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彪
2014年3月29日晚8:30,在北京世贸天阶东广场,伴随着倒计时,“地球一小时”北京主场活动熄灯仪式开始。灯熄灭了,几辆自行车凭借骑行的力量,将会场中心的印有“WWF蓝天自造计划”的白帐篷微微点亮。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鸟巢、盘古大观等北京标志性建筑开始熄灯一小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举办的“2014地球一小时”中国站正式拉开帷幕,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100多个国内城市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倡议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起源于2007年,2009年来到中国。2014年“地球一小时”活动的主题为蓝天自造,呼吁地球公民通过每个人的选择、行动,来改变天空的颜色。
“‘地球一小时不是一场简单的熄灯仪式,它是那些每天都在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的人们为自己的梦想和努力庆祝的时刻。它激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每个人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就会有所作为。”“地球一小时”首席执行官安迪·莱利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卢思骋认为,空气面前人人平等。治理雾霾,需要各级政府、每家企业、每个公民发挥各自的力量,共同为蓝天而奋斗。蓝天自造希望传递一种积极的正能量,打造公众参与环保的行动平台。
“‘地球一小时活动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它不仅仅是一小时的关灯,更是在呼唤人们在每小时、每一天、每一年坚持环保行动。”“地球一小时”全球大使李冰冰说。
“总是听到环保宣传,却不知道怎么做、如何做,通过活动让我真正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今后我会号召身边更多的人加入环保队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张启萌说。
2014年是地球一小时开展的第八年,据悉,今年全球有超过160个国家7000多个城市参与,借此提醒人们重视二氧化碳的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为什么“地球一小时”活动能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每个人肩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
不堪重负的地球
当人类历史走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地球上的原始森林、湿地等自然景观大部分已经被人类文明冲击的七零八落。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森林、湿地、土地和各种资源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掠夺式开发的命运。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由于人类对生态破坏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屡见不鲜。当前,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支撑作用。由于人类对森林长期大规模的利用和破坏,森林从人类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减少到20世纪末期的34.4亿公顷。科学家指出:由于大量森林被毁,地球出现了比任何问题都难以对付的严重生态危机,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沙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全球沙漠化土地36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4,而且还在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空间。同时,每年还有2700万公顷土地退化为荒漠化土地,危及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和人类未来的财富。据科学报告,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贡献每年达33万亿元,40%以上的全球经济和全世界80%以上的贫困人口的生活需要来源于生物多样性。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20世纪70年代,地球上每周丧失1个物种,80年代达到每天至少有1个物种灭绝,90年代几乎1小时就有1种生物灭绝,许多物种在人类还未认识之前,就携带着它们特有的基因从地球上消失了,对人类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由于人类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偏差,全球湿地遭受了严重破坏。最早受到破坏的湿地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沼泽,面积从10世纪50年代的1500020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今天的不足400平方公里。到现在,美国丧失湿地54%,法国丧失湿地67%,德国丧失湿地57%。近40年来,我国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约13%的湖泊已经消失,长江流域的湖泊从20世纪50年代的1066个减少到90年代的182个,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24种、鱼类减少约50种,七大水系63.1%的河段因污染失去了饮用水功能,有近40%具有全球意义的湿地正受到中度或重度污染威胁。
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时间。由于生态的破坏,肥沃表土不断流失。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600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已达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据统计,黄河、恒河、雅鲁藏布江、长江、印度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红河、尼罗河等16条河流,每年流失土壤表层肥土75亿多吨,相当于冲走了90万公顷农田耕作层的全部土壤。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80%来自这一地区。
19世纪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规模砍伐森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北极地区冰盖已减少42%,海平面上升了50厘米。造成了全球60%的陆地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有的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经济损失严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700立方米,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耕地每年减少灌溉面积47万53万公顷,6000万农村人口和数以千万计的牲畜缺乏饮水。1931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殃及7省205县,受灾人口达2860万,死亡14.5万人,随之而来的饥饿、瘟疫致使300万人惨死。黄河曾在历史上决口1500次,重大改道26次,淹死数百万人。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辽流域的特大洪水涉及29个省(区、市),受灾农田3.34亿亩,倒塌房屋685间,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我们今天生活的地球,面临来自人类自身的严重挑战。工业革命后,人口增加、 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大气臭氧层空洞等生态灾难,制约了人类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减少。目前,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已超过70亿,最新增长的10亿人口仅仅用了12年,伴随的严重问题是自然生态破坏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人类具有思维力和创造力,也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加强和自身欲望的增加,使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兴修水利和建闸筑坝造成湖泊、江河的隔断,鱼类洄游通道与种群交流被割断;铁路和公路建设使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破碎化,种群繁衍面临直接威胁;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生物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导致许多种类绝迹或种群数量减少。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生态系统不可再造。地球上的资源已呈现过度利用、生态已陷入严重负债的状态,人类需要建立新的理念。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的发展,历来是在不断应对和克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种矛盾过程中艰难前进。由于人与自然矛盾激化,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阻碍,促使环境问题认识的觉醒,进而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最终解决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趋势。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无论损害和破坏哪一个系统,都会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影响地球的健康,危及人类的生存。只有建设和保护好这些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好生物多样性,人类才能永远地在地球这一美丽的共同家园里繁衍生息。
保护森林给人类留一片绿荫
2010年的冬春季节,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损失严重。有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是极端气候影响了降雨,另一方面是由于森林面积缩减和森林退化,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在云南昆明附近的大型水库的研究表明,影响两水库入流的最主要外部因素为集水区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森林覆盖率大、森林质量优的云龙水库每平方公里集水区面积每天的入流量为616.94m3,而松华坝水库为353.46m3,仅为云龙水库的57.3%。
2010年8月8日,我国甘肃省发生的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4.7万人受灾,1501人遇难。国家林业局调研组在当地实地调查发现,森林植被好的小流域没有发生泥石流,而森林破坏殆尽的小流域的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岷江林业总场大河坝林场位于宕昌县西南部,西邻舟曲县,与发生泥石流的三眼峪和罗家峪属同一山体,泥石流发生当日的降水量与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相当,但2010 年“8.8”特大泥石流并没有使大河坝林场受到损失和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是大河坝林场通过实施天保工程,林场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和恢复,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目前达到68.6%,森林平均蓄积89.5m3/hm3,良好的森林植被抑制了泥石流的发生。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难可以通过保护森林的方式去避免,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它告诉我们森林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森林,人类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家园。
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的绿色森林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多情而美丽。森林中,一个个涌动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勃勃生机。走进森林,我们不仅可以和自然对话,清洗都市的烦躁和不安,还可以和自己的心灵低语。偶尔传来的鸟鸣天籁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虽然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我们也必须要认清现在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已经到了警戒线。随着人口增加,生产力水平提高,在不断增长的需求支配下,人类开始不断向森林索取,大量林地变成了耕地、牧场、厂矿和油田,森林被雕琢的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上一个大冰河时代结束于1万年前,全球保留约60亿hm3的森林。在过去五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林地累计损失估计为18亿公顷,年均净损失达36万公顷,2010年全球森林面积只有约40亿公顷。目前,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毁林率是每年1290万hm3。而且,几乎所有的毁林都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区的发展中国家。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必须严格执行可持续的管理措施,才能够实现永续利用。中国古代的著名学术典籍《管子》记载“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伐必有时”,指出不能过度采伐利用森林,封山育林对于森林资源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可能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样浅显的道理,但是森林面积不断缩减的事实又在提醒人类,必须行动起来,保护森林。
保护森林中国在行动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类型多样。旧中国饱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长期影响,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状况日趋恶化,到1949年森林覆盖率仅为8.6%。新中国成立以后,林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森林资源进入了恢复发展时期,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近10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兴林富民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林业投入,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力度不断强化,森林资源步入了快速增长时期,质量稳步提高、结构趋于合理、多功能多效益逐步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10年来,国家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成绩显著,森林面积继续快速增长。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根据《FAO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国是世界上森林面积增长最多的国家。《FAO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指出“就19902000年期间每年净增长最大的10个国家而言,植树造林和森林的自然扩展使其每年森林总面积净增长达到340万公顷。在20002010年期间,由于中国执行了雄心勃勃的植树造林计划,这个数字上升到每年440万公顷”。同时还指出“20052010年世界人工林面积每年增加约500万公顷,主要原因是中国近年来在无林地上实施了大面积造林”。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亚洲地区扭转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实现净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FAO的高度评价,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地区森林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减少的情况下,出现了净增长,主要归功于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抵消了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森林资源的持续大幅减少”。
天然林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中国在大力发展人工林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天然林保护。中国天然林面积12184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60%。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对天然林资源实行更严格的保护,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开始试点,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在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这是中国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林业发展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历史性举措。一期工程从2000年到2010年底。工程建设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734个县和163个森工局。一期工程建设累计投入1186亿元,工程区森林面积净增加1.5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加约7.25亿立方米。二期工程2011年至2020年,中央计划再投入2440亿元,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力争再经过10年的努力,新增森林面积7800万亩,森林蓄积净增11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增加了中幼龄林抚育和森林资源培育任务;大幅度提高了投资标准,取消了地方配套20%的政策。这些政策为天保工程二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践充分证明,天保工程的实施,给工程区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变化,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国际组织和国外人士对天保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拿出巨额资金保护天然林表示钦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
从历次清查结果看,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现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以来,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国森林资源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加强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取得了巨大成效。根据《FAO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全球超过50%的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5个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列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之后,位居第五”。森林蓄积居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刚果民主共和国之后,列第6位;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首位。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在2009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为2.08亿公顷,完成了增加森林面积目标任务的60%,森林蓄积量为151亿立方米,已经达到了增加森林蓄积量的目标要求。为实现我国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的目标,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国家林业局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完善林业治理体系,提高林业治理能力,为加快林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是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力量,实施好生态修复工程,搞好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稳步扩大森林面积;三是扎实推进森林科学经营,扩大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四是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守住林业生态红线,落实好林地保护规划,推进依法治林进程。
森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在这里,各种珍奇的动植物资源争奇斗艳,展示着各自的风姿和美丽。它们与姿态各异的奇石、蜿蜒流淌的溪流、珠串垂挂的瀑布等共同组成了大自然的合唱。生命的存续最重要的是阳光、空气和水,而森林能够给予我们的就有两个。森林涵养水源、清洁空气,它不仅护卫着我们的生命,而且带给我们健康。这也是人类亲近森林,爱护森林的根本原因。
爱护森林并不是仅仅靠政府的管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一小时”活动保护森林的建议中这样写道:森林是地球之肺,身处钢筋水泥森林大都市的我们,一样能保护千里之外的大森林。你可以:无纸化办公,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拒绝接受传单、折页或其他形式的广告;在线阅读报刊,获取新闻,使用电子对账单;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子;购买具有FSC认证的家具;以种植树木的方式庆祝节日纪念日。
这就是保护森林,人人有责;保护森林,人人可为。
节能减排护卫地球
20世纪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急剧变化,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增温效应明显加强,如果继续保持当前或高于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速率将会引起大气进一步变暖,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比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升高5℃甚至更多。美国宇航局高级气候科学家、“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之父”詹姆斯·汉森指出:气候变化一旦达到临界点后,气候系统将不可逆转。那时,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浓度即使不再增加,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冲击也会自行发生。如此巨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脆弱的环境适应性而言将是灾难性的,更为严重的是其影响的不可逆转,人类正处于气候变暖的危机中。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地缘等诸多人类文明方面。气候变暖正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了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而节能减排就成为了人类必须实现的保护地球的方法之一。
“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节省电,而是为了使公众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养成环保的好习惯。这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给出的答案:按照全球2007年资源消费和排放二氧化碳的平均水平计算,人类需要1.5个地球才能满足需要。每个人的一小步,是地球的一大步,世界自然基金会号召:选择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用完电器拔插头;使用保温能力更强的节能门窗;让衣服自然晾干;自带购物袋,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空调温度设置合理,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只有在需要烧热水的时候才接通饮水机电源;冰箱内存放总容积80%的食物。这都是每个人可以参与地球保护的方式。
从人类登上生物进化舞台以来,人口呈指数增长,人类迅速演化成为地球上的优势物种,占据了地球上绝大部分空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从南极到北极,从荒漠到海洋,几乎无处不在。人类的活动还深入地球外层空间和地球内部。人类活动的规模和烈度导致了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生存危机,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物演进的时间序列。
根据在联合国里约+20地球峰会上公布的《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在被评估的63837个物种中,801个物种已灭绝,63个野外灭绝,3947个严重濒危,5766个濒危,10104个脆弱(易受伤害)。在19817个受威胁物种中,两栖动物占41%,珊瑚占33%,哺乳动物占25%,鸟类占13%,松柏类占30%。濒危物种占评估物种的31.04%,物种生存状况总体上十分严峻。虽然评估的物种只占地球物种总量的不到1%,但一例例鲜活的事实不得不敲响人类的警钟。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 2004 年的报告提出警告: 当前地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相当于史前恐龙的大灭绝时期。这一速度是自然界物种正常衰亡速度的100倍至1000倍。据科学家估计: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丧失一个物种加快到每小时丧失一个物种。据2010年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科学家描述,现在地球上平均1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这个速度是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时代以来最快的。
人类对于生态循环和物种灭绝的认识仿佛还处在古人对宇宙“天圆地方”的认识阶段,视距相当短。而2002年各国领导人制定的在2010年“显著减慢”生物多样性损失速度的目标未获成功。同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报告介绍,自1970年以来,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已减少31%,活珊瑚减少38%,各种红树科植物和海草减少19%。夏威夷野牛、波利尼西亚树蜗牛、圣海伦橄榄都已成为历史名词。20世纪初,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伊比利亚猞猁约有10万只,但现在这种动物已经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今日美国报》介绍,全世界68亿人口到2007年已经消耗了地球50% 以上的生态资源,这意味着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第二个地球。英国《自然》杂志显示,50年后,100多万种陆地生物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人类的活动使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秘书处提供的背景报告指出,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到2050年可能升至90亿;温室气体排放还在增加,超过1/3的物种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灭绝。虽然这些都是推测,但对人类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提出了严厉的警告,值得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四大遗传资源中心之一。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08》显示,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291种,占世界第3位,其中,5060%的物种为中国所特有;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脊椎动物共有6588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其中476种陆生脊椎动物为中国特有。中国还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鸟类1332种,占世界总种数的 14. 6%;中国的鱼类占世界鱼类总种数的17. 5%。
而与此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的资源利用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式,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丧失或降低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海南白臀叶猴、新疆虎、中国犀牛、高鼻羚、普氏野马、台湾云豹等为我国特有动物种类,先后于1882年、1916年、1922年、1950年、1969年、1972年相继灭绝。据估计,中国的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其中,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等高达40%以上。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有233 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约44%的野生动物呈数量下降趋势,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下降趋势明显。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据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的生存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列入灭绝级的物种有5个,功能性灭绝级的物种有30个,濒危级的物种有343个,受胁级的物种有459个,关注级的物种有439个,无危级的物种有1032个。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谈到的“我国生物多样性总体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各类自然灾害呈增加趋势,特别是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严重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气候变化将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并涉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导致粮食危机、改变水资源分布格局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日益成为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策略,面临着同样生态危机、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中国,这样的老路已经走不通。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森林保护压力大,土地沙化、湿地退化和物种保护形势严峻、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频发、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巨大。失衡的危机,为我们频频敲响了警钟,为粗放式发展的工业化亮起了红灯。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今年拟安排500万亩。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进一步积极行动起来,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都做出了专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五位一体”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美丽中国的新提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是中国民众生活的幸福所在。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已经从人定胜天,发展到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最终落实到可感、可知、可触摸的美丽中国建设上。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人类共同的目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