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到老家江苏的一个村子去,那里的乡亲我都比较熟悉,大部分村民都姓王,这个村子近几十年来没出过什么大人物,能够到镇上去当个小干部就已经是大官,所以对从外面来的干部都有一种仰望的心态。我去的那段时间,他们正好在修祠堂,有人不知从哪找出了当年的族谱,里面都是古文,从上面能够查到祖上王氏三槐堂。现在这些村民没有太多的文化,我就给他们讲了讲三槐堂的由来,在宋朝,尤其是北宋年间王氏出了很多国家领导干部,而且有多么好的家族传统。这个族谱的介绍隔了千年,但是现在这些村民听到我讲的这些历史,他们脸上都焕发出了光彩,自信心都增强了。
这让我想起鲁迅写的《阿Q正传》,阿Q是农村打短工的无产阶级,很有自信,走到哪都想和别人攀附,当别人看不起他时,他会说:我们祖上也曾经阔气过。用鲁迅势利的眼光看,你阿Q没钱没势落魄成这样,还想给自己找回面子,在他看来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这次我看到老家乡亲们,当知道自己的祖先有过比较荣光的历史以后,表现出的那种焕然一新的精神状态,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对没有时代背景关系的农民来说,有没有权利从自己祖先的辉煌中找到对自己的激励和自信呢?就像阿Q这样的人,难道他就要自轻自贱,觉得自己就该永远是个农民,这才是好的品性吗?除了革命,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我们看到_些欧洲人,哪怕是端盘子的,也感觉他彬彬有礼,非常有尊严感,虽然他现在很穷,但说起历史他也是欧洲贵族的后代,为自己的家族感到光荣。对欧洲的贵族传统我们非常尊重,但是对于中国自己人稍微说一说自己的祖先,就被当作劣根性来看待,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势利的态度。
从鲁迅笔下阿Q最后的悲惨人生,我们不能冷酷地觉得,阿Q给自己打气的态度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实际上,很多伟大的人物也有类似的精神,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早年跟阿Q一样落魄,已经到编草席、混大街的困境,但他始终有个信念:我祖宗曾经阔气过,我得做出一番事业。这种信念对支撑他不甘沉沦,有很大的作用,再比如法国的拿破仑,他从小在军事学校就受到很多同学的欺负,因为他跟别人说自己是科西嘉的贵族,但其实他们家族到他这一代已经很穷很落魄了,同学都像鲁迅一样嘲笑他,你都混成这样了,还说你祖宗阔气过。他却始终坚信自己一定会做出一番事业,恢复家族的荣光,最后也真正得偿所愿。
我们可以发现,祖先荣光是不少大人物斗志的来源。
尽管阿Q与刘备、拿破仑相比,他的人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有基本人文关怀的人,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成败而非常势利的看待一种信念。
现在,回顾我们整个国家历史的时候,也面临这样话语的转型,过去有一种截然的话语:旧社会一片漆黑,都是封建、宗法,君臣父子的简单黑暗的历史观。当然,我们用不着从祖先的辉煌中来弥补今天的不足,更不应该脱离事实去美化自己的祖先,但是,从历史严谨的态度来说,我们也应该客观的知道,我们的祖先如果有些方面真的阔气过,那就是阔气过。
我们用不着因为自己的祖先阔气过,反而藏着掖着,觉得不好意思。我们祖先如果有曾经的阔气,这不应该作为历史的包袱,而应该成为激励现代人的一种精神资源。当然像李某某这样除了唱红歌没什么家教的人,还口口声声家族荣誉就是另一回事了。
(摘自《中国青年》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