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吕昊 本刊特约撰稿 / 姜曼
生活方式 Lifestyle
藏进人生百转千回,酸甜苦蜡
本刊记者 / 吕昊 本刊特约撰稿 / 姜曼
百年来,杜莎夫人蜡像馆充当着政治晴雨表的角色,见证了历史与名人的迭代更替。
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夫妇对面,维多利亚靠着贝克汉姆的肩膀。约翰尼·德普单手插袋,表情严肃的脸上,吻痕隐约可见。
不远处,乔治·克鲁尼跷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每天在他身旁坐下的不下百人,游客们十分享受依偎在“男神”怀里的短暂时光。德普的吻痕也是他们干的。
这是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一个早晨。10月中旬,“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蜡像也被搬了进来,这位因主演迷你电视剧《神探夏洛克》而广受好评的英国男演员如今身穿黑色西装站在展厅右侧,一如既往地抿嘴,面带微笑,淡定应对眼前一大波影迷袭来的局势。
每年,杜莎都会主动邀请名人量身定制蜡像。如果对方无法前往位于伦敦的工作室,制作团队就会带上装备,飞遍世界各地会晤真身。
这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现实中,你很难遇见戴安娜王妃和Lady Gaga站在一起,更不可能看到迈克尔·杰克逊用他“躲开吧”的招牌动作(取自其反暴力歌曲《Just Beat It》)指着隔壁的希特勒,身边还站着一排模仿他的游客。
希特勒穿灰色军装,表情冷酷,拳头紧握的右手举起来高举。在他身旁,丘吉尔一手拄杖,一手叉腰,眉头微皱,嘴唇紧闭。奥巴马带着招牌笑容,和默克尔、普京、曼德拉等各国政要站在一张浅棕色木质书桌后,等着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合照。
百年来,杜莎夫人蜡像馆充当着政治晴雨表的角色。早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离任前,奥巴马的蜡像就已完工,总统交接仪式后,它迅速取代前任,占据了展厅的重要位置。
而中国领导人中,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正在香港分馆展出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等,都在杜莎占有一席之位。
“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约到(江泽民)的,不过我们确实拥有一个很强的公关部。”负责制作江泽民蜡像的高级蜡像师斯图尔特·威廉姆森告诉《博客天下》。尽管已经离开杜莎10多年,斯图尔特仍然记得,江泽民身后庞大的安保队伍让量身现场的气氛变得有些凝重。
江泽民是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亲自到杜莎夫人蜡像馆进行量身的中国领导人。1999年10月19日,时任国家主席的他在前往白金汉宫会见伊丽莎白女王前,把私人行程的第一站定在了位于伦敦马里波恩路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2014年10月,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蜡像在美国纽约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和哈里王子、威廉王子、凯特王妃站在一起。
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每个人都严肃并小心翼翼。一名随行负责人几次走上前跟翻译沟通,他面色紧张、不停环顾四周,似乎很担心安全问题,还要确保主席的行程不受耽误。“他对翻译说,‘我们只有27分钟’,十分精准的时间。”斯图尔特回忆,他不得不请江泽民与其他三人挤进一间只容得下四人的窄小电梯,以便更快地直升到蜡像馆顶楼的工作室。
在那里迎接他们的,是比平常人数多出一半的蜡像制作团队。对蜡像师而言,量身是最重要的资料采集方式。为了做出精确传神的作品,摄影师会从不同角度拍两三百张照片,收集多达五百项包括身体部位和服装配饰等细节的数据。
江泽民走进工作室,在为他准备好的椅子上坐下来。平常分步进行,持续近两个小时的各项量身,在浓缩的27分钟里同时推进:一个摄影师负责给头部拍照,另一个摄影师负责身体,斯图尔特手里拿着形似两只蟹脚的专用卡尺,测量头部的长宽和五官之间的比例。
江泽民蜡像的头雕雏形。一座头雕通常需要将近两个月去完成。
负责肤色的年轻女蜡像师手持调色板,站在江泽民身旁,仔细调出不同部位皮肤的颜色。发型师则拿着头发样本,认真研究江泽民的发质和发色—黑色头发在他们以往的工作中并不多见。负责眼睛制作的就挤在江泽民身旁,手里端着一盒眼球模型,一颗颗举到他的眼旁认真比对。
伦敦馆里,工作人员还原了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门口的场景,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蜡像被摆在布景前展出。
斯图尔特至今仍记得15年前那短暂的27分钟。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一刻不停歇地走来走去,能听见的只有相机连续不断的快门声。
江泽民尽量满足了一切关于测量的要求,始终平静、沉默—他几乎不怎么说话,却特别提到了自己的眼镜。
早在小布什离任前,奥巴马的蜡像就已完工,总统交接仪式后,它迅速取代前任,占据了展厅的重要位置。
“他戴着一副巨大的黑框眼镜,并嘱咐我们蜡像上也要戴一副一样的。”斯图尔特说,“于是我们向他保证,不仅是眼镜,连度数都会做到一样,他就放心了。”后来,团队咨询随行负责人,找到了那副眼镜的制造商,定制了一副复制品。
摄影师专门拍下了江泽民的服装。一位来自伦敦著名高定地标萨维尔街的裁缝专门负责蜡像的服装制作,他翻开一本厚重的、有各种布料样本的书,用手指摸了摸,很快找出对应的款式。
27分钟内,斯图尔特对这位来自中国的73岁老人的认识,从“只知道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到完全熟悉了眼镜度数、身高、手掌大小和指纹特点。他甚至还特地数过江泽民眼角有几条皱纹。
“最好的雕塑作品是有现场感的作品,蜡像也一样。而这样的感觉恰好来源于对这个人的实际接触,你能从中感知他真实的一面。”斯图尔特说。普通人所看到的国家领导人,往往是作为政治人物的“公众形象”,而他更想把自己观察到对方生活中的真实一面也加入到作品里。正如江泽民的蜡像,面带微笑,双手握在腹前,亲和的同时带着身份散发出的距离感。
至今,曾在伦敦馆内展出的约400尊蜡像共使用了1.09吨蜡原料,相当于16000支家用蜡烛。无所不用其极地追求细节逼真、高还原度,使杜莎夫人蜡像馆持续闻名于世。
伦敦馆现任高级蜡像师斯蒂芬·曼斯菲尔德告诉《博客天下》,每尊蜡像需要一个20人的团队花费4到6个月时间制作,耗资约15万英镑。这些钱都花在了一个个追求极致的细节上。
“我们希望蜡像看起来就像他们本人一样,有一个良好的形象,这也是他们所希望的。”杜莎对蜡像真实感的要求很高,无论服饰、身材、面部轮廓,还是皱纹的数量、头发的卷度,甚至是一颗痣的大小、形状与位置,都必须尽可能还原。
斯蒂芬穿灰色毛衣、深色牛仔裤,走路时钥匙带从裤兜里掉出来,在腿边一甩一甩。他从游客缝里挤过,站到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和伦敦市长约翰·鲍里斯的蜡像中间,准备跟他们合照。卡梅伦穿着深蓝色西服和白色衬衫,庄重正式。西服来自卡梅伦私人的服装制造商,青色领带则是他亲自指定的。
和卡梅伦一样,鲍里斯穿着深色的西装,扣子解开,两手叉腰,他的裤腰绷得略紧,甚至可以看到还差半厘米才拉到顶的拉链。他身体稍往后仰,凌乱的金发看起来像早晨起来忘了梳头,咧开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光这一口牙齿的制作就花了整整4天,每颗牙齿从上到下都有颜色渐变,形状也各有区别,因此得分开制作,完成并磨光后一颗颗嵌入粉红色的牙龈里。
蓝绿色的眼睛也是“长”在眼眶里的。每只眼睛都用水彩手绘而成,用优质的红色丝线仿制出毛细血管,连眼球的透明度也与真人一样。
除了头部细节,身形同样重要。蜡像身体的“骨骼”是用报纸包裹的钢和铝,“血管”是铁丝网。鲍里斯的裤腰绷得很紧,因此腰部皮肤会有凹陷的压痕,这种细节也通过手工雕刻体现了出来。
拍照前,斯蒂芬请来一位化妆师为卡梅伦整理发型、补妆。“游客们喜爱近距离接触蜡像,有时出于好奇,也会摸摸他的脸、扯扯他的头发,看是不是真的。”他说。
事实上,蜡像的头发、眉毛、睫毛和胡须等,都用真人的毛发制成,需要定期洗护、造型,用的发胶与洗发水也十分讲究。植入全部头发要花费6周时间,每一缕头发都是根据真人头发的长向,用特殊的细针一根一根植入。
每天早上7点半,专门的清洗团队会进行详细检查,在开始营业前确保每个蜡像都能以最整洁的姿态展现在游客面前。但一天过去,蜡像们大都“略显疲惫”,要么妆花了,脸上多了唇印,要么发型变得杂散。
斯图尔特如今开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他曾为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做头雕。
斯蒂芬不太担心鲍里斯,他抓了抓鲍里斯蜡像的头发,刻意把它们弄得蓬松随性。“他(鲍里斯)看起来很老练,很聪明,从来不会在意太多,”斯蒂芬半开玩笑地说,“人们都知道他的发型总是像被风吹过一样。”
恐怖屋杜莎夫人蜡像馆中最出名的是恐怖屋,屋内除了断肢、头颅、身体器官,还展示着杜莎夫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取尸体制作蜡像的场景。杜莎夫人在回忆录中称,路易十六1793年被斩首后,尸体立即被武装警卫护送到一个装满生石灰的坟墓中,她曾抱着他滴血的人头制作蜡像模子。路易十六的人头蜡像后来也在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恐怖屋中展出。
为自己的蜡像捐献服装已成为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传统,这些衣服让蜡像更具真实感和熟悉度。碧昂丝蜡像的衣服是她母亲专门设计的;法国服装设计师让·保罗·高提耶的蜡像穿着他自己品牌所产的苏格兰短裙,当意识到有成千上万的游客会往裙子底下偷看的时候,他随即给“自己”加了一条内裤。
连上世纪40年代英国知名的连环杀手约翰·乔治·海斯,也特意把自己留在伦敦万滋渥斯监狱死囚牢房的衣服,作为遗物赠给了杜莎夫人蜡像馆。
如果没有本人捐献的服装,制作团队要么自己做,要么直接向这些人物的服装制造商订购复制品。有时,工作人员还会把给蜡像买的新鞋子拿来穿一穿,人工“做旧”一番,以体现真实观感。
斯蒂芬已在杜莎夫人蜡像馆工作15年,他也是英国威廉王子蜡像的制作者。图/Jack Hirons
美国著名歌手贾斯汀·汀布莱克的蜡像穿着一身白色西服。高额干洗账单证明,他是馆内被游客拥抱最多的蜡像。而蜡像馆每年在所有服装上的开支,就够贾斯汀一人未来30年的干洗费。
并不是每个蜡像都必须穿最好的衣服,鲍里斯就穿着一条破裤子。这位市长在骑自行车去量身的路上,裤脚被剐了一个口子。后来,他把当天穿的那一套西装送给了蜡像馆。
斯蒂芬说:“鲍里斯不会过多担心自己的着装,这样的性格让人觉得他是个随和、平易近人的市长,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他。”因此,斯蒂芬保留了裤脚的那个口子,以增强蜡像的故事性。
“我们试着让蜡像的每一个细节都变得有意义,试着用他们去讲一个故事,使之变得更加有趣,而这样的细节,大多数时候都来自本人的言行。” 斯蒂芬说,“这是艺术与娱乐,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1802年,41岁的杜莎夫人从法国带着自己制作的蜡像到英国巡展。随后的33年里,她穿梭于大不列颠岛,向充满好奇的英国人展示越来越多的蜡像作品。在那个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时代,新闻主要靠口头传播,杜莎夫人蜡像展成了多数民众了解名人的重要方式。
老百姓乐在其中。从那些只在头版头条中出现的大人物的蜡像身上,他们能了解到最新的国际动态,包括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等。以写实手法制作的政治风云人物,以及恐怖屋里的惊恐蜡像等,都被人们广泛流传。
1835年,杜莎夫人在伦敦贝克街建立了固定展馆,即最早的杜莎夫人蜡像馆。49年后,蜡像馆迁至如今总馆所在地马里波恩路。
杜莎夫人不断更新、推广蜡像作品,保证它们能跟上时代步伐,这样的态度一直传承至今。杜莎夫人蜡像馆一般每年制作40至50尊蜡像,偶尔也会升至100尊左右,以折射当下的社会潮流和名人动向。展出的各国领导人的蜡像会随着政权的交替而有所变化,而撤展的蜡像则被永久地保存起来。
每一尊蜡像都在伦敦西区总部的工作室完成,然后运往全球各地的分馆,由分馆的维护团队专门负责定期维护。随着真人年龄的增长,杜莎也会制作新的蜡像来替换旧作。从2岁时的第一个蜡像至今,88岁的伊丽莎白女王已拥有23个蜡像。
200年来,杜莎夫人蜡像馆制作的名人蜡像不计其数,他们与全球娱乐、商业、政治名人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斯图尔特说,这种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如今,蜡像们不断拉近着自己与游客的距离,特别是在这个自拍盛行的年代,设计蜡像造型需要考虑什么样的姿势才适合和游客合照。为了找出一个好看的表情,量身时斯蒂芬甚至曾用手扯过贝克汉姆的脸,“因为他似乎习惯了摆出一张模特脸,看起来不够自然”。
“蜡像们不再是以往那种被拦在安全绳后面‘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展览品了,”斯蒂芬说,“曾有球迷专门来展厅亲吻贝克汉姆的脚趾,以求好运。”
而斯蒂芬的同事史蒂夫,为了捕捉女王“将笑未笑”、亲和与庄重并存的表情,成了英国唯一一个敢“让女王闭嘴”的人。“我想请女王陛下微笑一下,可是她笑的时候嘴咧得太大,我就说,‘能否请您把嘴闭上,女王陛下?’” 史蒂夫说。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见到国家首相,或者当红明星,”斯蒂芬说,“我们所做的是把卡梅伦从他唐宁街的家里,把布拉德·皮特夫妇从好莱坞的红地毯上,甚至把罗斯福、丘吉尔和希特勒从上个世纪‘搬’到蜡像馆里来,让大众能够真正接近他们,与他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