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江
综观2014年的全国高考,广西是全国唯一也是最后一个使用大纲卷的省份。2015年,广西将迎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新课标高考。本文尝试从分析今年的命题特点入手,结合明年高考的新形势,对来年的语文教学及高考备考提出教学建议。
一、2014年全国高考大纲卷(广西)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
今年我区的全国高考大纲卷试题,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又紧密结合我区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担负起了引导我区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向新课标过渡的重任。具体说来,今年的命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科学性
今年的试题,无论从测量目标的构成、比例,试题的难易度,还是从试题类型上,都充分体现了“考查语文基础知识、考查语文基本能力和考查思维能力三考紧密结合,其中又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思想,着重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掌握及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考查,试卷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等语文层级目标考核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提出的目标一致,试卷结构、题量与赋分基本稳定,有新题型,但没有偏题、怪题,难度适中,有较强的区分度,可突出选拔功能,考试结果符合考试大纲“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要求,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了我区语文教学的实际及考生的语文素养。
2.思想性
今年的考题思想性较为突出。高考承载着选拔与评价的功能,也发挥着引导的作用。考生通过答题,可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比如今年取材于真实感人的新闻事件的作文题“农民工与医药费”,让考生从新闻当事人老王和医院以及老板之间诚挚信任、互敬互助的关系中,联想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诚信、敬业、平等、文明”等关键词,进一步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从积极角度去思考人生。现代文阅读材料,是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容,在设题上引导考生关注以下事实: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以木材为主,与国外以石材为主的建筑理念有较大差异,是因为我国古人有崇尚“人本”、厉行节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主流价值观。考生在阅读并关注这些材料的同时,可增强民族自豪感。
3.时代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现实生活,语文学习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今年的试题在选材上贴近现实生活,突出了时代精神。如信息读取能力是现代社会即大数据时代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认为:“信息时代的阅读对象不再仅仅限于文字,对数据、表格、图片中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转化是大数据时代和多媒体时代对人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在今年的试卷中,有两处最为明显的考查:第4题是把网络阅读与传统的阅读进行比较,选择最为恰当的一组衔接句子;第20题是直接运用数据说话的题目,要求通过图表提供的数据信息,总结出我国2008年到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的特点。这些题目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可以引导考生拓宽阅读的视野,面向迅速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
4.思辨性
今年的试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温儒敏认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当然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但高考语文也责无旁贷。”有专家指出,思辨能力包括以下要素: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从多角度考查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实用性;评价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今年的试题在这些方面都有所加强。比如试卷的第二大题就是考查判断推理等逻辑知识的,有判断论据的可靠性、判断推理是否成立、判断已然或未然、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此外,试卷的第18题也是一道重视思辨的全新的题目:试题给出招聘值班经理的六项内容,要求考生按性质将它们分为两类,并为每类命名,考查的是分析、归纳、抽象的能力。作文题中,虽然“老王生病”这则材料与去年的材料有些相似,但在评卷过程中,更强调发展等级中“深刻”的要求,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等,该题对考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5.衔接性
今年高考对于我区的普通高中来说,意谓着一个大纲卷时代的结束,因此今年的广西高考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广大师生向新课标高考过渡,今年的试题对此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第四大题第13小题文言文的默写,一改过去直接填空补出上句或下句的做法,而是通过理解的方式考查记忆的程度,如“《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什么”,这与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对名句默写的考查方式一致。又如新课标全国语文考试大纲在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中提出了“探究”的能级要求,提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发掘文本所反应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今年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阅读材料就是一篇蕴含了较为深刻的历史背景,同时可以看到作者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的美文,而且从题目的设计上也可看到这个特征,如“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等。另外,第六大题加大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考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二、新学年语文教学建议及备考方向
针对以上考题特点和我区考生的基本情况,建议新学年以后我区的语文教学和来年备考,应多关注以下几点:
1.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层级
语文是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熟悉它,并且要认识到帮助学生建构起语文知识体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如语法知识中的词性、短语、单句、复句等知识,阅读鉴赏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人物刻画中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知识,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等最基本的文言文知识等。语文知识是相应语文能力形成的必要前提。
大纲卷语文高考考查五个方面的能力,它们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鉴赏评价,是由低到高的五个层级。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要求记忆语文基础知识,如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等;理解、分析综合都是在识记层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层级;表达应用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的发展层级;鉴赏评价则是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为基础的发展层级。因此,高一层级的能力总是从低层级的能力发展而来,如要鉴赏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需要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表达我们对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水平的认识并做出评价。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从语文课程的观点看,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宜的能力要由适当的知识来建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诊断自己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掌握语文知识系统,为能力的提升打下扎实的基础。
要特别指出的是,《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中还提出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等级”。而且,今年的试题中已经出现了向考查“探究”能力过渡的题型。所以,明年的高考备考,老师们应该对此多加注意。
2.关注社会生活,积极思考人生
“生活处处有语文”,这是人们常说的大语文观。我们要向生活学习语文,要学习“活”的语文,有生命的语文。而在我们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过度重视考试技巧,重视解答题目,“躲进小楼成一统”,却缺乏对原生态的社会生活的关注,这会误导学生,让学生只懂考试,视野狭窄,还有可能将语文教成“死”的语文。今年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今年的作文题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等内容的一个再认识,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认识。今年的第20题,要求通过图表提供的信息,总结出我国2008年到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的特点。通过图表数据说明问题,是大数据时代的特征;作为一个现代人,图表文的转换应该得心应手,但是许多考生却缺乏这种能力。另外,这个题目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文化”。文化大发展是近年来国家提倡的一个基本方针,但是一些考生在答题时却“忽略”了这个关键词,根源在于学生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因此,在教学和备考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课外阅读、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报告会、博览会、纪念馆、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日常生活等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分析研究,学会思考人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拥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注重积累整合,加强整体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学生应在“积累、整合”上获得发展,“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仅靠高三年级一年时间远远不够。在阅读积累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明确的规定:“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但是,据有关调查,新课标提出的“读整本书”的要求,基本上形同虚设。学生们忙于做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根本无暇读完读熟一部书甚至一篇完整的文章。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微博微信早已成为人们常用的交流方式,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常态,让人忽略了整体阅读,“他们的知识面似乎很宽,但肤浅无根,华而不实,只知其表,不知其里”。阅读对人的发展很重要,他让阳光照进心里,它让人幸福、高尚,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它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的要义就是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过去高考语文命题对这方面是不够重视的,现在有改进,将促进语文教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那么怎样读书呢?精读略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短文与长篇相结合,注重内心感受,加强整体阅读。从阅读对象的整体出发,去领会、认识其中各个部分、各个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又从部分、要素与整体的联系中去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本质。我们要把高中的语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策划,全面安排,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读书。
4.加强理性思维,加深思维深度
今年试题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检验学生的思辨力,这也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向,也将是今后高考考查的方向。高考是一把检验理性思维深度的尺子。但是,在多年高考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答题的套路,导致后续考生在作文中“套作”现象突出,考生思考社会问题浪漫化、文艺化。大家都在寻找突破的关键点,加强思辨性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破解方法。尤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光要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认识,更要有“以理服人”的本事,要学会在提出了正确的观点后,通过理性的分析证实观点的正确性,通过恰当的事例、推理及其他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一点逻辑知识,掌握一些理性思维的方法,可以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今年试题中的材料,涉及社会、经济、时政、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角度,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分析、归纳及辩证思考能力。虽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一定要学生死记逻辑概念,但一定要将逻辑知识融入语文教学当中,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要让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世界,学会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看到事物的矛盾性,学会寻找事物的规律性,学会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学会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思维的活跃度。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