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从海上来

2014-09-13 07:38编辑罗婧奇
中国三峡 2014年2期
关键词:水城蕾丝威尼斯

文/荆 潇 编辑/罗婧奇

威尼斯留在我脑海中的意象始终是低调的妩媚,夜色温柔,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水波摇晃不断,贡多拉倚靠着长了青苔的石柱,和威尼斯古城一起沉沉睡去,再无声息。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段熟悉的文字来自大师马克·吐温的一篇小文《威尼斯的小艇》,后来得知这种威尼斯小艇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贡多拉”。从读到这篇文章起,威尼斯留在我脑海中的意象始终是低调的妩媚,夜色温柔,月亮在水中的倒影随着水波摇晃不断,贡多拉倚靠着长了青苔的石柱,和威尼斯古城一起沉沉睡去,再无声息。

如此令人神魂颠倒的意象渐渐变成向往威尼斯的执念,尤其是近些年时常出现的水患,威尼斯即将淹没的消息喧嚣尘上,这让我这般还未来得及亲赴威尼斯的热切向往者揪心,所以当我终于踏上意大利的国土,便一心想着威尼斯,到那里去。

坐着火车看海

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城出发去威尼斯,最好的选择是坐火车,因为火车是沿着海岸线行驶的,坐着火车就可以欣赏到美丽的亚得里亚海海景。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选择中途在海边的某个小城下车,和环抱着亚平宁半岛的蓝色海水亲密接触一下,我的计划便是中途在R城下车,慢悠悠地看看海再继续赶路。

旅途起点的小城火车站看不到什么现代化设施,旧旧的候车室里简单几排椅子,只有人工售票,还有一个卖杂志报刊和饮料的小店;站台上除了打票机就没有任何电子设备了,一块蓝底白字的木牌子上写着站名,站台与站台之间只有步行楼梯。异国的一个小车站勾起了我的怀旧情结,因为小时候坐火车的车站都和它很像。如今国内城市的老火车站纷纷改建翻新,新有新的便利,却以将这样的老站毫不留情地从城市里抹去为代价。所幸在意大利还经常可以遇到这般带着“慢生活”情趣的“老”细节。

上:意大利威尼斯中央火车站。 摄影/黄旭/FOTOE下:威尼斯码头。摄影/曾志/FOTOE

初春的清晨带着困意搭上列车,车窗外的风景随着耳机里的音乐轻快地掠过。不一会儿就看到海了。因为天光还未大亮,所以这时的海水不是透明的天蓝而是有些沉郁的灰蓝,沿途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海岸只偶尔有几盏路灯和简易围栏,远处的灯塔已经熄灭,安静地矗立于波涛之中,就像是安东尼奥尼电影里清冷空寂的场景的实景再现。这种清寂是大海所具有的很多种气质中的一种,而我知道,等到阳光明媚的正午,大海又将展现出爽朗热情的一面。——困倦轻易地一扫而光。

临近中午时到达R城,从车站出来穿过主街区,经过一个居民区时看到柠檬树上已经挂满了明黄色的果实,私人花圃里大朵大朵的粉红色芍药和白色马蹄莲盛放着。碰巧遇到镇上的学校放学,衣着时髦的孩子们说笑着结伴等车回家,他们的笑容也鲜艳灿烂。继续走到居民区的尽头就是海边了,此时的海水已经在阳光的照射和蓝天的映衬下变成了最包容的天蓝色,有的部分颜色极浅,接近婴儿瞳孔中的那一抹淡蓝。我在沙滩上漫步,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岸边,时而快时而慢,冲散脚印并激荡出白色的泡沫。途中风景如此令人流连,但我还没忘了目的地。

因水而生

到露西亚岛时已经是晚上,整个古城已在沉睡的边缘,嗅着水城特有的带有湿润气味的空气,脚踏着凹凸不平的石头路,感觉逐渐真实起来。

威尼斯是亚得里亚海上的港口城市,水道纵横交错,由一百多个小岛组成,是名副其实的“百岛城”,其中面积最大的两个岛是外岛梅斯特和主岛露西亚。火车先到达梅斯特岛站,再接着开驶十分钟左右就到了主岛露西亚,从外岛到主岛的这段路基本上全程都是在海面上行驶,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鲜的体验,火车在海面上开,看着车窗外望不到边际的大海会恍惚以为是坐在游轮上。

到露西亚岛时已经是晚上,整个古城已在沉睡的边缘,嗅着水城特有的带有湿润气味的空气,脚踏着凹凸不平的石头路,感觉逐渐真实起来,心想,没错,这就是威尼斯了,和当年文章中读到的轮廓就是一个模样。

次日早晨天气晴朗,在大好天光中正式开始威尼斯之旅是老天对我的奖赏。我的计划是先游览三个著名的外岛——玻璃岛穆拉诺,彩色岛布拉诺和电影圣地丽都岛,然后再细细品味故事和美景都数不胜数的露西亚主岛。由于威尼斯是纯粹的水城,不通汽车,所以从主岛去到三个外岛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游船,这里的船也有固定站牌,到站停船,和其他城市的公交车一样便利快捷。这几日恰逢欧洲假日,有很多集体出游的家庭,船上很拥挤,但依然秩序井然,遇到推着婴儿车的妈妈或者老人,人们都会耐心地停下来为其让路。从语言上判断,很多游客来自法国,这让我想起浪漫清新的法国电影《初吻》,它是法兰西女神苏菲·玛索的处女作,片中少女苏菲本色出演一个情窦初开的花季女孩,电影中深爱着彼此的父母因为一些误会而使婚姻关系濒临崩溃,但最终两人还是在曾经的定情之地威尼斯和好如初。一向以浪漫自居的法国人都让最罗曼蒂克的情节在威尼斯发生,可见这座古老的水城确是浪漫至极。

在去往露西亚主岛的火车上看海,此时火车更像是渡轮。摄影/荆潇

左:美丽吊灯,穆拉诺就是品位和质量的标识。摄影/荆潇右:玻璃魔术师手中的栩栩如生的小马。摄影/荆潇

流光溢彩穆拉诺

穆拉诺岛是威尼斯以玻璃制品著称的小岛,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玻璃器皿上印着Murano(“穆拉诺”的意大利语原文)就是品位的象征和质量的保证。进岛一看,果然玻璃制品店铺一家连着一家,随便走进一家都像是闯入了一个用五彩玻璃制成的童话王国,让人眼花缭乱。小到一个烧制出精美花纹的袖扣,大到层层叠叠的华丽吊灯,还有各式各样漂亮的玻璃杯、盘子,捧在手里就不舍得放下。

众多店铺中有一家很有特色,它将自家一间烧制玻璃的工厂对游人开放,可以进去观看玻璃的烧制过程。工厂的拱形大门上镶满了五颜六色的玻璃玫瑰花,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即将进入一个玻璃王国。工厂里有一位老人拿着一根长杆将玻璃原料放入熔炉灼烧,他虽已白发苍苍但动作坚决敏捷,一个年轻的学徒站在老人身边做助手。因为烧软了的玻璃不一会儿就会重新变硬,所以塑造造型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需要动作十分果断和精准。观众的目光全都集中在老人手中已经烧的通红的玻璃原料上,老人看火候已到,迅速将玻璃从炉子里拿出来,助手马上递上一把类似于剪刀的工具,老人熟练地三两下就将毛玻璃塑成了一匹奔腾的小马,待他在小马的颈部剪出扬起的鬃毛形状,整个造型一下子栩栩如生,这像魔术一般的表演令观众们即刻鼓掌叫好。

找一家店随意逛逛,买些漂亮精致的小玩意儿当作礼品,也是旅行中的调剂。店主是热情健谈的人,在攀谈中得知我来自中国之后,兴奋地说他到过北京、上海和大连,觉得它们都是很美丽的城市。我听了很开心,用意大利语跟他说再会,他听了就更高兴了,说真好,你已经会说一点意大利语了。大多数意大利人都和他一样,热情真诚,周身散发的快乐情绪很容易感染他人。

除了店铺里的玻璃工艺品,岛上还有好几座大型的玻璃雕塑,颜色艳丽,造型有着后现代的夸张。其中一件令人印象深刻,它整体呈一堆篝火的形状,由若干深浅不一的红色玻璃柱组成,每根玻璃柱都像一簇上窜的红色火舌,用玻璃来表现熊熊燃烧的烈火并且意蕴颇切合,实在难得。

没错,这里就是意大利最美丽多彩的小岛之一——布拉诺。 摄影/荆潇

彩色房子和洁白蕾丝的少女梦

每个登上布拉诺的女人应该都会被唤醒曾经的少女梦吧。正如它名字的涵义“彩色岛”,岛上的房子都是彩色的,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赤橙黄绿青蓝紫”所有颜色的房子。阳光下,五彩斑斓的房子排列在一起,就像画家手中的调色盘,如果用这只调色盘作画,画出来的一定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蓝色水面上飘着彩色房子的美丽小岛的意象一定在很多少女的梦中出现过。

布拉诺除了彩色房子,还有一项有名的特产就是手作蕾丝,这里的女性掌握着高超的手工编织蕾丝的传统技艺。由此,岛上也开满了售卖蕾丝制品的商店,商品的种类非常丰富:有蕾丝花边手帕,有的手帕上还绣着某个字母的大写,买一条绣着自己名字首字母的手帕便有一种讲究的专属感,风雅复古;有全蕾丝扇面的扇子,这仿佛是旧时名媛拿在手中边摇晃边欣赏歌剧的必备装饰;还有衣服、桌布等各式各样的蕾丝制品,总之,绝对会让喜欢浪漫事物的女性荷包失血。最特别的是,几乎每家店里都坐着一位老奶奶,安详自得地编着蕾丝,而看店做买卖的生意人则是老奶奶的女儿或者孙女,这种女性家族式的生产经营模式给人安全、踏实、温暖的感觉。我买了些蕾丝手帕、书签等小玩意带回国送给闺蜜,她们都很喜欢,就像是满足了少女时代读古典小说时的某个幻想吧。

威尼斯水城俯瞰。 摄影/黄旭/FOTOE

电影圣地丽都

丽都岛由于威尼斯电影节而变成了电影圣地,其实在没有电影节的日子里它只是一个宁静优雅的小岛,有着美丽的海滩,是一个纯粹休闲度假或者居住的地方,没有什么刻意文艺或时尚的味道。岛上只有一条绿树成荫的主干道,街边开满咖啡馆和冰淇淋店。走到主干道的尽头就到了海边,在长椅上坐着晒晒太阳看看海,凝视偶尔有海鸟飞过的波光粼粼的海面,生活的主要内容甚至变成了忘记时间,似乎还没来得及发呆或者想念,不知不觉日已西垂。

但愿露西亚永不沉没

但我始终相信因水而生的威尼斯不会毁于水,心愿沉淀,但愿飞狮佑护水城,但愿露西亚永不沉没。

从外岛游完返回主岛露西亚时,已是黄昏。夕阳下,整个威尼斯被晕染成橘红色,每一道石板缝隙,每一朵浪花卷起,都像在慢镜头中缓慢温柔,水城的美此时才达巅峰。游人们也在这样的景致中纷纷放慢脚步,抬起头闭上眼,任凭有点发烫的落日余晖亲吻脸颊。

河水在有着花瓣状窗棂的叹息桥下静静流淌,有时会有水手划着贡多拉轻巧地从桥下穿过。如今看上去优美浪漫的叹息桥其实连结着总督府和旁边的地牢,是古代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因死囚被押赴刑场,经过这里时常常会发出叹息声而得名。它建于1600年,是一座拱廊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花瓣形的小窗。

叹息桥还有一个与它的名字一样绝望和凄美的传说,从前有个男人被判了刑,走过这座桥时狱卒让那男人在窗前停下,并对他说“看最后一眼吧!”窗棂雕得精致,由许多八瓣菊花组合而成,男人攀着窗棂俯视,见到一条窄窄长长的贡多拉正驶过桥下,船上坐着一男一女正在拥吻,那女子竟是他的爱人。男人疯狂地撞向花窗,厚厚的大理石窗子纹丝不动,留下的是满头鲜血的男人的尸体。血没有滴下桥,吼声也不曾传出,那拥吻的女人也不可能听见。随着时间流逝,人们记住的是那个男人在绝命那一刻的忠贞,所以后世便有了恋人在桥下拥吻就可以天长地久的说法,从此叹息桥前总少不了相互依偎的情侣。我站在人群当中专注地欣赏美景,突然有人在背后轻拍,转过头看到一个老伯伯,他牵着老伴儿的手,客气地请我帮他们在桥下留影。我欣然答应,接过相机按下快门,为这对真正与子偕老的爱侣定格瞬间。

走过叹息桥就到了威尼斯的中心圣马可广场,广场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欲飞冲天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城的标识——飞狮。傍晚的光线刚好勾勒出飞狮的剪影,矫健威严。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自古以来,圣马可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这时正好在举行周末的降旗仪式,礼仪兵站在旗杆底座上,旗杆高耸入云,随着钟声响起,欧盟的旗帜和意大利国旗应声下落,场面非常壮观。

左:威尼斯最常见的景象,欧洲的小桥流水人家。 摄影/荆潇右:里亚尔托桥,桥城威尼斯最有名的桥之一,莎翁《威尼斯商人》故事的发源地。 摄影/荆潇

左:黄昏中的圣马可广场钟楼和庄严盛大的降旗仪式。 摄影/荆潇右:金灿灿的圣马可大教堂,完美地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是意大利建筑史的骄傲。 摄影/荆潇

圣马可广场周围是宏伟的总督宫和圣马可大教堂。此时正在修缮的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象征着威尼斯的荣耀,富足,历史和信仰。就算是周围搭着用来修缮的脚手架,仍然无法掩盖它的雄伟和壮丽。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年,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它的五座圆顶外观据说是类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源自拜占庭风格;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同一座建筑上却相得益彰,丝毫没有杂乱和冲突之感。

被称为“桥城”的威尼斯顾名思义有很多座桥,除了笼罩凄美色彩的叹息桥,最著名的就是里亚尔托桥了,家喻户晓的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的故事就发源于这座桥。如今的这座里亚尔托桥建于1508年,通身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横跨在大运河上,每天有大大小小的船只从太阳型的桥洞中穿梭。这座威尼斯的标志性建筑又名“商业桥”,由此也可以看出威尼斯的商业传统,在14、15世纪的鼎盛时期,威尼斯曾是西方世界的商业中心,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纽约、伦敦、东京加起来的总和,威尼斯的货币杜卡特就像今天的美元一样,是那时西方世界最通行的货币。虽然威尼斯的经济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这座大桥却一直横跨于大运河之上,见证着古老水城的兴衰。

去过威尼斯的人一定期盼着重回威尼斯,如果你还没有去过,那么就早一点去一睹水城芳容吧,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连年水患使威尼斯一直在下沉,甚至已经有人预言它的沉没。但我始终相信因水而生的威尼斯不会毁于水,心愿沉淀,但愿飞狮佑护水城,但愿露西亚永不沉没。

威尼斯:从海上来

从外岛游完返回主岛露西亚时,已是黄昏。夕阳下,整个威尼斯被晕染成橘红色,每一道石板缝隙,每一朵浪花卷起,都像在慢镜头中缓慢温柔,水城的美此时才达巅峰。游人们也在这样的景致中纷纷放慢脚步,抬起头闭上眼,任凭有点发烫的落日余晖亲吻脸颊。

猜你喜欢
水城蕾丝威尼斯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水城扬州
寻常威尼斯(节选)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蕾丝梦境
蕾丝气息
飘逸蕾丝
最美 蕾丝钻饰系列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威尼斯:水上都市