学科系统中,诗歌被归属在语法和修辞之下,而在人文学科研究中,诗歌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再整个系统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17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开始,欧洲文化中心逐渐从意大利转移到法国。在法国成立了许多学院,其中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舞蹈等学院,但也包括科学和其他文化分支的学院。19世纪艺术的各种流派开始显现出来,艺术家也越来越倾向于为资产阶级服务,形成了一种脱离政治转向艺术自由的趋势。最先兴起的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在题材、形式、风格上都参照古希腊罗马艺术。
当代艺术就是大众所说的后现代艺术。它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艺术像消费社会的商品一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当代艺术的几个流派包括波普艺术、当代表现主义、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等等。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所谓真正的群众艺术,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那就是波普艺术。波普艺术有着种类非常多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与科技结合得十分紧密,而且又不断地渗透着实际生活。由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照相术和摄影术的发展,也使艺术进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所以才有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之后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形式,它们都是在艺术自身当中找创造力。后来丹托便有这样的说法:正是因为他们在艺术自身寻找创造力,所以艺术最终要走向终结。艺术的发展,是在不断地重复历史,并且具有创新性。之后出现了多种艺术形式,比如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环境艺术等等,都超越了初期现代艺术的范围,所以艺术家们也认为现代艺术也成了传统,因而反对现代艺术,被称为后现代派。当代艺术的现状是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而新的艺术观念又远未确立。艺术成为“落水狗”。
二、“艺术终结论”的依据
在当代有名望的哲学家中,丹托承认,在寻求将历史与当代艺术的发展联结起来的努力中,他受到黑格尔《美学讲演录》的影响非常大。“艺术终结”这一观点是黑格尔时期的一个议论要点,随着黑格尔的学说之后丹托也就这个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想法和意见。随着我们对艺术的不断认识和研究,“艺术终结”的问题便有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解释。
有关艺术终结这个理论,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从逻辑和历史的层面做出了论证。在逻辑的角度上说,都要归结在黑格尔的艺术观和真理观当中,绝对精神当中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低级的阶段就是艺术。所以它一定会为了更高阶段的哲学和宗教进行一次自我批判和改造。反思这一概念是与当时艺术的发展很不相符的,因为艺术之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作为理性的内容和感性的形式的一个统一体,就会发生不切合近代市民社会时期的情况,大多数人们把许多其他的观念掺夹在艺术品里面。黑格尔所说的“精神”、“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就是真理。艺术将会转向更高层次的阶段,这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必然。在黑格尔这里,艺术的终结是终结了艺术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意味着宗教、哲学开始生成。“但是艺术在自然中和生活的有限区域中有比它较前的一个阶段,也有比它较后的阶段,这就是说,也有超过以艺术方式去了解和表现绝对的一个阶段。因为艺术本身还有一种局限,因此,要超越这局限而达到更高的认识形式。这种局限说明了我们现代生活里经常所给艺术的地位。我们现在已不再把艺术看作体现真实的最高方式”。从这一点来说绝对精神发展到最后产出了艺术,在这个阶段内,艺术绝对代表了最高的表现形式,是精神发展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文化的进展一般都要达到艺术指向它本身以外的一个时期。”当艺术不再是绝对精神的最高表现时,我们就可以说美的理念被绝对理念超越了,“特别是我们现代世界的精神,或者说得更恰当一些,我们的宗教和理性文化,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艺术已不复是认识绝对理念的最高方式。思考和反思已经比美的艺术飞得更高了。”艺术已经不再是有着高高在上的光芒了,也不再拥有它的崇高地位,也不再是最高需要了。黑格尔没有否定在人类社会发展时期艺术是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它提出艺术的终结这样的说法也只是想要说明艺术失去了它本来原有的地位,开始慢慢不再适应于主流被边缘,而不是彻底消亡了。
丹托认为传统的艺术定义是不能避免地有一些漏洞,就比如丹托之前所提到的艺术的终结,是要表明艺术在某种程度的时候,已经发现它自己已经成为自身的哲学,就演变成了当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经已经预先表明过的那种想法了。丹托在《哲学对艺术的剥夺》这部文集中讨论了艺术终结的话题,这个话题的最开始要追溯到根本上就是哲学对艺术权利的两次剥夺:第一次是把艺术看作是只能给人带来快感的东西,这样就缩短了艺术的生命力;第二次是把艺术看作另一种形态化的哲学问题,这使得艺术就要走向哲学那个方向了。哲学对艺术的两次剥夺,是由于艺术在绝对精神中表现出的自身缺陷所致,是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是绝对精神发展的结果。丹托从艺术发展的现实意义为出发点,认为艺术哲学的关键在于表明艺术已经远离了美,最终走向叙事的终结。
在丹托的理论当中又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学说进行了论证,他的观点是艺术可以说是终结了,换个角度又不能说它终结了。自从现代美学的开端以后,我们一起在艺术体系内部探讨艺术内部的本性是什么,并且也把范围局限在了艺术的整个大体系的内部和艺术自身当中。因为艺术模仿外观事物,所以人们重视艺术作品外在感官上的感受,而重视和肯定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则是艺术本质的一种表现。丹托强调:“艺术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如同上帝之城与俗世之城一般”。日常生活要有某些过程才能转变成为艺术,生活和艺术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地位上也不平等,换句话说也就是有人说的艺术应该在生活之上的。在某些限制下,丹托一方面要解释日常生活对艺术是怎样进行改造的,要正面描述艺术在发生着什么样的改变。另一个方面也要在生活与艺术这两个世界区分去解释艺术的定义问题。其实丹托他肯定在寻找能反映出艺术特性的一种奇特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已经开始趋于生活化,他并不是去推测生活和艺术间相一致的关系,我们要承认生活向艺术渗透的合理性。
三、美学的解放和生活美学的提出
艺术在这个时代开始获得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艺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才有了发展壮大的力量。反过来说,艺术在今天之所以面临终结的危险,原因在于今天的日常生活本身艺术化了、审美化了。刘悦笛先生对生活美学提出了他自己新的主张。“生活美学”如果想要确定其位置,就在于生活与美之间的本质关系,这一点我们要从本体论方面来论证,并要解释各种美学现象。“生活美学”试图在一种对生活的本质直观中超越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美学。事实上,“生活美学”要超过主体性美学是有可能的,但它没有清晰地确认好主体性或是客体性的状态,这似乎又回到之前的美学中了,或者说是一种前人类社会的自然状态。但值得说明的是“生活”的确可以被理解成为一个比实践、生活更广的范畴,所以抛开实践和生活,那样“生活美学”就是有机会成立的而且发展空间极大。当艺术与现实生活不相关时,把审美调得很高,变成高高在上的时候,生活美学就提出了。
我们人类本身的实践活动中也有美的存在。生活美学是带有境界般的一种生活形式,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觉悟,改变或者向好的方向学习多种生活方式。许多种生活形式有的需要我们的身体来感受,身体是生活艺术的载体,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美学备受提倡。身体美学就是利用我们的身体通过有意识做某些运动或者训练,来让我们的身体线条或者说整个身体的轮廓变得更好更加健康。我们在一个适当的外部或者条件相对适应的环境中,通过某些行为,可以改善我们的体貌变化,同时也可以放松我们的心理状态,使我们处于一种放空或者说是静心的状态下,来体会周围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长久地坚持下去我们从中可以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发现未知的自己,改善不完美的自己,从而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也体会生活的魅力之处。
生活美学带给我们的是通过现实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或者美好感受,使得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也会提升我们的审美品质。在生活美学当中发现美好,提升我们本来对生活的美好感受,从中找到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的梦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瓦迪斯瓦夫·塔塔爾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人民出版社,2006:13,42.
[2]黑格尔著.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2.
[3]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M].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