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人俊
银杏树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它历史悠久,树形优美,树干挺拔,体魄苍劲,风骨清奇,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同称世界四大园林树木。银杏树生命力旺盛,不管在北方或南方,不管土壤肥瘦,只要栽种下去,就能扎根大地,在阳光和雨露滋润下顽强成长。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赞颂银杏树是“东方的圣者”和“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
北京西郊农业部万寿路宿舍大院,矗立着数十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十分引人注目。这些银杏树已有60多年历史,而且身世不凡,它们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时任共和国副总理邓子恢与夫人带领大家亲手种植的。60多年来,它们饱经岁月沧桑,始终与共和国风雨同行。高大的银杏树不仅凝聚着邓子恢夫妇辛勤劳动的汗水和心血,见证了共和国艰难发展的历程,它们的背后还有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建机关大院,栽种银杏树,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土地改革胜利结束,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加速农业合作化发展的进程。
选调谁来主持这一重要工作呢?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都不约而同推荐中南局主持工作的第二书记邓子恢出任部长,并担任国务院分管农林工作的副总理。
邓子恢是党内公认的农村工作专家,福建龙岩人。早年留学日本,大革命时期和张鼎丞等共同参与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毛泽东、朱德曾是并肩战斗的战友。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是刘少奇、陈毅的亲密战友。因他知识渊博,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处事沉稳老练,人们喜欢称他邓老。新中国成立前后,凡有关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毛泽东大都批示“一定要请邓老参加研究确定”。
1952年底,邓老告别中南局后风尘仆仆进京报到。党中央安排他住进中南海颐园,与毛泽东、刘少奇的住处相距很近。
毛泽东听说邓子恢已经到京,十分高兴,特意在丰泽园住处笑迎老战友。他热情握着邓子恢的手,亲切而风趣地说:“子恢同志,调你来做农村工作统帅啊!”邓子恢谦虚地摆摆手说:“不,还是主席统帅,我们当助手。”
中央农村工作部是党中央的新机构,任务繁重艰巨。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迅速为它寻找办公地点。
当时,北京西郊万寿路一带,有一栋很有名气的“小红楼”,新中国成立前是国民党军队的指挥部,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解放军接管,总政治部的领导干部曾在那里临时居住过。“小红楼”周围有一些营房和平房,还有碉堡、铁丝网和荒地,面积较大。虽然位置偏僻,远离市区,人烟稀少,但属于“新北京”规划区。党中央当初曾设想将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集中建在那里办公,逐步形成一个“新北京”。
杨尚昆考察后,确定将“小红楼”和万寿路十号院的一些营房、平房和周围的荒地,划归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建机关大院。
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毛泽东高度重视,经常在中南海同邓子恢彻夜交谈,商讨有关事宜,不断做出新指示。
那时的邓子恢是大忙人,农村工作许多大事等待他去部署、落实。多少事,从来急,他处处以身作则,力争朝夕。1953年春节刚过,许多人还沉浸在节日欢乐气氛中,邓老早已冒着凛冽寒风从中南海出发,赶往西郊万寿路机关向部下传达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并会同副部长陈伯达、廖鲁言和秘书长杜润生等商讨农村工作部的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研究制订全国农业合作化发展规划。他常常很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中南海家中休息。
天长日久,他深深感到自己每天在中南海和万寿路之间来回奔波,路上消耗了许多宝贵时间。为了争取更多时间投入工作,他主动向党中央、毛泽东提出搬出中南海,迁到西郊万寿路机关大院安家落户。毛泽东批准了他的要求,于是万寿路十号西院一栋普通平房,就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从此,他和大院干部、家属朝夕相处,风雨同行,数十年如一日。大家每天都能见到他亲切的面容和忙碌的身影。
建机关大院初期,邓老考虑得十分周到细致,既着眼当前,又考虑长远,强调要搞好规划,在荒凉的大院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一年,清明节即将来临,熟悉农历节气的邓老亲自给林业部领导同志打电话,希望提供银杏、核桃、梧桐、葡萄、苹果、梨树、桃树、海棠、槐树等经济实用果木树苗,帮助机关大院绿化环境,创造绿色财富,造福后人。清明时节很快到了,春风化雨,大地湿润。林业部提供的各种苗木也已运到,邓老马上带领机关干部在大院内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他和夫人陈兰带头挥舞铁锨,挖坑、栽树、培土、浇水,大院内到处热火朝天,呈现一派劳动繁忙景象。大家在东大院种下了许多槐树、梧桐和松柏,一排排整整齐齐,形成长长的绿荫走廊。接着,在西南院的大片荒地上又栽种了葡萄、苹果、核桃、梨树、桃树、海棠,建起一大片花果园。
邓老特别钟爱银杏树,他的家乡福建有许多银杏树。银杏树耐干旱,抗风寒,树荫浓,既能供人纳荫乘凉,又能结出丰硕果实,所以他带领大家在机关办公大楼和住宅周围栽种了许多银杏树。
他工作细致,一棵棵树栽种完了,还要检查栽种质量。看到大家不仅用劳动汗水保质保量栽下了银杏树,而且用满腔热血栽下了对共和国的美好希望和忠诚,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和国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机关大院栽种的树苗,也迎着共和国的灿烂阳光和丰盛雨露健康成长。一棵棵树苗欣欣向荣,先后长高成林。到了秋天,葡萄、海棠、桃梨、柿子、苹果等相继成熟,大家提着篮子,端着盆子,喜洋洋走进果园收获和品尝各类瓜果,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情。人们内心无限敬佩、爱戴生活朴实、工作务实的邓子恢。
那时,中央农林口的农业部、农垦部、林业部、水产部、水利部、农机部等机关都挤在城里狭小的天地里办公。每当王震、萧克、高文华等部长到万寿路大院开会,他们都十分羡慕这里开阔的天地和优美的环境。
朱德同邓子恢一向关系密切,感情笃深。有一次,他从中南海驱车来到万寿路机关大院视察工作、看望邓子恢。两位老战友在大院畅谈往日友谊,围绕农业合作化和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相互交换意见。朱德看到机关大院树木葱绿,花果满园,不禁风趣地赞美其为“世外桃源”。
银杏树茁壮成长,“文化大革命”骤起,
邓老在树下受磨难、经考验
邓老非常热爱、珍惜这个“世外桃源”,尤其珍爱大院的银杏树。他每天早晚都要在银杏树下俯身清除杂草,让它们健康成长。每当从外地农村检查工作回京,他总要来到银杏树下摸摸树干是否长粗,瞧瞧枝叶是否茂盛。看到银杏树迎着阳光和风雨枝繁叶茂,越长越粗壮、越旺盛,他心里无比高兴。
他常常在银杏树下热情接待全国各地来访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同他们促膝谈心,详细听取基层真实情况的汇报,了解农民的心声。他为人随和、亲切、朴实,虽然身为副总理,但毫无首长架子。经常身着布衣布裤,脚穿布鞋,在大院银杏树下散步,不断和人们打招呼。
他喜欢下棋,节假日往往约一些干部在银杏树下席地而坐,边下棋边聊天。这已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了解许多社会真实情况,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和谐。
有一个星期天,邓老正在大院门口传达室里同机关干部下棋聊天,恰巧一位省委书记从外地来向邓老汇报请示工作,到门口打听邓老的住处。邓老耳闻有人找他,立即从传达室窗口探出脑袋看看。省委书记一看是邓老,既愕然又高兴。他没有想到共和国的副总理居然在机关传达室里同群众打成一片,同娱乐共欢笑,内心无比佩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邓老是十分平民化的国家领导人,他一直把自己当作大院群众的一员,始终同大家打一片。1959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和夫人陈兰常把自己种的蔬菜送给机关食堂,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关系亲密无间,大院干部、家属尊称他是布衣总理。即使后来毛泽东错误批判他是农业合作化中的“小脚女人”,责难他推荐包产到户“责任田”是刮“单干风”,人们依然同情和爱戴他。每逢春节,机关大院举行团拜联欢会,总是热情安排他和陈兰两位革命老人坐上主席台,长时间热烈鼓掌欢迎。那阵阵热烈的掌声,代表了广大群众爱戴邓子恢的心声。
1964年金秋时节,正当大院银杏树茁壮生长、片片金叶簇拥着千枝万条在阳光下闪光时,68岁的邓老因支持包产到户被免除副总理职务,但他并不灰心,仍然情系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无官一身轻,他带着老伴和秘书,暂时告别朝夕相处的银杏树,远赴广西农村,以农业技术员的身份化名李建中,以“四清”运动为掩护,在偏僻乡村搞起包产到户“责任田”的秘密试验。前后两年,喜获成功,农业增产,农民高兴。
他带着丰收的喜悦,高高兴兴回到北京。在大院,他推开办公室的窗户,喜看房前屋后的银杏树又长高、长粗了,树干挺拔,叶片玲珑,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活力,他内心无比舒畅,竟然兴奋地和秘书开玩笑说:“包产到户责任制,迟早会在全国推行的。你信不信?我们打赌!”
不久,“文化大革命”兴起了,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8月18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代表。他没有忘记已被免职的老战友邓子恢,邀请他一道检阅红卫兵。那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特地安排摄影记者为他和林彪、邓子恢等战争年代患难与共的老战友合影留念。摄影记者举起照相机,迅速将毛泽东、林彪、朱德、贺龙、邓子恢、叶剑英、陈云、徐向前8位领导人定格在镜头中,成为永远的历史纪念。
当时,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被打倒,能登上天安门参加检阅红卫兵者屈指可数,能应邀同毛泽东、林彪合影者更是寥寥无几。第二天,邓子恢的名字和照片在报纸上公开发表,那是一种政治信息的传递,说明邓子恢是毛泽东信赖的人。大院的干部、家属,都为邓子恢晚年重新享有如此崇高的政治荣誉而欢欣鼓舞。
可是,人们没有想到19天后,也就是1966年9月7日,中央一位领导人突然来大院发动“炮打司令部”。他发表讲话:“炮打司令部,是无产阶级司令部发出的炮弹,打资产阶级司令部。在农林口打什么?就是炮打邓子恢!邓子恢是老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他对大院干部仍然尊敬邓子恢很不满意,批判“长期以来,邓子恢在机关大院阴魂不散!”大家对这个讲话反应冷淡。因为一是不久前,邓子恢刚刚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同毛泽东、林彪等一起合影留念,今天怎么突然就成了无产阶级司令部炮轰的对象呢?二是邓子恢已被免职,挂名全国政协副主席,赋闲在家,怎么又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呢?三是邓子恢当官不像官,向来没有官架子,密切联系群众,群众关系很好,凭什么要炮打?大家思想不通,一直保持沉默。经过工作组反复发动,有些人勉强向邓子恢开炮,将大字报贴到他家附近的银杏树上,攻击他一贯反对毛主席思想,走资本主义道路。
邓老胸怀宽广,对贴他的大字报并不生气。当时秋意浓浓,金黄色的银杏叶飘落满地。邓老拄着拐杖,踩着片片落叶,在机关大院来回走动。他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戴着老花镜,在银杏树下细心阅读大字报,尽力寻找有益的批评意见。只见大字报全是批“小脚女人”、“包产到户”、“刮单干风”之类的老生常谈,并无新意,他坦然处之,还不时安慰家人说:“群众运动嘛,要炮轰就轰吧,不要害怕。”
不久,北京农业大学的一批批红卫兵也赶到大院凑热闹。他们举着“造反有理”的旗帜,来到银杏树下要邓老交代反毛主席的罪行。
邓老历史上曾领导过群众运动,熟悉运动规律和群众心理,富有经验。他在家里不慌不忙热情接待红卫兵,耐心听取他们的责问,讲述自己和毛泽东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并肩战斗的历史往事,故事生动具体,许多事情大家闻所未闻。红卫兵听得津津有味,感到新鲜、有趣,受到了一次党史教育,从而对邓老多了一些了解、好感和敬意。“阶级斗争”观念趋于淡化,有人甚至同他下棋聊天。
有一次,红卫兵把邓老和农林口各部领导人抓到农业大学准备大会批斗。邓老坦然处之,晚上照样同看管他的红卫兵聊家常,讲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听的学生越来越多,夜里聊得很晚,大家忘记了明天还要开批斗会。
第二天,批斗大会就要开始,所有批斗对象都被揪到会场挂上白牌子,唯独没有邓子恢。那块写着“打倒邓子恢”的牌子冷冷地搁在会场上。学生们争相伸长脖子想看看大名鼎鼎的邓老,左等右看,仍然不见他人影。情况紧急,主持会议的红卫兵灵机一动,马上将邓子恢的牌子挂到一个人脖子上,本想随机应付应付。谁知那人十分较真,大声叫唤:“错了,我不是邓子恢,这牌子不是我的!”红卫兵当场训斥:“嚷嚷什么!你们都是一伙的,你就临时代表代表吧!”闹得批斗大会哄堂大笑,成了“文化大革命”闹剧的一大趣闻。后来,红卫兵认为他为人实在,不像是老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十分同情、理解他,不仅没有将他拉到会场上去。而且批斗会没有结束就送他回家休息了。
然而,不久后的一天深夜,南郊红星公社的造反派受人指使,居然乘坐大卡车到机关大院造反。他们在银杏树下闹哄哄呼喊口号,企图冲进邓老家中将他揪走。周恩来得知后,指示北京卫戍区派部队迅速赶到大院,在银杏树下传达指示:“没有中央的批准,任何人不得揪斗邓老”,并以严厉口气将造反派赶走,及时保护了邓子恢的人身安全。
“文化大革命”那个混乱的年代,政治风云瞬息万变,几乎天天有新变化。谁也没有想到当初动员大家炮打邓子恢的那位领导人,半年后竞也成了炮打对象,而且被诬陷为“大叛徒”,炮打声势远远超过炮打邓子恢。中央专案组还派人来大院银杏树旁邓老家中调查,搜集那人的“叛徒”材料。邓老对那位领导人的作风和做法虽然有意见,但当对方遭遇危难时,他依然实事求是、仗义执言:“那是莫须有的事。他自1927年年底跟毛主席上井冈山以后,一天也未离开过红军部队,怎么会成为叛徒呢?1938年国共合作时期,他受党组织指派,从根据地到南昌领取通信器材,返回途中被国民党部队扣留过,但很快就放了,我没有听说他有叛徒问题!”邓老襟怀坦白,历次政治运动中,决不看风使舵,更不计个人恩怨,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关键时刻,他坚持实事求是,品德高尚,令人无限敬佩!
任凭风云变幻,邓老始终 风骨清奇,坚持真理
荏苒冬春谢,流转寒暑易。转眼间,一年过去了。1967年夏天,大院银杏树迎着“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顽强地生长,片片树叶向四周舒展,像一把把玲珑的绿色小扇,层层叠叠挤在一起,构成一片墨绿的浓荫,为邓老遮挡盛夏酷热的肆虐。
尽管当时北京还在“文化大革命”狂热的喧闹声中,但有周恩来的指示和卫戌区警卫部队的保护,邓老得以闹中取静。他常常在银杏树下静坐,认真思考“文化大革命”的方方面面。他系统地回顾自己40多年的革命征程,认为所作所为是革命的,在中央农村工作部10年中,虽然同毛泽东有过几次争论,但那是工作中的思想认识和意见分歧,属于党内讨论正常现象,根本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他否认自己是“老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接着,他又深入思考“文化大革命”运动为什么把刘少奇、邓小平等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搞资本主义复辟”。他拿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的著作,对照《毛泽东选集》研究,连续读了一年多时间,想弄清是非缘由。
那时,他常在银杏树下走来走去,反复沉思,总是困惑不解。他认为把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刘少奇、邓小平作为“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派”打倒批斗,说他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取消无产阶级领导权,推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又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走资本主义道路,完全不是事实。
他认为全国解放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和刘少奇、邓小平等是一致的。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他们有分歧。毛泽东主张建设“一大二公三纯”的理想社会主义,方法是改变生产关系,搞阶级斗争、道路斗争、路线斗争,而刘少奇、邓小平等主张建设现实的社会主义,方法是发展生产力,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不要冒进。
邓子恢是国家高层决策的参与者,耳闻目睹毛泽东为推行自己的主张,曾先后发动反右派、“反冒进”、“反右倾”、“反三风”、“四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邓老作为中央农村工作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在农村工作中因为与毛泽东意见分歧,先后被批判为“小脚女人”、“右倾机会主义”、“刮单干风”、“农村工作部十年没有办一件好事”,中央农村工作部被撤销。在“拆庙搬神”指示下,他的副总理之职被免去。沧桑往事,孰是孰非,邓老认为需要继续研究,也有待历史验证。1968年8月1日,正当他冒着酷暑在银杏树下冷静思考这些问题时,忽然接到毛泽东的通知,邀他参加“八一”建军节招待会。顿时,家里长期沉闷忧郁的气氛一扫而空,银杏树下出现了少有的欢乐气氛。看来毛泽东还惦记着他这位老战友,同时这也表示无产阶级司令部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依然受到毛泽东的信任。
全家高兴,邓老更兴奋,甚至连银杏树似乎也受到感染和鼓舞,茂密青翠的银杏树枝叶,在酷暑下欢快地随风摇曳。大院群众在银杏树下,欣喜地目送邓老前往人民大会堂赴宴。
邓老原以为从此风平浪静,平安无事。没有想到两个多月后,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他却和当时的政治权贵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唇枪舌剑。
那次会议很不正常。一开始林彪、江青就发动一伙人分组围攻所谓“二月逆流”和“一贯右倾”的老同志,强逼大家写检讨。邓子恢和朱德、李先念分在一个组,王洪文、张春桥、吴法宪等带头围攻朱德后,转而围攻邓子恢。邓子恢当仁不让,双方针锋相对,展开一番较量:“你1952年、1955年、1962年,都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主席的!”“你们是上纲上线了!”“你是死不悔改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早不当权了!”“你是国务院副总理,怎么说不当权了呢?”“我1965年就不是副总理了!”“你是站在刘少奇一边反毛主席的!”“我不承认,有时我违反了毛泽东思想,但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毛主席,我一直是跟毛主席走的!”“那你揭发揭发谭震林!”“我不知道谭震林有什么重大问题。”“你要好好做检讨!”“我没有什么好检讨的!”他对会议以势压人、践踏党内民主的做法愤怒至极,坚决不检讨。回到大院家中,他怒气未消,当着家人的面摔掉了睡帽,大骂那些政治权贵“狗屁不懂”,表示坚决不写检讨。
怒气像火山一样爆发,震得银杏树叶在窗外不断颤荡。
当时家人感到政治形势十分严峻,不写检讨难以过关,孩子们反复劝他写一个应付应付,并且代他写了一份检讨上交。
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居然在全会上大大表扬邓子恢说:“这里头,我倒是很佩服邓老硬是不检讨。我原想会有一个顶到底的,但到最后他还是弄了一篇检讨来,他还是有自我批评的。”
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虽然结束了,但邓老回到银杏树下的家中,内心始终充满苦恼。在人生的征程上,他历来刚正不阿,无私无畏,从不说违心的话,不办违心的事。可是,这次中央全会上他却违心交了孩子们代写的检讨;在大会通过开除刘少奇党籍时,他还违心地举了手。两件违心的事,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他心情无比沉重,良心上过意不去,常常在银杏树下仰天长叹短吁,长时间沉默寡言,内心久久不得安宁。
半年后,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作为中直机关代表出席。会上,林彪、江青一伙又打着“斗私批修”的旗号,再次组织对朱德、陈云、李先念、邓子恢等老同志的围攻,仍然批判他们是右倾机会主义,逼他们检讨。
这一次,73岁的邓子恢豁出去了,他像银杏树一样挺拔坚定,风骨傲然,坚决反击,狠狠顶了那些政治权贵,表示决不检讨。
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他和朱德、陈毅、陈云、李先念等老战友在党的九大上虽然没有检讨,依然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当年的国庆节是共和国成立20周年纪念日,举国欢庆这盛大节日。邓子恢以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身份出席周恩来主持的国庆招待会,他登上天安门城楼,同首都40万军民一起庆祝共和国20岁生日。
然而,第二天,中苏两国关系骤然紧张,周恩来以看篮球比赛为名,紧急召集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陈云、邓子恢、李富春、王震等开会,通报中苏边境军队调动情况,布置老同志全部备战疏散,迅速向外地转移。
情况紧急,身患多种疾病的邓老和夫人陈兰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在银杏树下和相处多年的大院干部群众挥泪告别。黄灿灿的银杏树叶,在飒飒秋风吹拂下,不断从空中飞舞飘落下来,似乎在为两位革命老人洒泪送行。
随后,机关大院的干部家属也相继离开北京,迁往湖北沙洋农村“五七”干校。整个大院被军队接管,银杏树下岗哨林立,戒备森严。邓子恢和其他领导人的住宅,也成了林彪、“四人帮”党羽的活动据点。
两位革命老人在广西桂林安家落户生活了8个月。邓老身体多病,当地医疗条件差,加上水土不服,他经常发烧、腹泻,病情越来越严重。周恩来得知后,安排邓子恢回京治疗。医院查出他的肝病、糖尿病、腰痛病、脑萎缩都很严重。但当时林彪、“四人帮”横行,邓子恢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治疗。
第二年,林彪九一三事件爆发,“四人帮”淫威未减,邓老在医院的医疗条件依然毫无改善。他的家人虽然可以回到大院看看,但此时大院已面目全非,昔日风光秀丽的花果园荡然无存,眼前满目荒凉,处处萧条。只有那一棵棵银杏树依然不畏风寒,郁郁葱葱,挺拔傲立。
1972年底,邓老在医院的治疗和护理条件依然如故,连病床边也不允许铺一块地毯防滑。后来,邓老病情愈益恶化,有一次不慎从病床上滑下,脑袋重重地摔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脑颅受到严重挫伤,从此陷入严重昏迷不醒状态。
12月10日深夜,受尽折磨和凌辱的邓老,怀着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终于走完了76个春秋的人生征程,永远告别了人间,告别了长期风雨同行的大院干部群众,也告别了自己亲手栽种、茁壮成长的银杏树。临终前,他嘴里仍喃喃地诉说:“包-产-到-户-没-有-错!”病房里哭声悲天恸地,窗外北风呼啸,寒风传递着邓老去世的噩耗!
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李先念、王震、萧克等不胜悲痛,纷纷打电话向邓子恢的夫人陈兰和子女致哀、慰问。邓老的部下络绎不绝来到大院,大家踏着飘落的银杏树叶,缓步前往邓老家中吊唁。那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在凛冽寒风中肃立,为革命老人邓子恢默默致哀。
12月1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追悼大会。叶剑英代表党中央致悼词,周恩来、李先念、陈云、李富春、徐向前、聂荣臻、王震等出席。年高体弱、患有感冒的朱德,不顾家人劝阻,拄着拐杖,戴着皮帽子,穿着皮大衣,围着厚厚的围巾,冒着严寒出席老战友的追悼会。他悲伤地握着邓子恢夫人陈兰的手,向她和子女一一亲切慰问。追悼会规格高,规模大,天安门广场降了半旗,毛泽东还送了花圈。
“四人帮”一伙也来到追悼会上,低下不可一世的脑袋,向邓子恢肃立致哀。
政治严冬终究不会长久,乌云迟早会消散。1976年,“四人帮”被彻底粉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久违的明媚春天重新回到人间,党中央对邓子恢重新做出公正评价。他生前积极倡导的“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邓老的许多老部下被党中央重新起用,积极参与起草著名的中央农村工作五个一号文件。其中有些人就住在十号大院内,他们常常来到银杏树下,回首往事,缅怀邓老,展望未来。
此时,邓老虽然已逝去多年,但他亲手种植的那些银杏树,在历史风云中越长越高,越长越茂盛。这些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银杏树,历经风云变幻,枝繁叶茂,逐渐长成参天大树。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不仅夏天为大院群众撑起了遮天蔽日的绿荫,而且秋天会奉献无数黄灿灿的银杏果。
俗语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后人在银杏树下乘凉、下棋、晨练、休闲、收获果实,总是深深怀念当年栽树的好领导——邓子恢。为了保护、纪念这些有历史意义的银杏树,农业部的领导同志特地指示为大树钉上刻有“邓子恢夫妇手植”的铜牌,高大、雄伟、苍翠、繁茂的银杏树,既是邓老给大院留下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又是大院永远纪念邓老的绿色丰碑!(编辑 潘鹏)
(作者是《邓子恢传》编写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