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然而,海水下面的一切,对人类来说又是那么陌生。海水下的风景是什么样的?那里生活着什么样的居民?它们又有什么奇特之处……想知道这一切吗?那就随我来一次快乐的海洋之旅吧!
蓝色水晶宫——表层水域
海洋中,深度在217米之内的水域叫表层水域。就像阳光总是最先照到楼顶层,表层水域由于处于海洋的表层,所以太阳光线能够穿透海水,映得海水蓝蓝的,宛若一座蓝色的水晶宫。
小不点和大块头
水晶宫中“人”丁兴旺,生机盎然,这里的居民多极了:小到肉眼看不清的浮游生物,大到像小山一样的鲸,都喜欢在这里定居。
浮游生物是生物界中的“小不点”,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浮游植物随洋流四处游荡,以溶解海水中的营养成分为生。最常见的几种浮游植物被称为硅藻,它们的身长不过千分之一厘米,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
浮游动物,就是生活在水晶宫中的微小动物,数量最多的要数磷虾了,它们都以浮游植物为食。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小不点,它们可是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知道海中巨人蓝鲸吗?它那像山一样的大块头可全靠这些小不点养活,蓝鲸每天要吃掉好几吨磷虾呢!
植物不分根、茎、叶
奇怪,奇怪,真奇怪,水晶宫里的植物——藻类,根、茎、叶是不分的,那它们是如何生存的呢?其实,这里的植物,同陆地上的植物一样,也是依赖太阳光线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自己生长所需的营养;但它们比陆地上的植物更有优势,因为整日泡在水中,可以直接从周围的海水中过滤吸收营养。因此它们根本不需要根、茎、叶。
海洋就像一个巨大的牧场,为所有的海洋生物提供食物。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每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幽静的后花园——中海层
海水深度217米与1100米之间的水域是一个幽暗的水世界。在这里,海水的颜色由蓝色转为黑色,朦胧中一切都难以看得真切,神秘而浪漫。
除了光线较少之外,这里的海水压力比表层水域要大,而且食物较少。但这里却是许多动物的安乐窝——美丽多姿的管水母,头和身体都有发光器的灯笼鱼,长有锋利牙齿的蝰鱼,身材粗短的斧头鱼……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以表层海水中飘落下来的东西为食,有的还窜到表层水域捕食。
后花园入住须知
由于这里光线较暗,食物又少,所以来这里居住的动物最好具备以下条件:
1.敏锐的视觉:可以在较暗的光线中及时发现猎物或者敌人;
2.特别大的肚子、能够张得非常大的嘴巴:这样有利于吞下比自己个头还大的猎物;
3.长而尖利的牙齿,最好有毒:这个不用说也知道,当然是用来咬住猎物的。
除此之外,最好自备灯笼,以引诱猎物,让美味自己送上门来。
陆地与海洋的真正界限在哪里呢?海洋学家告诉我们,真正的界限位于海水下的大陆坡上面。大陆坡位于大陆架下面,是在海岸附近缓缓下降的斜坡,也是海洋盆地的边缘,它连接了大陆架和深海平原。大陆架上海水的深度最多不超过217米,而大陆坡底部的海水深度则在2667米左右。大陆坡上通常有深深的沟壑,这些沟壑是由大陆上的河流注入海洋时冲刷而成的。
水下流星花园——深海层
1100米以下的水域,被称为深海层。由于太深,太阳光根本照不到这里。这里漆黑一片,海水冰冷刺骨。然而这里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死气沉沉,在这里,不时会闪过一阵阵“流星雨”,让漆黑的舞台变得如梦境一样美丽。
“流星”的秘密
就像我们走夜路需要手电筒,生活在漆黑的水域中的动物们也自备了照明设备。有的本身就可以发光,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发光”。鱼、虾、枪乌贼、水母,甚至非常小的深海桡脚类动物都有发光的本事,各有各的小灯笼、信号灯。其实它们发光并不单单为了照明赶路,而是有其他更重要的用途。比如它们可以凭借好看的小灯笼来引诱那些好奇、无知的猎物,或者向同伴们发出信号以便联络;或者用点点荧光将自己打扮得面目全非,起到蒙骗敌人的作用。
身怀绝技
住在这个区域的居民,除了自备照明设备外,还要身怀绝技,以适应这个食物十分缺乏的恶劣环境。
钓鱼竿随身带:长相另类的琵琶鱼科成员便是因精湛的“钓鱼”术而闻名。要钓鱼当然要有钓鱼竿,琵琶鱼的“钓鱼竿”又细又长,末端还有一个发光的小灯笼。当猎物受骗冲过来时,琵琶鱼就会张开大嘴,“啊呜”一口将它们吞到肚中。告诉你一个小秘密,琵琶鱼的“钓鱼竿”实际上是它的背鳍变形来的。
嘴大吃四方:没有“钓鱼竿”的动物怎样捕食呢?别担心,它们也有办法。其中有一种“宽咽鱼”,它的身子瘦小,头却十分庞大,颌部竟占了身体的1/4,活像个大头怪。大嘴巴张开时就像一把撑开的伞,足以吞下较大的猎物。
生命在于休息:深海层中的生物不是很多,因此动物们得到食物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使自己不受饥饿折磨,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需要在两次进食之间保存能量,它们尽可能少运动、多休息,捕食手段也多采取“伏击”而不是“追捕”。
海泥之城——深海平原
现在,我们来到海平面以下5000米的深处海底。如果我们能够把海水全部抽干,便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海底地貌。这里与陆地上的地形非常相似,有高山也有深谷,有缓坡也有平原,还有沟壑和海脊。这里有地球上最高的山和最深的沟。
这里是地球上地势最为平坦、最鲜为人知的地方。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可以看到远处的山脉、山脊和海沟,但是大部分地方被一层厚厚的、广阔而平坦的海泥所覆盖。
海泥也神奇
爱美的女士们喜欢在自己的脸上涂一种黑黑的海泥面膜,说是可以变得漂亮年轻。海泥真的那么神奇有效吗?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海泥是由上层水域沉淀下来的生物碎屑,经过几百万年的沉淀、积累而成的。有的地方海泥的厚度能达到500米以上。
小城居民的花样生活
这里寒冷、幽暗而寂静。因为没有太阳光,植物无法生长,所以食物极度缺乏。但这里的居民却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环境,而且乐在其中。它们有的喜欢高高地漂在海泥上方,有的则钻入海泥之中捉迷藏,还有的在海泥上面四处滑动,像是在作画。
它们还喜欢开化装舞会。海笔喜欢将自己打扮成一株植物:细细的茎插在海泥里,婀娜而多姿的触手漂浮在海水中,如同茂密的树枝;有一种海绵会将自己装扮得像玻璃花瓶一样,因此得了个好听的名字——维纳斯花瓶;如果你看到一根黄瓜在海底缓慢爬行,千万不要惊讶,因为这是另一位化装高手——海参装扮的。由于这种海参的身体形状像极了黄瓜,所以被称为“海黄瓜”。再来瞧这位“三角鱼”,它将自己假扮成一尊雕像,它用三支很长的鳍把自己稳稳地固定在海床上,一动不动,简直酷毙啦。当然,它可不是单单为了摆POSE,而是以静制动,当有猎物从它身边游过时,它好趁其不备,冲上前去将其擒获。
美丽的珊瑚之城——珊瑚礁
珊瑚城是海洋中最美的风景之一,城市的主体建筑便是绚丽多彩的珊瑚礁,色彩斑斓的鱼类和上千种其他的海洋生物居住在珊瑚城中。
小虫儿建起大家园
你知道吗?巨大的珊瑚礁是由身体微小的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的身体很柔软,嘴边有一些带刺的触手,它们能分泌石灰质,形成圆筒形的骨骼包围身体。大批的珊瑚虫共同聚集在一起,组成了美丽的珊瑚。珊瑚虽然生长缓慢,但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之后,就形成了巨大的珊瑚礁。
绚丽多彩的珊瑚城
珊瑚有很多种,如柳珊瑚、硬脑珊瑚、泡珊瑚和软火珊瑚等。珊瑚虫的种类不同,形成的珊瑚的形状和颜色也不同。有像烈焰燃烧般的红色珊瑚,有如挂满霜雪的白色珊瑚树,还有素雅如水墨画般的黑珊瑚。
在这如诗如画的城市中,居住着色彩斑斓的鱼类和上千种其他海洋生物。它们有的以生长在珊瑚礁上或者漂浮在附近海水中的藻类和小植物为生,有的躲藏在珊瑚礁的缝隙中伏击过路的小鱼,有的则以珊瑚为食,像鹦嘴鱼和长棘海星等动物就将珊瑚咬断或弄碎后吃掉。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就是由微小的珊瑚虫组成的,它们堪称地球上最伟大的天然建筑。站在遥远的月球上都可以看得到大堡礁的风姿。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珊瑚虫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地球生命。
地狱之城——深海沟
深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之一,处于6667米至10000米深的海水中。海洋学家将深海沟称为“冥王地带”。冥王是神话中统治地狱的一个神,也许他们认为这里离地狱很近吧。其实这里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恐怖。海沟底部的海床非常平坦,积累了海泥,非常绵软。
耐压能手
这里的压力极大,普通动物到了这里早就被压扁了。而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个个耐高压,因为它们的身体内部没有空隙,不怕压力,所以非常适合在压力极高的海域中生活。
地狱中的美丽居民
不要以为生活在冥王地带的动物就一定长得青面獠牙、其丑无比。其实这里有的动物还是蛮漂亮的。比如有一种海葵,身体下半部分是一个细细的管状结构,顶端则长着一簇美艳的触手,就像盛开的菊花。平时它用管状结构把身体固定在海底,挥舞着如花的触手,当小鱼游到“花”中间时,它就会收缩触手,将猎物放进口里。当敌人来时,它则会钻入海泥中,溜之大吉。这里还生活着一种多毛虫,长着肉质的“腿”和刚毛,猛一看就像陆地上的毛毛虫。某些种类的海参也是这里的永久居民。在这里,还有一种在地球最深的地方生活的鱼类——须 。
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号海渊深达11034米,如果我们把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进这个深渊里,山顶距海面还有2000多米。1960年,雅克皮卡尔和唐沃尔什两位科学家乘坐“的里亚斯特”号深海潜水器,历时近5个小时才到达挑战者号海渊底部。
海洋世界是不是神秘又美丽?是不是让你大开眼界?其实,人类对海洋的一切还知之甚少,还不如对某些遥远的星球了解得多。随着人类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定会有更多稀奇有趣的东西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